青海柴达木盆地小型兽类及体表寄生蚤种群多样性

2020-08-03 06:36李海龙赵延梅杨汉青
野生动物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旱獭兽类柴达木盆地

李海龙 何 建 赵延梅 杨汉青 马 英

(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西宁,811602)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广义的柴达木盆地不仅包括盆地西北部的阿尔金山和青海北部的祁连山西部,还包括青海湖南部的茶卡盆地和共和县所在的共和盆地。之所以把这些地方划到柴达木盆地中,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处于干旱区,降雨稀少,都呈现出一派荒漠景观。盆地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因蕴藏丰富的石油、煤、多种金属等矿产资源,享有“聚宝盆”的美称。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理环境以干旱为特征,年均温在5 ℃以下,气温变化剧烈。风力强盛,风力侵蚀强烈,地理景观为干旱荒漠景观,地貌由周边向中心依次呈现高山、风蚀丘陵、戈壁、沙漠和湖沼5个环带状结构。

柴达木盆地自1956年都兰县首次从鼠疫宿主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至此动物鼠疫的流行始终未间断。1960年,因天峻县铁路建设工程处施工人员剥食旱獭(Marmotacaudata)感染鼠疫,发生人间鼠疫,发病2例,死亡1例。至今共发生人间鼠疫14起,发病29例,死亡19例,是青海省鼠疫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

因此,掌握柴达木盆地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的种群结构和区系组成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与鼠传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本底资料,对开展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2011—2018年对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鼠疫疫源地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初步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的种类与分布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区选择

分别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德令哈、都兰、乌兰、天竣、共和等2市4县选取样点,选择不同海拔段和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甸、高山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山地干旱草原、农田居民区等5类生境类型进行现场小型兽类标本采集[2]。

1.2 采集方法

采用铗夜法诱捕小型兽类,每次选取4条样线,每条样线安放100个鼠铗,铗距5 m,样线长度约500 m,样线间距为20—50 m,并用红布条做好标记,以防鼠铗遗漏。鼢鼠(Myospalax)的捕捉采用弓形铗法,在鼢鼠活动的洞道内埋放弓形铗。喜马拉雅旱獭(以下简称旱獭)选用药物杀灭法,先将氯化苦熏蒸剂投入洞道,迫使旱獭逃出洞外,再用提前布好的铁丝套在其洞口处捕获旱獭。收集被捕获的小型兽类并带回实验室用乙醚麻醉,按常规方法收集体表寄生蚤类。

1.3 分类鉴定

将现场采集到的动物首先进行性别鉴定和形态特征量度测量,再依据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对于少数难于辨别的种类,带回实验室剥制头骨标本后进一步鉴定[3-4]。收集的体表寄生蚤用75%乙醇保存,带回实验室后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5]和《青海高原蚤目志》[6]中所列的检索表初步镜检非透明标本,疑难蚤种制成透明标本后再进行分类鉴定。

1.4 数据整理

应用SPSS 24.0软件录入标本采集信息,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将标本频次统计数据导入ArcGIS 10.0软件,建立柴达木盆地小型兽类及体表寄生蚤的空间分布数据库,并用集成的数据来创建不同地区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的种群数量及发育状况的空间分布图。

2 结果

2.1 小型兽类统计结果

共布放鼠铗16 350铗次,捕获小型兽类1 007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14属15种,其中啮齿种类数量最多,为5科12属13种。小型兽类成体占大多数,为69.91%,幼体仅占5.46%,其余为亚成体。雌雄比例相近,分别为44.79%和55.21%(表1,图1)。从地区看,格尔木、都兰和乌兰采集的小兽数量最多。从海拔看,小兽在2 800 m左右的海拔段为数量分布最高峰,3 600 m左右为分布次高峰(表3)。从生境看,小兽大多分布在山地干旱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数量达720只,占总数量的2/3。

图1 2011—2018年柴达木盆地小型兽类性别及发育状况分布Fig.1 The distributed on sex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ll mammals in Qaidam Basin from 2011 to 2018

表1 2011—2018年柴达木盆地小型兽类调查结果Tab.1 The survey results of small mammals in Qaidam Basin from 2011 to 2018

2.2 寄生蚤种鉴定统计结果

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中2 008匹蚤鉴定到种(隶属3总科5科14属30种),还有少量蚤因仅有雌性标本,只能鉴定到属。能鉴定到种的蚤信息如表2和图2所示。格尔木、都兰共采集蚤1 568匹,占总数的约78%,角叶蚤总科(Ceratophylloidea)的蚤数量最多,为1 422匹。与其寄生宿主保持一致,蚤(fleas)分布最高峰为海拔2 800 m左右的区域(表3),也集中分布在山地干旱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数量多达1 884匹,占总数94%。

表2 2011—2018年柴达木盆地寄生蚤调查结果Tab.2 The survey results of parasitic fleas in Qaidam Basin from 2011 to 2018

续表2

表3 2011—2018年柴达木盆地小型兽类及体表寄生蚤不同海拔段分布Tab.3 The distribution of small mammals and parasitic fleas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Qaidam Basin in 2011-2018

图2 2011—2018年柴达木盆地体表寄生蚤性别及组成分布Fig.2 The sex and composition distributed of parasitic fleas in Qaidam Basin from 2011 to 2018

3 结果与讨论

3.1 从发生学观点分析,柴达木盆地是具有高寒特征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但从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特点上分析,它又与西北干旱区极为相似。因此,柴达木盆地具有从青藏高原到西北干旱区过渡的特点,是开展相关研究天然的实验室。柴达木盆地动物组成较为单一,主要在海拔2 800 m和3 400 m有两个分布高峰,景观类型集中于山地干旱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两种类型,这也和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境趋于一致。子午沙鼠(Merionesmeridianus)、小毛足鼠(Phodopusroborovskii)为柴达木盆地的优势种,长尾仓鼠(Cricetuluslongicaudatus)和喜马拉雅旱獭为常见种。子午沙鼠、小毛足鼠、跳鼠(Jerboa)广泛分布在山地干旱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白尾松田鼠(Phaiomysleucurus)主要分布高寒草甸,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主要分布在高山草原。经营田鼠(Microtuslimnophilus)、白尾松田鼠数量稀少、长耳跳鼠(Euchoreutesnaso)分布狭窄,应加强这些物种的保护,适时开展种群结构的调查研究。

3.2 本次现场采集的动物雌雄比接近,发育程度成体占大多数(69.91%),亚成体占24.63,幼体最少,占5.46%。受天气、动物密度、现场工作适宜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我们一般是在6—8月集中开展野外采集工作,这段时间正好是动物妊娠育仔的时间段,也造就了捕获动物数据结果中成体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3 迄今为止,青海省共采集到蚤类170种,本研究中柴达木盆地采集到蚤30种,约占全省已知蚤类种数的17.65%,青藏高原特有种5种。体表寄生蚤大多分布于山地干旱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生境类型,在2 800—3 000 m的海拔段采集到蚤数量最多,共1 220匹,占总数的60.76%。蚤类组成中角叶蚤总科双蚤属(Amphipsylla)、病蚤属(Nosopsyllus)和眼蚤属(Ophthalmopsylla)数量最多,分别为368、688种和306匹,占全部采集蚤数的67.83%。蚤类寄生宿主以仓鼠科(Cricetidae)和跳鼠科(Dipodidae)为主,仓鼠科占77.79%,跳鼠科20.67%,鼠科(Muridae)和鼠兔科(Ochotonidae)比例很小,仅占1.54%。

3.4 寄生蚤随海拔不同,雌雄数量有所差异,2 400—2 800 m雌雄比例差别甚微,2 800—3 600 m段时雌蚤数近乎是雄蚤数量的两倍,这个海拔段的寄生蚤数量分布也最多,而3 600—4 400 m的雌雄蚤数量又几近相等。不难看出,蚤类的组成和分布状况随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被和宿主动物等情况的差异而不同。

总之,柴达木盆地的动物和蚤类区系组成与历史记载或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并体现出与地形、水分等自然生存及柴达木盆地的历史演化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正是自然界长期演变和物种相互适应后形成的自然格局。

猜你喜欢
旱獭兽类柴达木盆地
零度火焰
旱獭洞迎来“看房团”
柴达木盆地:山水聚宝盆
旱獭造访
景宁大仰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折返过程对金红石成矿的制约:
不同作物秸秆对青海柴达木盆地野生大肥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鸟类、兽类和蝙蝠
搜集狂与预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