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2020-08-03 09:14程莉
今日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抗菌药使用率抗菌

程莉

(上饶市人民医院,江西上饶,334000)

根据手术切口表面的感染程度,目前临床将手术切口分成四个等级,I 类(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炎症区域以及患者为闭合性创伤。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但是无污染。Ⅲ类(污染)切口、Ⅳ(污秽-感染)切口。手术切口类型不同感率也不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是临床最常见的方式[1,2]。本次实验随机选取我院159 例进行I 类切口手术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情况,探究I 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干预后80 例患者,男性43 例,女性37 例,患者年龄在32~70 岁,平均年龄在(52.2±2.5)岁,平均住院时间为(8.2±2.2)天。干预前79 例患者,男性44 例,女性35 例,患者年龄在33~69 岁,平均年龄在(51.2±2.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7.9±2.1)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平均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159 例进行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将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4 月79 例患者为干预前组,2019 年4 月至2019 年10 月80 例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措施:(1)选取药剂科、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等科室具有5 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师,参照国内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分析本院本院I 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联合用药情况,针对各个科室划定抗菌药物的用药标准,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细则。(2)建立监督小组,采用定期督查以及动态分析监测的监督方式对我院I 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督。(3)将I 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对于抗菌药物使用超出科室规定指标的医师以及科室,扣除相应绩效津贴。

1.3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 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经过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干预前。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情况

3 讨论

I 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手术切口、手术涉及的脏器,防止其发生感染[3]。目前临床研究发现I 类手术切口感染主要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因此抗菌药物主要选用第1 和第2 代头抱菌素,在切开患者皮肤或粘膜前半小时或者诱导麻醉时给予适量抗菌药物,预防给药后应静脉滴注半小时,从而保证抗菌药的浓度,术后一般不再给予抗菌药。若选用半衰期短的抗菌药或者手术超过3 小时,患者失血超过1500 毫升,术后出现感染可适量[4,5]。张云英,赖静临床研究发现,目前我国I 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范围偏大,手术预防抗菌用药指征不够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率过以及联合用药比例偏高,医师忽视抗菌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造成我国围手术期预防抗菌用药泛滥[6]。针对各科室手术特点以及患者术前感染评估,增强医师临床技能,严控抗菌药的使用规则,降低抗菌用药的使用率以及配合用药比例,对规范我国外科用药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次实验发现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1.6±15.5 下降至21.5±7.4,联合用药比例由54.6±18.4 下降至15.3±3.6,效果显著,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对I 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增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的监督。

猜你喜欢
抗菌药使用率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兽用创新环保抗菌药的开发及其重要性
抗菌药在宠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凝聚智慧,着眼未来
白藜芦醇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