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初探

2020-08-03 01:58张帆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精神时代

在理论维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创新的精神实质;在实践维度上,创新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涵养时代匠心。立足新时代,中国青年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培养环境、培养模式需要更加系统化、多元化和时代化。新时代青年要始终注重自觉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创业、磨练意志,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立足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与以往青年相比更为艰巨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和活力”。激发青年强大创新潜力、培养青年守正创新精神、展现青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激励青年勇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和圆梦人,对于积蓄时代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百度百科对“创新”一词的解释为:“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从物能文明进到了信息文明,一个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已悄然来临。鉴于此,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厘清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对创新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理论维度认识创新精神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是人类文明优秀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研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指导,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对中国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精髓凝练,无不体现着创新的精神实质。可以说,创新是所有理论成果内在的精神品格。

(1)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时代。在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关于创新的论述在文本上多体现为“科学”、“技术进步”、“变革”、“革命”等等。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生产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发挥创新精神的主体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但也应看到,马克思也承认资本家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重要作用。综合起来看,马克思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念,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出的观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使创新精神更具时代特色。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扭住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这两个关键,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弊病的同时,勾画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既从提升理论认识上发力,也在推动社会实践上着力,力求“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最终推动社会变革。

(2)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品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创新要求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以革故鼎新的政治魄力发扬创新精神,越是人民的痛点、难点,越要想方设法转变为民生福祉、经济社会的增长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毛泽东前瞻性地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明确“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从而确定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本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部署、合理谋划,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当此之际,继承和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创新精神植根于此,并与哲学思想一同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中国先哲在创新精神的培养原则上,强调在认识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殷周时代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强调必须在世易时移的时代大势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打破定式,才能把握方向、有所作为。在创新精神的动态发展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保持创新精神的持续性。例如,“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从反面强调了持续创新的必要性。在创新精神的思想内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创新精神的本质是求新求变。例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求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求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深刻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身上,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从实践维度认识创新精神

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未有穷期。100多年前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锐意进取,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伟大旗帜,作为民族的革新先锋在中华大地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40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拉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既往经验表明,创新不仅是意识层面的个人觉醒,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1)创新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用科学战胜愚昧,用创新取代保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变规律。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每一次科技飞跃都是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鉴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标时代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创新精神。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强调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据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和报道中提及“创新”一词超千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觉秉持创新理念、勇于开拓创新成果,为全民创新、全面创新做出良好典范。同时也应认识到,世界形势风云诡变,创新之“新”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实践和空间范畴内的“新”,而且还包括结构、功能的再造和完善,同时突破狭义上的科技创新,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当前,需要以更强烈的魄力进一步发扬创新精神,把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牛鼻子”,使中国在时代潮流中勇立潮头。

(2)创新精神涵养时代匠心。70多年奋勇拼搏,70多年戮力同心,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之中,创新精神指引着一代代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是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典范。中国5G技术最年轻的核心研发人员申一菲,光子芯片魔术师沈一辰,成功发射第一枚民营火箭的舒畅等,是新一辈创新报国的青年英杰。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和培养创新精神,对与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创新热情、鼓舞青年创新斗志、凝聚青年创新力量、增强青年创新勇气和信心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思考

当前学界关于“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多采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谢志远、夏春雨在《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中着眼社会文化环境、高校培养模式、政府产学研联动等方面进行论述。笔者选取较微观的角度,从培养机制、培养环境、培养模式等角度对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思考。

(一)以教育模式系统化健全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机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由此出台一系列推动青年发展以及激发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的政策规划。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青年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文件指出,“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深入开展‘挑战杯竞赛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等,通过政策规定将青年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国家层面予以支持和鼓励。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面临更复杂的形势、肩负更艰巨的使命,需要更健全、更完善、更系统的教育模式鼓励和支持青年的创新精神培养,推动青年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以教育环境多元化拓展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环境

“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和新媒体在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变了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年。据统计,在IT行业中80%的行业骨干是青年,并且其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正是代际转换与高新技术迭代产生复杂的社会叠加效应,使新时代青年面对的创新环境更加多样复杂,迎接着比以往青年更多的创新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新时代青年与人类新环境同构,与互联网的创新特质相通,社会发展需要青年创新,同时青年创新价值的发挥也需要社会结构给予启动和支持。当前,要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创新精神,就要进一步解放青年思想,以相对多元、宽松的教育环境启发青年创新意识,培养青年创新思维。

(三)以教育手段时代化丰富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養模式

学校教育是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前期培养的主阵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年创新思维的张力和能力。当前我国学校对于青年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教材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例如开设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等课程,通过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下许多社会综合能力考试,如MBA、MPA、GCT、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通过真假话问题、匹配问题、找规律问题等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选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选。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创新精神仅仅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规的创新,具有形式上的同一性和内容上的同质性,单一的培养模式对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具有一定局限性。由此,学校创新精神教育要与时俱进,既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又要合理把握课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时代化的教育手段丰富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培养模式。

三、培养创新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出彩人生

需要认识到,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重视,更需要新时代青年个人的不懈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只有培育起高度的创新自觉和创新意识,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力。

(一)主观世界的创新——学习

新时代青年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青年树立自觉学习意识。“学习”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个体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体适应社会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时代青年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唯有学习才能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引领发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学习的重要性。面对内忧外患,毛泽东从革命家的角度强调“创造性学习”,系统阐述了学习的本體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端正学习之风,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方法。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重视青年学习、促进青年发展是党的重要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时代青年要本着“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秉持“不懂就学,不会就练”的理念,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无论前方的路多艰难,都应“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青年学习的内容也提出了要求,强调新时代青年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埋头书本,“学习党史、国史”,也要立足实践,“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既要向知名学者、专家学习,也要向人民群众请教,同时也应学习国外有益经验,从而“好学乐学”,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这对于每一位新时代青年而言都是极大的启迪和鞭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新时代青年倡导与践行学习观念,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创新意识,必将为“筑梦”行动提供厚实的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客观世界的创新——创业

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这是尤其需要实践创新的关键时期,每一位新时代青年都有义务在自觉学习、提升自我的同时,尽己所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开拓进取、努力创业,为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具体来说,新时代青年实现创业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在继承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二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沿着原有产业等的原有方向进行时代化创新。三是随着青年对客观存在认识的变化,从各行各业中发散出的具有交互性的创新。除以上三种创业的实现方式外,新时代青年创业的实现还需要激发青年的内在激情。既往经验表明,激情往往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潜能,是一种可贵的工作品质和创业态度。这种正能量状态,能够激发青年固有的创新灵感,从而促进青年最大限度地实现创业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新时代青年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创业的时代洪流中,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实现“大我”成就“小我”,担当起新时代青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新时代青年要始终注重自觉学习,在创业实践中磨练意志,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劈波斩棘,接续前行!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一般项目“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历史担当”(2019YB004)。

(张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