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2020-08-03 02:00谢李灿
校园英语·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翻转课堂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重新安排课前、课中、课后内容,通过知识从传递到内化,最终到巩固的颠倒安排,来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课堂角色翻转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英语能力拓展”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并在“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下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新思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李灿(1989.12-),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于2012年开设“对外汉语教学英语能力拓展”课程,前期使用教师自编讲义,自2014年起选用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课,连续开课三个学期,共计96课时,课程性质为考查。多年来,教师授课过于依赖教材内容本身,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在设计期末考查形式时,授课教师一贯选择命题口语测试,即提前告知学生测试题目,学生准备后进行3~5分钟的课堂展示。这样固化的授课及考试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教学内容,也未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因此,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依然停留在词语的逐个翻译上,无法做到流畅地阐释任一中国文化现象。笔者就此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形势下的改革措施。

一、原因分析

1. 教师未意识到本课程的高阶性。教师未在开课之初就对学生着重强调本课程与未来就业的相关性,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记单词、背课文的基础英语课上。因此,在导学课中教师应强调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英语传授中国文化的能力及对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表达能力。

2. 教师对教材的改编未体现创新性和先进性。本课程选用自编教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2014年8月出版,编写中难免有疏漏和“落伍”之处。 现在的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的来自互联网的新鲜事物,书本上的一些过时的地方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难点是被教材局限,从而走进阅读与叙述的旧模式,让课程成了中国文化的英文对照版,这使得教师教学还停留在语言学习的教学范畴。

3. 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未体现互动性和探究性。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设计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授课,学生则早已摸清教师的“套路”,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课后练习的“标准答案”,给教师造成一种已经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错觉,从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

4. 形成性评估的设计没有挑战度。在设计期末总评成绩的分布比例时,往往分成考勤、平时表现、小组活动及期末考查四个部分,其中期末考查占比50%。因此,学生会在平时的课堂中表现出懒散的学习状况,无学习紧张感,而在准备期末考查时投入大量精力,只求总评成绩合格。

这些问题与其形成原因,既存在于“对外汉语教学英语能力拓展”课程里,也普遍存在于其他课程中。在陈宝生部长对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下,课程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改革方式

1. 全面改革教学设计。建立对本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宏观认识,改变原有的按图索骥式教学,对教材进行灵活改编,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流程和环节。

(1)教师应对本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有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本课程连续开设三个学期,每学期32课时,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对本课程具备宏观的认识,各学期的课程目标应该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各有侧重,由浅入深,逐步增加难度。

(2)灵活改编教材,删减教材中表述不准确的内容。自编教材难免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认真研读教材,确保教材内容表述的严谨性,将表述不规范或不准确的内容进行修改或删减;增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主题。教师应时刻保持对时事新闻的敏锐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留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新事件、新现象,能做到顺应时事变化,并能及时在课堂上补充相关内容,做到围绕教材原有主题适当展开新内容教学。

(3)首次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授课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以此迅速了解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能力水平,对学生既往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能更好地完善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4)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将各主题分解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步骤。

1)课前。A. 提前学习。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行自学。 学习任务包括:学习课文,找出课后相关问题的答案,并能运用英语就相关话题进行总结讨论;利用网络慕课资源,获取相关资料。 B. 独立探索。在自学课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搜集资料的方式自行解答,并将问题与自己的答案记录在笔记本上,上课时提出疑问供师生共同探讨。

2)课中。A.独立探索。每个主题学完后教师就组织课堂小测验(笔试或口试),考查学生对该主题所涉及的词汇翻译、表达方式、文化内涵、文化对比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测试的能力。B.协作学习。教师汇总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分享给所有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集思广益,设计出适合该主题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C.成果交流: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的学生可就其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和补充。D.反馈评价。生生互评——其他组的学生就展示小组的展示情况作出评价和评分,教师评价——教师就展示小组的表现从多个角度给出评价和评分。然后,综合考量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得出该组本次成果交流的最终得分。

(3)课后。A.教师教学反思。教师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形成简洁的图表或文字总结反馈报告,并提出本次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

B.学生学习反思。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笔记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 全面改革考核方式。改变原有的期末“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重新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

(1)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至70%~80%,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测验的编排必须考虑单元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和技能。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获得教学过程中的不间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2)将平时成绩分为考勤、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单元测验四个部分。考勤部分根据学生出勤情况给出相应分数;个人表现部分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给出相应分数;根据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小组展示效果给出小组表现的相应分数;单元测验则根据学生个人的测验成绩给出分数。教师定期进行小结,及时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反馈,以期学生能在明确现有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改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3)弱化期末测试分值比例至20%~30%,将期末测试视为对整学期所学的一次总结。通过设计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多样化题型,让学生摆脱曾经的“临时抱佛脚”式的备考方法,切实全方位地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习无捷径可走。

笔者期望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帮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文化认同感与传播中國文化的意识,改变我校本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的现状,使学生真正能够运用英语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服务,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使者。

参考文献:

[1]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2]葛慧颖,曾瑜薇.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翻转课堂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