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栾多态毛蚜形态特征·消长规律及防治初探

2020-08-04 20:41陈连根朱砚雯李融梅毕庆泗周玲琴周定瑞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天敌

陈连根 朱砚雯 李融梅 毕庆泗 周玲琴 周定瑞

摘要 [目的]探究欒多态毛蚜的形态特性、消长规律及防治策略。[方法]通过室内制片、镜检,描述了各蚜型的形态特征;通过室外采样调查,研究栾多态毛蚜消长规律。[结果]栾多态毛蚜属于同寄主全周期型,其蚜型有干母、孤雌蚜(分有翅和无翅)、性母(分有翅和无翅)、性蚜(分有翅和无翅);孤雌蚜中,又分干雌和干雌后代;虫态有卵、若蚜(1~4龄)、滞育型、成蚜。孤雌蚜于4月中旬种群数量开始上升,5月上、中旬达到高峰,之后下降;滞育型蚜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发生,5月中旬达到高峰,5月下旬下降,6、7月少量发生,8—10月上旬未见;性母于10月中旬开始发生,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中旬下降,与此同时,性蚜开始出现,11月下旬,性蚜迁移到枝条或主干上,雌性蚜开始产卵,然后,以卵越冬;卵主要分布在栾树的主干和一级分叉;不同类型绿地,蚜虫、天敌发生情况具有差异。[结论]春季是该蚜的主要危害期,夏季叶片上基本未见蚜虫,秋季虫量虽然多于春季,但危害并不严重;不同类型绿地,可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 栾多态毛蚜;形态特征;消长规律;卵分布;天敌

中图分类号 S7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4-0147-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4.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orphology,growth and decline rule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Takahashi). [Method]The morphology of the various aphid types or the aphid states were described by making slide specimens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indoors in this paper;through field sampling investigation, the growth and decline rules of 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were studied. [Result]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belongs to all-periodic type of host, the aphid type has fundatrix, viviparous females(winged and wingless), sexupara(winged and wingless), sexual aphids(winged and wingless);viviparous females are divided into fundatrigenia and genesis stages of the aphids;insect have egg, aphids(1st-4th instarnymphs), diapause aphids and adult aphi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pulation of the viviparous females began to increase in the second ten days of April, peaked in the first, second ten days of May, and then declined;the diapause aphids began to occur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April or the first ten days of May, peaked in the second ten days of May, declined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May, occurred in a small amount in June and July, and not seen from August to the first ten days of October;the sexupara began to occur in the second ten days of October, peaked from the last ten days of October to the first ten days of November, and declined in the second ten days of November. At the same time, the sexual aphids began to appear, and moved from the leaves of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to the branches or trunk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November, the oviparous females began to lay eggs, and then the aphids overwintered with eggs;the egg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trunk and the primary furcation;the occurrences of the aphids and natural enemies were different in various types of green land. [Conclusion]Spring is the main damage period of the aphid. There is no aphids on the leaves in summer. Although the amount of aphid in autumn is more than that in spring, the damage is not serious. Different types of green space can adopt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ies.

Key words 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Takahashi);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rowth and decline rules;Egg distribution;Natural enemies

栾树为落叶乔木,树形端正,枝叶茂密而秀丽,春季嫩叶多为红色,入秋后,色彩丰富,首先是树冠满是金黄的花序,接下来是一串串高挂枝头的红色蒴果,形似灯笼,绚丽悦目;栾树适应性强,具有抗粉尘、二氧化硫和臭氧的特性[1],被广泛用作行道树、庭荫树等绿地树种[2]。

栾多态毛蚜[ 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Takahashi)]是栾树的主要害虫[3-4]。该虫主要以吸食栾树的嫩芽、嫩叶、嫩梢等幼嫩部位危害;被害后,造成叶片蜷缩变形、枝叶生长停滞,节间缩短;其分泌的蜜露,诱发叶片、枝条和下层灌木或地被植物严重的煤污病,严重影响栾树的生长和景观。有关其形态学方面,王念慈等[5]对其卵、干母、孤雌蚜、性母、性蚜进行了描述;在生物学方面,王念慈等[5-6]、顾萍等[7]等对其进行了研究。笔者从2018年开始对栾多态毛蚜的形态学、消长规律、卵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不同绿地类型上的蚜虫与天敌发生情况,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栾多态毛蚜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小塑料瓶(高5.5 cm、瓶底直径3.5 cm、瓶口直径2.6 cm),解剖镜(OLYMPUS SZX10、SZ61),显微镜(OLYMPUS CX23LEDRFS1C),徕卡成像系统(MC 170 HD CCD),培养皿(直径9 cm),胚胎培养皿,周记温湿度计(ZJ1-2B,上海气象仪器厂),扶梯,高枝剪,乙醇等。

1.2 研究方法

1.2.1 形态特征镜鉴。

结合消长规律调查,在解剖镜下,初步记录活体栾多态毛蚜[ 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Takahashi)]各虫态、各蚜型的体色、触角、足、腹管、尾片等形態特征,并拍摄照片,同时,制作浸渍标本(75%乙醇)、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作进一步观察。

1.2.2 消长规律调查。

于2018年4—11月,随机抽查6株栾树(胸径26~37 m),每株剪取1根枝条(枝条长约40 cm),共计6根枝条,装于塑料袋小心带回室内。在室内,每根枝条随机剪取2张羽状复叶,共计12张,在解剖镜下,以1个羽状复叶(约有8~15张小叶)为单位,统计栾多态毛蚜的各蚜型数量。供试虫源:普陀区绥德路行道树——栾树。

1.2.3 卵分布调查。

于2019年2月,随机抽查6株栾树(胸径26~37 m),每株栾树分主干1 m以下、1~<2 m、2~<3 m,一级分叉1根(直径10~30 cm,1株有3~6根一级分叉),一年生枝条1根(直径0.7~1.0 cm),分别统计卵量,由于卵量太多,在统计时,多以500、1 000粒来计。供试虫源:普陀区绥德路行道树——栾树。

1.2.4 不同类型绿地与蚜虫、天敌发生调查。

于2018年10月下旬—11月中旬,选取普陀区山丹路林带、长风绿地、外环林带、楔形绿地的栾树(胸径20~30 m)进行绑扎草绳4~6圈,草绳长为1 m,到2019年1月16—22日,拆除草绳,统计草绳上的卵、雌性蚜、天敌数量,每块绿地随机抽查20个样本(草绳)。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栾多态毛蚜属同寄主全周期型,其蚜型有干母、孤雌蚜(分无翅和有翅)、性母(分无翅和有翅)、性蚜(分无翅雌性蚜和有翅雄蚜)。孤雌蚜中,又分干雌、干雌后代,干雌后代多数发生于5—6月,因此,这里称为孤雌蚜——夏型(分无翅和有翅)。虫态有卵、若蚜(1~4龄、滞育型)、成蚜。

2.1.1 卵。

卵形,头端略钝圆,长0.85 mm,宽0.38 mm,初产卵绿色,约1周后变为黄色或黄褐色,2周后变为褐色,3周后变为黑色,有光泽,表面具微小的不规则网纹(图1a)。

2.1.2 干母。

干母若蚜期共有4个龄期,各龄若蚜体大部分黑色。

一龄若虫:体长0.90 mm,体宽0.45 mm。活体,头、胸、腹均为黑色,腹中域突起呈脊状(图1b)。复眼、触角、足黑色。体被许多淡棕色长刚毛。触角4节,第3节基黄色至黄褐色,余均为浅黑色。喙浅黑色,初期很长,甚至达到腹部8节,后期变短。观察到喙插入枝内吸食。玻片标本:淡色,有深色斑纹。腹管、尾片、尾板、气门片深色,腹管基斑无。触角全长0.39 mm,长度比例29∶24∶100∶41+35,鞭部长为基部的0.86倍,3、4节各具一个原生感觉圈,第1~4节各有2、1、1、2+3根刚毛,第3节直径0.025 mm,刚毛长0.05 mm,为其直径的2倍。喙超过后足基节,端节长为0.12 mm,长为基宽的2倍。腹管具缘突,高0.02 mm,端口径0.02 mm。缘斑:胸部大,各具2根刚毛,腹部小,各具1根刚毛。腹部中、侧、缘斑均为单斑,深色,着生1根长刚毛,第1~8节各有1对中斑、1对缘斑,1~6节还各有1对侧斑。

成蚜:均为无翅,体长3.29 mm,体宽1.80 mm,腹部第1~5节长1.05 mm,6~8节长0.70 mm(图1c)。活体,全身褐色至黑色,背面品字形大黑斑不明显。头、前胸、中胸黑色,后胸到腹部第3节中域各具1个黑色横带,8节基1/3全节黑色横带,缘斑均为黑色,余褐色。触角6节,第1、2节黑色,3节基大部分黄色,端黑色,4节基半黄褐色,端半黑色,5、6节黑色。足:除了股节基黄色外,余黑色。腹管、尾片、尾板黑色。玻片标本:淡色,有深色斑。腹管、尾片、尾板、气门片深色,腹管基斑无。触角全长1.45 mm,1~6节长度比例14∶13∶100∶41∶47∶25+20,鞭部长为基部的0.8倍,5、6节各具一个原生感觉圈,第1~6节各有4、5、20、8、8、4+3根刚毛,第3节直径0.04 mm,刚毛长0.06~0.14 mm,约为其直径的1.5~3.5倍,腹部第8节刚毛长0.18~0.22 mm,后足胫节毛长为0.15~0.24 mm。喙超过中足基节,深色,端节长为0.15 mm,长为基宽的2.5倍。腹管具缘突,高0.11 mm,端口径0.10 mm,基0.18 mm,端有1~2层网纹;尾片半圆,长约0.07 mm,有17~20根刚毛;尾板末端圆,有38~42根刚毛。

2.1.3 孤雌蚜——干雌。基本为无翅型,为干母后代。体长3.13 mm,体宽1.35 mm,腹部1~5节长1.25 mm,6~8节长0.63 mm,活体黄绿色,背面具品字形大黑斑(图1d)。头黑色,自前胸至腹部第3节背中域黑色,侧域黄绿色,腹部第4~7节背中域黄绿色,侧域、体缘黑色,8节全为黑色,胸腹部缘斑均为黑色,由此构成品字形大黑斑。复眼黑色。触角6节,第1、2、4~6节黑色,3节基黄绿色,端黑色。足股节端半、胫节、跗节浅黑色至黑色,余黄绿色。腹管、尾片、尾板、气门片浅黑色至黑色。玻片标本,淡色有深色斑纹,腹部第1~7 节中斑淡色。触角6节,全长1.75 mm,1~6节长度比例12∶10∶100∶44∶43∶18+38,鞭部长为基部的2.11倍,第3节偶具圆形次生感觉圈0~10个,5、6节各具一个原生感觉圈,第1~6节刚毛各有7~10、5、32~36、11、12、4+3根,第3节刚毛长0.13 mm,稍大于该节直径的2倍。喙深色,达中足基节,端节长0.14 mm,长为基宽的2倍;头顶毛长0.17 mm,近似其触角第3节直径的3倍,第8节毛长0.22~26.00 mm,为其4倍,后足胫节毛长0.10~0.20 mm。中胸腹岔两臂分离,臂长0.18 mm,臂中部膨大。腹管高0.12 mm,端口径长0.11 mm,基0.22 mm,有缘突,端具2层网纹;尾片半圆,长0.07 mm,有毛16根;尾板末端圆,约有38根刚毛。

2.1.4 孤雌蚜——夏型。分为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在体色、大小等方面与干雌有明显区别。

无翅孤雌蚜:体长2.60 mm,体宽1.35 mm,腹部1~5节长0.95 mm,6~8节长0.43 mm,活体,头、胸、腹黑色,无品字形黑斑(图1e)。复眼黑色。触角第1、2、4~6节黑色,3节基黄绿色,端黑色;前、中足股节基黄色,端2/3黑色,胫节、跗节黑色,后足全为黑色。腹管、尾片、尾板、气门片浅黑色至黑色。玻片标本,淡色,有深色斑纹。腹部第1~7节各具1对中斑,深色,其中,腹部第1~4节中斑融合成深色横带,8节中、侧、缘斑融合为深色横带。触角6节,全长1.68 mm,1~6节长度比例13∶10∶100∶44∶40∶19+41,鞭部长为基部的2.17倍,第1~6节各有7、4、24~29、9、7、4+3根刚毛,第3节刚毛长0.12 mm,为该节直径的3倍,第3节偶具圆形次生感觉圈0~23个,5、6节各具一个原生感觉圈。喙达中足基节,端节长0.12 mm,长为基宽2倍;头顶毛长0.15 mm,近似其触角第3节直径的4倍,第8节毛长0.22 mm,为其5倍以上,后足胫节毛长0.10~0.19 mm。中胸腹岔两臂分离,臂长0.18 mm,臂中部膨大。腹管高0.10 mm,端口径长0.10 mm,基0.20 mm,有缘突,端具2层网纹。尾片半圆,长0.07 mm,有毛16根;尾板末端圆,约有32根刚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2.60 mm,体宽1.20 mm,活体头、胸黑色,腹部第1~6节各节中、侧斑融合成黑色横带,不达体缘,7、8节中、侧、缘斑融合为黑色横带,各节黑色横带间黄绿色(图1f)。复眼黑色。触角第1、2节及4~6节黑色,3节基黄色,端大部分浅黑色。前翅中脉3支,无晕斑,脉黄褐色,翅痣黑色;足股节基黄色,端黑色,胫节、跗节黑色。腹管、尾片、尾板、生殖板黑色。玻片标本,淡色,有深色斑纹。触角6节,全长1.94 mm,1~6节长度比例10∶9∶100∶50∶43∶20+49,鞭部长为基部的2.43倍,第1~6节各有6~9、4~5、18~25、10~13、9、4+3根刚毛,第3节刚毛长0.10~0.12 mm,为该节直径的2.5倍,第3、4节各具圆形次生感觉圈36~51、0~2个,5、6节各具一个原生感觉圈。喙达中足基节。头顶、腹部第8节毛长均为0.17 mm,为其触角第3节直径的4.25倍。腹管高0.10 mm,端口径长0.07 mm,基0.10 mm,有缘突,全具网纹,7~9层。尾片半圆,有毛14~16根;尾板末端圆,有刚毛32~35根。

2.1.5 滞育型。

体特化,极扁平,椭圆形,半透明,为孤雌蚜——夏型(无翅或有翅)所产的一龄若蚜,固定于叶背,越夏(图1g)。活体固定之后,触角向后紧贴于胸部两侧,足收于体之下,体色有绿色、黄色、白色。眼点红褐色。体长0.67 mm,体宽0.36 mm。玻片標本,触角4节,全长0.31 mm,1~4节长度比例21∶21∶100∶36+43,3节端、末节各具一个原生感觉圈;触角第1节突化,横宽,上边两端各有1根突化的叶状刚毛,第2节正常,节端具1根细的叶状刚毛,3、4节端各具1、3根刚毛(图1h)。足也具叶状刚毛,前、中足胫节外侧各具5、7~8根叶状刚毛,前、中足跗节第2节均具1根叶状刚毛和1根匙状刚毛,后足未见叶状刚毛。体周生叶状刚毛,叶状刚毛分布:头部前缘,中、后胸背板后侧缘各具2、1、1对刚毛,腹部背板第1~6节后侧缘各具1对刚毛,7节后缘、8节后侧角各具2、1对刚毛,其中,头顶、腹部背板第1~6节叶状刚毛大。腹管未见,尾片很小。

2.1.6 无翅性母。

体长2.63 mm,体宽1.31 mm,腹部1~5节长0.85 mm,6~8节长0.50 mm。活体如同无翅孤雌蚜——夏型,但体背品字形大黑色斑略显(图1i)。复眼红褐色。腹部第1~3节背板中域黑色,侧域褐色,腹部第4~7节背中域褐色,侧域浅黑色,8节黑色,缘斑浅黑色。触角第1、2节黑色,3、4、5节基大部分黄褐色,端浅黑色或黑色,末节黑色。足股节端、胫节端、跗节浅黑色至黑色,余黄褐色。玻片标本,腹部背板中、侧、缘斑如同无翅孤雌蚜——夏型。触角6节,全长1.57 mm,1~6节长度比例13∶10∶100∶40∶40∶18+40,鞭部长为基部的2.18倍,第1~6节刚毛各有8、4、19、7、8、5+3根,第3节偶具圆形次生感觉圈0~28个,5、6节各具一个原生感觉圈,第3节刚毛长0.15 mm,为其直径的4.2倍;头顶刚毛长0.18~0.19 mm,为触角第3节直径的5倍以上,腹部第8节长刚毛长0.18~0.22 mm,后足胫节毛长为0.10~0.23 mm。腹管高0.10 mm,端口径0.10 mm,基0.16 mm,端有2~3层网纹;尾片半圆,有14~17根刚毛,尾板末端圆,有26~30根刚毛。

2.1.7 有翅性母。

体长2.63 mm,体宽1.1 mm(图1j),活体如同有翅孤雌蚜——夏型,但前、中足胫节基大部分黄褐色,端黑色。玻片标本如同有翅孤雌蚜——夏型。触角6节,全长2.18 mm,1~6节长度比例10∶9∶100∶44∶39∶19+49,鞭部长为基部的2.62倍,第3、4节圆形次生感觉圈各有35~47、1~6个,第1~6节各有长短刚毛8~9、4~5、20~24、10、9~10、4+3根。腹管高0.10 mm,端口径0.07 mm,基0.14 mm,有7~10层网纹,全覆盖;尾片半圆,有15~20根刚毛,尾板末端圆,有30~38根刚毛。

2.1.8 无翅雌性蚜。

体长3.46 mm,体宽1.60 mm,腹部1~5节长1.08 mm,6~8节收缩成锥状,长1.02 mm(图1k)。活体体色如同无翅性母,体背品字形大黑色斑略明显。玻片标本,淡色,有深色斑纹。腹部1~6节背板中斑明显,7、8节中、侧、缘斑分裂成单斑,即不成深色带。触角6节,全长1.67 mm,1~6节长度比例14∶12∶100∶49∶49∶22+56,鞭部长为基部的2.58倍,第3节偶具圆形次生感觉圈,第1~6节各有8、4、22、9、9、4+3根刚毛,第3节毛长0.11 mm,接近该节直径的 3倍。头顶刚毛长0.20 mm,约为触角第3节直径的5倍。喙深色,端节长0.15 mm,长为基宽的2.14倍。中胸腹岔两臂分离,臂长0.22~0.30 mm。后足胫节具许多伪感觉孔,约有54个。腹管有缘突,高0.11 mm,端口径0.09 mm,基0.12 mm,端有1~2层网纹。尾片半圆,有16~20根刚毛,尾板末端圆,有刚毛51根。

2.1.9 有翅雄蚜。

体长2.20 mm,体宽0.75 mm(图1l)。活体如同有翅孤雌蚜——夏型,但体瘦小,腹部黑带短而宽。触角第1、2节,4~6节黑色,3节基黄褐色,端黑色。足股节端半、胫节端(前、中足)、跗节浅黑色至黑色,余黄褐色,后足胫节全为黑色。前翅浅黑色,脉黄褐色,中脉3支,无晕斑,翅痣黑色。腹管、尾片、尾板黑色。抱握片黑色,侧面观呈镰刀状,阳具白色。玻片标本,淡色,具深色斑。触角6节,全长1.89 mm,1~6节长度比例11∶9∶100∶61∶44∶18+56,鞭部长为基部的3倍,第3~5节各具圆形次生感觉圈78~84、22~30、8~9个。腹管高0.09 mm,基0.95 mm,端口径0.60 mm,约有10层网纹,全覆盖;尾片有12根刚毛,尾板末端圆,约有33根刚毛。

2.1.10 各蚜型的区别。

栾多态毛蚜无翅型有干母、孤雌蚜——干雌、孤雌蚜——夏型、雌性蚜,其主要区别特征见表1。

由表1可见,无翅型中,雌性蚜、干母、干雌体较大,干母体态胖,孤雌蚜夏型和性母体较小。干雌体色为黄绿色,黑色品字形斑明显,可区别于其他蚜型。在体色为褐色至黑色的蚜型中,干母可根据触角第5节长于第4节以及触角末节鞭部短于基部来区分;雌性蚜,可根据腹部第1~5节与6~8节长度比较,即6~8节各节延长,且收缩成锥状,明显区别于其他蚜型。无翅孤雌蚜(夏型)与无翅性母区别:前者体为黑色,体背品字形大黑斑被体色所掩盖,不明显,足胫节黑色;后者体色为褐色至黑色,体背品字形大黑斑略顯,足胫节基黄褐色,端黑色;两者发生季节不同,前者一般在5—6月,后者在10—11月。

栾多态毛蚜有翅型包括有翅孤雌蚜——夏型、有翅性母、有翅雄蚜,三者体色相近,其主要区别特征见表2。

由表2可见,有翅雄蚜体最小,且有外生殖器如抱握片,触角第3~5节圆形次生感觉圈数量甚多,可与其他2种有翅蚜型区别;有翅孤雌蚜——夏型和性母两者形态上相近,但前者前、中足胫节黑色,主要发生于5—6月,后者前、中足胫节基大部分黄褐色,端黑色,主要发生于10—11月,依此可区别。

2.2 消长规律

图2表明,栾多态毛蚜孤雌型于4月中旬种群数量开始上升,5月上、中旬,温度适宜,蚜量达到高峰,之后,蚜量下降;滞育型在4月底或5月上旬开始发生,到5月中旬,种群达到高峰,5月下旬下降,6、7月少量发生,8—9月未见;性母于10月中旬开始发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中旬下降,与此同时,性蚜的成蚜开始出现,11月下旬,栾树叶片大多老化、发黄、脱落,大量性母或性蚜从叶片迁移到枝条或主干上,雌性蚜开始产卵,然后以卵越冬。

结合消长规律,初步分析得出:栾多态毛蚜以卵在枝条或树干上越冬,一年发生5代,即:干母代、孤雌蚜——干雌代、孤雌蚜——夏型代、性母代、性蚜代。翌年,3月上旬或中旬初,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均为无翅,此时叶芽尚未萌发,一龄干母多集聚在枝条或主干上,到3月下旬,叶芽开始萌发,干母代大龄若蚜迁移到嫩叶上,进入4月初,成蚜干母出现,胎生干雌。孤雌蚜——干雌基本为无翅,到4月中旬,成蚜干雌出现,胎生无翅或有翅孤雌蚜——夏型,多为有翅型。到4月下旬或5月初,无翅、有翅孤雌成蚜(夏型)开始出现,胎生形态上特化的一龄若蚜——滞育型多固定于叶片背面主次脉附近,静止不动。进入6月,叶片上滞育型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以后在8—10月上旬期间,叶片上基本未见滞育型和其他蚜型,到10月中旬,叶片上开始出现性母。

性母是由滞育型发育而来。笔者于2018年10—11月上旬观察了3次,2019年10月观察1次,各随机抽查20个蒴果,统计蒴果内蚜量,结果见表3。2018年10月15日调查,单个蒴果性母平均蚜量达到18.9头,无翅、有翅成蚜性母均占7.3%,若蚜占85.4%,可见成蚜性母开始发生。2019年10月14日又进行调查,单个蒴果性母平均蚜量达到26.7头,无翅、有翅成蚜性母均占2.8%,若蚜占94.4%,其发育进度基本与2018年相似(表3)。由此可以推测,在8—9月期间,滞育型从叶片迁移到栾树花枝,9月中、下旬栾树蒴果出现,又到蒴果的果瓣内侧面发育,到10月中旬,约有一半以上蒴果老化、枯萎、脱落,此时,蒴果内的性母也随蒴果果瓣渐渐枯萎,迁移到叶片上。10月中旬,叶片上无翅性母胎生有翅雄蚜,有翅性母胎生无翅雌性蚜。雌、雄性蚜成蚜于11月中旬开始出现,交配后,11月下旬,雌性蚜开始产卵,到12月中旬性蚜基本未见,产卵结束,以卵越冬。

栾多态毛蚜的危害。卵从3月上旬开始孵化,大多集聚在主干或枝条上,4月初,随着温度的回升,叶芽开始萌发,大量蚜虫迁移到嫩梢上,使嫩枝节间缩短,新叶不发,皱缩成团,到5月上、中旬蚜量达到高峰,此时,蚜虫分泌大量蜜露,导致叶片发黄、皱缩、煤污,为全年的主要危害期;滞育型尽管数量大,但不吃不动,对植物危害并不大;自10月中旬后,性母开始发生,此时温度适宜,蚜量上升,但由于性母多数在蒴果内发育,即使迁移到叶片上发育,也因叶片老化,取食有限,其危害也并不严重。因此,对栾树造成严重危害的是在5月上、中旬。秋季的性母、性蚜主要是为了产生后代——越冬卵。

2.3 卵分布

在枝条上,栾多态毛蚜卵多分布在枝条节间缝、芽苞附近、蛀孔内;主干上,多在树皮裂缝、伤疤等处。卵在栾树上的分布以及草绳中雌性蚜量调查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主干上,<1 m 、1~<2 m、2~<3 m卵量平均各为4 230.0、106 016.7、21 800.0粒,主干总平均卵量132 046.7粒,以中段卵最多,上段次之,下段最少;一级分叉上,平均卵量达9 862.5粒,若1株栾树有3~6根一级分叉,一级分叉总卵量在29 588~59 175粒;一年生枝条平均仅为69.7粒,若有100支,共计6 970粒左右。因此,主干上的卵量最多,一级分叉次之,一年生枝条最少。一年生枝条大多表皮光滑,不利于着卵。草绳上死亡的雌性蚜平均为866.7头,初步说明该路段栾多态毛蚜发生量大。

2.4 不同类型绿地与蚜虫发生

不同类型绿地,栾多态毛蚜、天敌发生情况有差异,见表5。由表5可见,外环林带草绳上雌性蚜基本无,拆开草绳可见较多已越冬的黄斑盘瓢虫成虫,鉴于此,没有拆除草绳,继续让其越冬。外环林带从2013年开始不喷任何药剂,又有比较丰富的植被(如乔、灌木及各种野草等),长期给天敌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存、繁衍场所,基本达到蚜虫与天敌间的自然平衡。山丹路绿带卵量、雌性蚜均较多,但天敌——黄斑盘瓢虫也较多,初步分析,自2018年开始,尝试不喷药,天敌数量逐渐上升,但尚未达到栾多态毛蚜与天敌间自然平衡,处于有害生物与天敌的博弈震荡期。长风、楔形绿地卵量、雌性蚜均较多,而天敌未见。这2块绿地属于普陀区中心地段,人流量大,市民关注度高,用药较为频繁,抑制了天敌的生存、繁衍。

3 小结与讨论

对栾多态毛蚜各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描述,厘清了各蚜型的区别。在相关文献[5-8]中,均未提及孤雌蚜——夏型,作者发现,孤雌蚜——夏型与孤雌蚜——干雌在体色、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孤雌蚜——夏型体色为黑色,而干雌为黄绿色,前者体背品字形大黑斑被体色所掩盖,而不明显,后者则明显;还发现,有翅雄蚜触角第3节圆形次生感觉圈,要比王念慈等[5]研究结果多出27~36个,有翅性母多出12~18个,有翅孤雌蚜基本相同;还有,在无翅型各蚜型中,触角第3节均偶见圆形次生感觉圈,这在蚜虫中不多见,相关文献也未见记述。关于雌性蚜,笔者发现,蚜虫后足胫节具伪感觉圈,腹部第6、7、8节各节延长,收缩成锥状,未见产卵器,符合雌性蚜的一般特征[8]。关于滞育型,特化的叶状刚毛有14~15对,与王念慈等[5]研究结果相仿。

栾多态毛蚜以卵在枝条或树干上越冬,一年发生5代,即:干母代、孤雌蚜——干雌代、孤雌蚜——夏型代、性母代、性蚜代。全年主要危害期在春季。消长规律相比王念慈等[5]所得的越冬卵孵化早,有性世代发生略晚,与顾萍等[7]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在8—10月上旬期间,叶片上基本未见滞育型或其他蚜型,到10月中旬,叶片上開始出现性母。初步推测,滞育型从叶片迁移到栾树花枝,然后在栾树蒴果的果瓣内侧面发育,到蒴果的果瓣老化,又转移到叶片上。

栾多态毛蚜卵主要分布在主干、一级分叉,一级分叉的卵量相当可观,大致为主干卵量的1/3。

4 防治探讨

不同类型绿地,可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外环绿带,自然天敌如黄斑盘瓢虫等十分可观,蚜虫与天敌之间基本达到自然平衡,无需开展防治;对于远离城区,人流量又低的区域,可尝试不防治,如山丹路绿带不喷药,结果表明天敌数量开始上升,若干年后,极有可能达到蚜虫与天敌间的自然平衡。对于栾多态毛蚜发生较为严重的绿地如绥德路、长风绿地、楔形绿地,可以适时进行防治。

栾多态毛蚜综合防治:尽量营造一个适于天敌生存、繁衍的环境。如植被要丰富,乔、灌木及地被植物配置要合理;在日常养护上,通过园艺措施,如松土、施肥、修剪、浇水等,促进植物的健康成长,提高栾树的抗虫能力;通过冬季绑扎草绳的措施来监测蚜虫与天敌的发生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同时,还可借此诱集部分雌性蚜和越冬卵,尔后进行销毁,减轻翌年蚜虫的危害。根据栾多态毛蚜的消长规律,春季是该蚜虫的主要危害季节,秋季基本不危害,而且,秋季栾树的蒴果常吸引众多鸟类如上海留鸟“四大金刚”之一的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 )等前来取食[9],因此,秋季不推荐使用药剂防治。春季药剂防治可安排在越冬卵孵化盛、末期(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进行,那时天敌大多尚未出蛰,有利于保护天敌,提倡选用不同类型的环保型药剂,如1.2%烟参碱乳剂800~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500倍液等,均可达到90%以上的防效。

参考文献

[1]李馨,姜卫兵,翁忙玲.栾树的园林特性及开发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41-146.

[2]叶和军.黄山栾树的播种育苗技术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10):44-45.

[3]李定旭,任静,杜迪,等.栾多态毛蚜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J].昆虫学报,2015,58(2):154-159.

[4]任静.栾多态毛蚜种群动态及其生态学特性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5.

[5]王念慈,李照会,刘桂林,等.栾多态毛蚜形态特点和自然蚜量变动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1):79-85.

[6]王念慈,李照会,刘桂林,等.栾多态毛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0,21(1):47-50.

[7]顾萍,周玲琴,徐忠.上海地区栾多态毛蚜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22(4):389-392.

[8]张广学,钟铁森.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5册 同翅目 蚜虫类(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193.

[9]杨刚,王勇,许洁,等.城市公园生境类型对鸟类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35(12):4186-4195.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天敌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果园天敌(续)
我国茶园害虫天敌蜘蛛的研究进展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