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的网络许愿现象并非迷信

2020-08-04 12:17齐媛
青年生活 2020年14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

齐媛

摘要:近年来出现的青年群体网络许愿、转发锦鲤、星象占卜、网络算卦现象,众多研究者一直将其看作是一种“迷信”行为,并在“迷信”的框架之下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对青年群体的网络许愿、星象占卜、算卦现象进行描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有:青年群体将网络许愿视为一种日常行为仪式、获得群体认同感的一种手段,在社会融入层面看待该现象,而非强调迷信层面的内涵。由此得出青年群体的网络许愿行为并非一种“迷信”,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青年群体的“俗信”观。

关键词:网络许愿;青年群体;俗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网络祈福、转发锦鲤、星象占卜等网站的兴起,网络许愿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非科学的生活习俗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又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看到了祈福、锦鲤的象征意,星象占卜术的影子。微信、微博朋友圈交际圈内开始转发锦鲤、制作星象占卜。

对此类现象的研究开始浮现。一部分研究者将该现象作为一种网络迷信来入手研究,在传播“锦鲤”文化、网络祈福现象的发展前景上持有悲观态度。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将其看作是青年群体的心理变化的结果。在众多研究中,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戏称为“拜锦鲤教”,认为众多转发“锦鲤”的人中一旦有人应验,反应扩大后容易造成群体性迷信。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祈愿的迷信行为,会折射出当下青年人信仰危机,助长青年群体惰性,致使他们丧失努力奋斗意识。还有研究者通过分析该现象的出现,得出风险社会的来临是网上算命活动泛滥的结构性原因,在不确定和压力情境下,风险越高,越容易相信算命,想要从中得到“指点”。

笔者以为,对于借助网络传播的方式进行一些祈愿、星相占卜、转发锦鲤行为并非是一种“迷信”,将它划归到迷信的框架下,并把该群体标签为迷信青年,或是有一定迷信萌芽的青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年群体的价值判断,也会使得青年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此种标签,造成一定的心理不适,从而导致不良结果。本文将一反已有研究的“迷信”框架,从青年群体借用进行网络祈愿、占卜、星相行为的形成过程,以及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进行展开讨论。

二、概念界定

借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祈福还愿、算卦占卜,带有一定的虚无主义色彩在其中的,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将其定义为是迷信的行为,我们还要从该现象发生的原因、群体及其心理行为以及该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入手进行研究分析。

对此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放置在一种暗含有“信”色彩的框架之下,其中的“信”包含有“迷信”和“俗信”两种定义。“迷信”重功利,重结果,希望通过一定的言行和仪式,近神远鬼,得到实际的或想象的护佑与恩惠,诸如祛病除疾、免祸弹患、驱鬼逐祟等,有着较为明确的功利追求,违背正常的生活逻辑,对现实生活起破坏作用。“俗信”则重过程、重仪式,是一常循性、惯习性的行为,其功利目标往往被淡化,而参与本身成为主要的需要。“俗信”多为善意、中立、甚至积极的,难对社会生活骤然产生某种冲击与破坏。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青年群体转发锦鲤、网络祈愿现象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尽管会对青年群体以及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满足迷信中对现实生活起破坏作用的条件。青年群体对于网络祈愿、转发锦鲤的热衷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仪式感,其中又包含一种感情寄托和对生活的追求,追求现实的安宁与幸福,获取心灵的慰藉。

由此来看,将它称之为迷信的不准确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青年群体的“俗信”观更为贴切。

三、网络许愿现象的出现

“明天要考试了,转发一下杨超越,祈求让我考试包过吧。”这大概是许多大学生考前都会做的一件事,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行为仪式,这是一种对于考试的纪念,向其他成员展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以求得到相应的鼓励,同时也是一种寄托。“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朋友圈、微博转发一条锦鲤,希望新的一年心想事成,如鱼得水”;“同学朋友许多都在朋友圈里测试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星座匹配程度,我也来操作一番”,诸如此类的现象在网络空间频频出现,这种寄情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行为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的典型特征,我们不能称他是“迷信”的表现,应当是社会成员对于所发生之事和将要发生之事的日常表达方式。

现下的这种祈福、算卦现象与传统社会下的纯粹宗教性的寺庙烧香、祈福还愿、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社会中,迷信的思维方式仍然存在,有些人把算卦结果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例如今日不宜出门、不宜动土、不宜婚丧嫁娶,在得到这个行动的准则之后,传统社会中的成员会去做禁忌之外的事情,避开所禁之事。在当下,网络算卦更多是作为一种同龄人群体之间的娱乐方式,在进行网络占卜、算卦、星相学测试之后将其结果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

传统社会中有迷信思想的社会成员在看待祈愿行为时,大都会有一种“心诚则灵”的观念。但是在当下“锦鲤祈愿”这一行为中很难看到转发群体虔诚的一面。因為,该群体有时只是随手转发一下,更多的青年将他看作一种生活仪式性的表达方式。从这一点出发,互联网+锦鲤、算卦、祈福的方式并不等同于传统的迷信,理应看作是一种青年俗信,转发它不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次数,仅仅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只要个人觉得适用就可以转发的契机。

“愿望交给锦鲤,你只管努力”这是对“锦鲤祈愿”的经典的解释,如果单看前半句,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将参与其中的人们划拨到印象虚无主义的空间地带,但后半句的“只管努力”则表达出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四、产生网络许愿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日常行为仪式的表现

分析网络祈福、还愿、星象占卜的出现,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许多的青年群体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日常行为仪式,这样的仪式感就像生日要吃蛋糕、送礼物;纪念日需要换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一下;结婚必须要有盛大的仪式一样稀松平常。我们不会说这样的方式是迷信,反过来看也不应该说遇事进行网络转发“锦鲤”、转发杨超越是一种迷信形式。

对于日常仪式表达的看法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进行日常行为仪式的表达是一种对于生活热爱态度,这就产生了与迷信截然不同的一种解释。我们客观地去看待、去理解“转发锦鲤”这一行为,无非就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手段,是不含有宗教色彩在内的。日常仪式行为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在表达自己的日常行为仪式方面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参与者可以选择“锦鲤”转发、也可以是杨超越、也可以是信小呆形象,因为它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转发的这一过程完整性。

(二)符号互动亚文化的形成

“锦鲤形象”、杨超越、信小呆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因为它并不代表这三者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内容与功用,同时不包含有迷信主义色彩,是非宗教性的,青年群体在转发过程中在乎的是他们本身相对于转发群体的象征意义,这个象征意义在互动过程中起了连接作用,将有共同需求的群体连接在一起。利用符号互动论来理解此现象,则表述为社会互动始于观念意识,观念的外化又是附着在符号所象征的意义之上的,社会行为是符号互动的结果。青年群体对于个人意识的外化表现在网络祈愿中,他们通过对这些象征符号进行拼接、再造、赋予新含义,再进行传播、蔓延、影响着更多具有相似意识的青年。

符号互动与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也是相伴相生的,青年群体内传播网上星象占卜、许愿会形成一种有别于21世纪青年群体应当持有的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研究者胡疆锋将亚文化解释为是通过风格化、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和支配文化进行挑战的一种附属性文化方式,具有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在此提及转发锦鲤是一种亚文化主要表现在青年群体在对于转发锦鲤热衷的背后是对现存社会的一种“抵抗”,也是为了寻求具有同样心理成员的共鸣与安慰。

(三)群体认同感的结果

互联网祈愿现象的出现,背后的推动力之一是源于青年群体的群体认同感和想要融入群体迫切心理。当朋友圈内转发同一个锦鲤,释放相似情绪时,个体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群际认同感。而他人的回复与点赞使得祈愿行为能够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在祈愿者看来,被他人接受和喜欢可以阻止孤独感地迫近,缓解个人的孤立与无助,实现心理上的自我认同。

换句话说,群体认同感实际上就是在指一种从众心理,网络祈愿有时只是一个青年群体的从众心理作祟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一种无意识行为。勒庞在对于群体心理学研究中得出无意识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要远超过理性。在行动者的逻辑中,转发行为受到周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要大于转发行为本身的意义,转发行为的产生并非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在进行“锦鲤”转发的大多时候,没有把该行为看作一种渴求结果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此过程看作是一种群体情绪传播的过程,是群体借此种方式在群体内部进行传染。一方面群体对其个人进行感染,另一方面个人又想要在群体内获得认同,想要与群体成员之间产生一种共鸣。是群体认同感和群体情绪传播双向作用的结果。

(四)网络戏谑的一种手段

祈愿、星象占卜、算卦此类传统民间信仰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可以看作是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某些传统观念没有退化完全的结果,同时乘互联网快速发展之便,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足以表明它还是包含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否则在科学的冲击之下早就沦为历史潮流中的一汪死水了。研究网络祈愿现象可以从戏谑性娱乐心态着手,具有一种排遣压力的功能,戏谑性娱乐以调侃的姿态委婉地传递出自己的生活状态与愿望。

一方面,我们不排除当下网络、媒体对于锦鲤象征的炒作,使得网络许愿现象兴起;另一方面,锦鲤与幸运儿之间的捆绑关系,这一表象背后隐含着群体生活与心态之间的更深层关系,网络许愿、星象占卜迎合了青年群体对于某些不如意结果的“嘲讽”心态。热衷于在互联网内转发锦鲤的群体,并没有指望锦鲤让自己控制人生,反映出来的则是一种讽刺涵义。青年群体转发杨超越,借此进行嘲讽,你什么都不用做,愿望依旧会实现,是一种对不劳而获的调侃。

当下青年群体普遍都面临着升学、就业、婚姻、家庭等一系列来自社会的、个体自身的压力,他们害怕失败,这些压力导致青年群体产生焦虑、孤独感,感受到个人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进而丧失对生活的控制感。为了释放压力,青年往往不自觉地逃离现实世界,到互联网中寻找慰藉。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和让青年感受到压力存在时,青年倾向于通过网络转发锦鲤方式来排遣不安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利用互联网转发锦鲤,希望有好的收获这一现象看作是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在虚拟空间内表达自己的希冀,表现出“我焦虑、我祈愿”的心态。“锦鲤”转发几乎以一种零成本的方式向青年提供着消解严肃、宣泄情绪的一个出口。

结论

网络许愿行为是一种青年俗信观,在当代社会出现,有其存在的社会原因。在缓解青年群体压力方面,也是一个主要的手段,是符合青年的行动逻辑的。我们要理性的看待互联网传播锦鲤、祈福还愿现象,不能夸大其影响力,并将其黑化。

但是并不是说就放任其发展,我们还是要关注此种现象的发展趋势,及时的做出反映。因为从转发锦鲤、网络算卦、占卜亚文化出发,可以产生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一个是合理利用亚文化,指导其作为一种排遣压力的方式,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另外一种则是不法分子将该亚文化不断异化,反倒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大肆宣传迷信观念,引诱一部分青年群体转向迷信,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傅昕源.网络“锦鲤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思考[J].青年学报,2019(02).

[2]蒋建国,杨盼盼.网络祈愿:幸运游戏、精神走私与认同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9(01).

[3]董向慧.当代青年人热衷网络迷信的社會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

[4]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J].开放时代,1998(03).

[5]曾传辉.论大众传播与宗教变迁[J].新闻研究资料,1992(04).

[6]梁坤.“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4).

[7]胡疆锋.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30,38

[8]梁家胜.互为表里的生活与俗信——从宿命观念和风水信仰切入[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03).

[9](法)古斯塔夫·勒庞.山药译.乌合之众[M].北京:民族与建设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
两岸青年群体心灵契合问题研究
从弹幕现象谈电视剧对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相亲节目对青年群体婚恋价值观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对青年群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试论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与青年焦虑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
家庭结构对青年群体劳动参与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