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长春商埠地建筑的价值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2020-08-05 05:16张俊峰赵禹丞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安徽建筑 2020年7期
关键词:开埠长春规划

张俊峰,赵禹丞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 先决条件

1.1 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7年11月15 日,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将长春市列为国家文化历史名城的相关条例,根据《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下文简称《条例》)的相关条例划分,正式将清末民初时期形成的商埠地定性为商埠地历史片区。以大马路为核心,二马路直到七马路等16条马路同诸多胡同和街道发散,呈现蟹状辐射的道路城市格局[1]。商埠地历史片区为大马路传统商业轴线,大经路沿线,宽城子老城区及满铁附属地的历史片区格局。《条例》要求保护历史城区传统开放空间体系与传承,延续长春“圆广场,宽马路,四排树”的城市街道特色。强调对于既有建筑街道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延续。

1.2 建筑的价值

首先要指出的是本文的“价值”并非空间维度上建筑的物权,建筑所包含的“价值”涵盖了太多的方面,不仅仅包含着建筑本身、遗址、景观、道路等物质性的实体,也包含着诸如氛围、情感、口口相传的记忆等等无形的内容。城市建筑与氛围和人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成就,形成羁绊,造就了独特的地方文化,这也是人们回到故乡有亲切感的来源。

长春市在清朝末期随着山东河北多地的移民进入,形成了以伊通河两岸为中心的小商品交易集散地,这为长春日后开埠奠定了基础。其经济也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夺利的战场。近代长春的发展是畸形的城市快速发展史,也是近代中国自主近代化城市发展史,也是清政府抵御外族经济和战略入侵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华民族对于民族自救的一种尝试。商埠地建筑群就是在如此纷乱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长春商埠地的价值应该从更宽更广的维度上去讨论。

2 长春商埠地的历史渊源

2.1 商埠地的起源

19世纪末,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愈演愈烈,日俄也在中国东北爆发争夺利益的战争。1905年,战胜国日本强逼清政府签署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相关附属条约[2],清政府被迫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条约中规定开放“奉天省内之凤凰城、辽阳、铁岭、等;吉林省内之长春(即宽城子)、吉林省城等;黑龙江省内之齐齐哈尔、瑷珲、海拉尔、满洲里等”16处为商埠[3]。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东北的开埠属于自主开埠还是被迫开埠在学术界尚有争论,虽然条约规定相应开埠地,但是中国相关史料记载却存在中国自主开埠的说法。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对于商埠地相关法律的执法权。

2.2 商埠地的目的

图1 1971-1931年长春商埠地规划与建设现状(图片来源:《哈尔滨河长春商埠地的城市文化适应性研究》)

清政府选择在东北开埠有着诸多的考虑因素,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民族自救,受刚刚失败的洋务运动的刺激,清政府依旧将开埠视为谋求经济发展,寻求城市近代化的快速手段之一;二,设立商埠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列强对于中国的经济倾销行为;三,当时东北移民浪潮高涨,政府顺势而为吸引国民的投资、经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四,当时日本在长春的殖民地不断的扩张,设立商埠地也是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行为,在长春老城区和日本满铁附属地之间建立缓冲地带,形成民族、文化甚至是军事的交流融合地带。

2.3 商埠地的规划建设

长春商埠地最初规划于宣统元年(1909年),时任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员颜世清主持编撰了《长春商埠地开发计划》,最初范围东起长春东城门外的伊通河西岸,西至城西北门,南至城北城壕北侧,北至二道沟,商埠地原计划与原宽城子火车站接壤,计划占地10km2,但由于日本满铁附属地的不断扩张,导致最终商埠地的面积只有原先的一半。最终形成的成果是以大马路为核心呈蟹腿状发散的商业圈。在颜世清的规划下,开始逐步模仿天津等地建立巡警制度,更是聘请了英国的工程师邓芝伟来做长春商埠地的建设规划顾问。1905年正式公布《商埠局组建章程》,这也是关于长春商埠地第一个正式的官方文件,在其中对于开商的相关手续做出严格的规定。

从城市街道规划上来看,长春的商埠地道路规划和沈阳及哈尔滨的商埠地开发规划并不相同,没有采用沈阳那样类棋盘或新里坊制,也没有像哈尔滨相关规划那样自生自灭[4]。而是采取了天然形成的街巷与西方方格街道相结合的规划模式,从现存的商埠地商业圈分析,都是从圆广场向外进行辐射而形成的街道,通过向外的辐射将不同的区域进行连接,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设计手法,在各个主路上规划的非常详尽,但是在不少支路和用地上的规划却是一团乱麻。虽然因资金等问题最终没能完全按照最初的规划去实现,但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3 商埠地建筑的价值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3.1 商埠地建筑所代表的民族自救价值

长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地区战略重镇,俄国与日本都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多方面的因素让当时的长春存在着种族之间的对立,商业关系的竞争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建筑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商埠地的道台衙门,当时日本满铁附属地的扩张越来越严重,不断蚕食着商埠地的土地,为了遏制日本野心的扩张,同时支援商埠地建筑的发展,时任道台颜世清将衙门移建至商埠地北侧(现址),才有效遏制了日本人不断扩张附属地的行为。整个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青灰色水泥建墙,在这之前长春根本没有这样的建筑。因为聘请了外国建筑师进行设计,所以是西洋风格建筑,布局上由一条中轴线进行串联,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顺着道路的方向建成。因为土地海拔较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俯视日本满铁附属地。清政府一直坚持商埠地的主权为自己所有,这也是对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5]。

3.2 商埠地建筑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长春在成立商埠地之前并不是一块无人区,虽然清政府一度封禁东北,但是本地仍然存在老百姓生活,加上清朝末年大量移民迁入东北,移民与土著之间就会发生地方性的文化冲突和融合,在设立商埠地,大量外国人进入后也带来了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冲突与融合也会愈演愈烈。长春的开埠并不是因为自身发展到了一个应该开埠的阶段,而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被动式的“主动”开埠。在开埠之后,本地人有着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外来人带来了外来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交融也打破了原先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商埠地特色。相较于长春市的老城区即宽城子,商埠地内的建筑明显更加现代化,各种市政设施也更齐全[6]。

图2 长春市商埠地历史建筑

图3 长春市天主教堂

3.3 商埠地建筑的发展

长春市第四任道台孟宪彝非常重视商埠地内建筑的发展,还曾经动员商贾和其他官员出资兴建“兴业公司”,在北门附近兴建公园、饭店、剧场、妓院等。商埠地的建筑为了迎合其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和结构技术上都大胆采用了东西方相结合的技术,比如院落不再是传统的中式四合院布局,而是结合地形的走势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奇怪布局,使院落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由于当时西方文化处于一个强势地位,所以本土建筑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在建筑立面上采用了多种的建筑风格,西式构图为主,按照层高进行两端三段式的划分。而在各种细部装饰上则采用了中式的装饰进行点缀,很多建筑的入口处都刻意留有牌匾的位置。

在建筑技术上,不仅仅学习了俄国的承重墙技术,还将其融合在了本土的建筑上,形成了一种砖木混合的结构,在一些高端的建筑上还运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做法。商埠地建筑在结构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也最为明显。

而在当时,受制于资金,西式建筑只能建在沿街的两侧,而在沿街商铺的后面,百姓居住的房子则大多数都是采用了传统中式的木构架建筑,而且排列的很紧密,这也为后来商埠地发生的大火埋下了隐患,经过那场大火,大部分建筑被烧毁,商埠地也再难以恢复以前的盛况了。

3.4 商埠地建筑未来的发展

长春商埠地成立后,经济飞速发展,长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快速现代化,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经济整体偏向小商品和手工业等轻工业和各种消费娱乐场所。不过这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商埠地,商埠地成立后,先后面临多次危机,1920年老市场发生火灾,因为建筑密度过大和多数是木构架的房屋,大部分建筑付之一炬,老市场元气大伤。直到“八一五”光复前,由于连年战争再加上日本政府的“七二五”停止令,导致商品缺货过于严重,很多商铺倒闭。虽然日本投降后有过短暂的复兴,但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以及国民党在本地的政策,商埠地内的商埠再次出现了大规模倒闭的场面。

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内,长春市的经济发展依旧围绕着大马路的商业进行,在长春市几次规划下,原商埠地的经济也在慢慢的恢复着生机。在最新发布的《条例》中依然肯定了商埠地的历史地位和经济地位。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建筑也是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商埠地未来的发展仍然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要延续和保护街区从商埠地时期形成的传统商业功能定位。街区内的街巷多有百年历史,原来的尺寸和走向基本未动,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长春历史的城市格局与风貌。更要保护街区的现存尺度,现在的街巷两侧建筑多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尺度宜人,未来的发展建设也不要打破这种尺度规模,要注意天际线的的和谐。在商业的发展上,要向着纵深去发展,不要一味沿主街布置。

4 结语

商埠地是近代长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开商的过程也是长春近代化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清政府反抗外国侵略,尝试民族自救的意义与价值,商埠地经济的繁荣也奠定了长春这个年轻城市的文化根基。长春商埠地是长春近代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其作为表现之一的建筑就呈现多样性,大到空间布局,小到结构组件,处处都体现着东西方文化与技术的碰撞与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商埠地也要沿着百年前既定的发展路线进行优化与再发展,并对现存的老建筑加以保护。虽然如今的商埠地不似往日辉煌,但却是长春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长春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开埠长春规划
灵动优雅 长春花篮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论近代三都澳开埠对闽东社会的影响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