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小城镇 同频振民生仙桃市住建局雷霆行动侧记

2020-08-05 06:21周玉萍通讯员袁军
中华建设 2020年6期
关键词:仙桃市仙桃小城镇

本刊记者 周玉萍 通讯员 袁军

“擦亮小城镇”行动督战会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端连接工业信息化,一端带动农业现代化。2019年12月6日,仙桃根据湖北省住建厅印发的《湖北省“擦亮小城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在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仙桃市“擦亮小城镇”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全域启动特色小镇的升级进程,擎领城乡融合发展。

自此,一场美环境、优服务、强基础、补短板的“擦亮小城镇”行动,在仙桃大地如火如荼展开!行走在仙桃各个乡镇,每一个集镇都有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在各个建设工地上,都可以看到市住建局的工作人员在其中奔波忙碌,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

胡场镇街心游园

沙湖镇墙体彩绘

下沉一线 吹起行动集结号

号令一出,动若风发。2019年底,仙桃市委市政府制定方案,提出从2020年起,全市15个建制镇以建成区为主要范围,实施以“一加强三整治三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擦亮小城镇”行动,用3年时间在所有集镇实现“洁、绿、亮、序、美”五字目标。

要发展小镇,必须先抓住其特色。仙桃明确了“一镇一品,各美其美”的发展定位、工作路径:郑场镇突出特色农业,打造秀美古村镇;毛嘴镇打造服装特色小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剅河镇建设桃花之乡,打造农旅新镇;三伏潭镇创富硒特色小镇,建乡村振兴先行区;胡场镇打造城郊乡村旅游特色镇;长埫口镇打造武仙融合发展“桥头堡”;西流河镇打造黄鳝特色产业增长极,争创全市三产融合先行区;彭场镇打造国际无纺布名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沙湖镇打造特色水产和国家湿地旅游名镇,全面对接大武汉;杨林尾镇打造名特水产强镇;张沟镇打造南城融合发展区,黄鳝产业第一镇;郭河镇打灵秀牌,创水产名镇;沔城镇建设农文旅特色小镇;通海口镇打造生态鱼米水乡,建成西南商贸中心;陈场镇推进农旅融合,建设红色名镇;排湖风景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域旅游目的地。

目标明确,一切准备就绪,各路人马摩拳擦掌待上阵。2020年开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但一待疫情有所缓解,仙桃市住建局迅速行动,全体班子成员分赴各乡镇开展复工调研督办工作,督促各地抢回疫情防控期间耽误的时间。

3月8日,各地“擦亮小城镇”行动陆续开始复工,逐步做到“四足”,即人员上足、材料备足、马力开足、时间留足。

3月22日,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速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具体措施。

3月26日,举全局之力,组织15支工作专班分赴各地,按照“四足”要求,每天下沉一线督办指导。

在市住建局的全力推动下,15个乡镇开足马力,全力抢回疫情防控期间耽误的时间,全市各“擦亮小城镇”工地激荡起滚滚春潮。仅4月8日,各地就投入施工人员2400余人,机械设备300多台套。

5月10日,仙桃市住建局全体党组成员和15个包保“擦亮小城镇”行动工作组组长,到郑场、毛嘴、剅河、胡场、沙湖、杨林尾、张沟等地参观“擦亮小城镇”行动建设成果,趁热打铁为第二季拉练作准备。包保工作组与各镇进一步细化了项目清单和整治方案,下沉工地督导现场施工环节,加大力度推进各项工程进展。

一镇一特色 匠心集结巧思

行走在各地,每一个集镇就是一个建设样板。不久前,记者来到仙桃各镇领略其风情,排湖风景区,美丽乡村展开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密塘渔村,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安谧恬静。五彩斑斓的房子,充满水乡风情,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眼下,在排湖的各个村落,这样的图景俯拾皆是,静静的排湖焕发蓬勃生机。

沙湖原种场奎阁分场,一排排整齐的黄色木栅栏,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栅栏前新栽的橘树散发着清香。剅河集镇完成1500米长的护城河疏挖,解决了黑臭水体,惠及200多户周边居民。通海口镇突出群众主体,坚持“群众视角”,从民生出发、让村民满意,群众踊跃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如今,经过“梳洗打扮”,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仙桃市委书记周志红在全市首次项目拉练

再将目光聚焦郭河镇凤凰湖公园,谁能料到如此清新的凤凰湖,两年前不过是一片废弃的鱼塘?3月20日,郭河镇启动擦亮小城镇一期工程。围绕“水产名镇,灵秀郭河”定位,该镇以215省道和455省道“一横一纵”为轴心,按照集镇、村庄、道路、河道“四位一体、集中整治”思路,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暨“擦亮小城镇”行动。

立面改造、管线入地、亮化美化等工程成效初显,镇郊村变了模样。“那时每天至少有200名工人、20台机械在街上穿梭。”沿街村民余婷婷告诉记者,建设现场日日火热。

据了解,在充分发挥镇内干部群众参与集镇建设积极性的同时,郭河镇大胆“借脑”,聘请中国乡建院专业设计团队当“参谋”,同步推动“产业园、公园、校园”等配套设施向南拓展,不断拉大集镇骨架,激发城镇活力。

由于镇郊村房屋大多依水而建,该镇顺势而为,按照“田园变花园、前院变后院、外面变里面”的思路,统筹推进门前菜地、屋后庭院和凤凰湖环境整治,解决过去“以路为街”“前面光、后面脏”的短板。“擦亮小城镇,既要讲‘面子’,也要讲‘里子’;既要在环境上下功夫,更要在特色上做文章。”该镇主要负责人说。

再将目光聚焦长埫口镇,长埫口大道长840米,是“擦亮小城镇”建设的示范点,该点以排水设施优化、弱电管线入地、人行道铺设、道路亮化与绿化、店招改造、一线三珠节点美化、百姓大舞台、节点景观建设等方面入手,着眼于打造爆点,提升品质。

自3月以来,长埫口镇坚持复工与防疫两手抓,结合该镇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洁、绿、亮、序、美”的五字方针,围绕民生短板、提升功能、规范管理、擦亮形象四方面,抓好一纵四横道路网络规划、给排水设计、强弱电入地、绿化亮化提升、节点景观升级等七大工程。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和管理,聘请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实施对2.8平方公里建成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一镇一景,仙桃的每个镇都特色鲜明,利用了小镇原有特色,在其基础上延伸,不难发现建设者的匠心与巧思。

改善民生 塑造魅力乡镇

提升城镇人民生活品质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过去的一年,仙桃市坚持融合发展,切实助推乡村振兴,在人居环境改善上作提升,坚持以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1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转入试运行,主支管网建设基本完工,每日进水量约1.5万吨,进水COD浓度指标均超过了100mg/L,出水基本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作,从一开始,仙桃市便大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围绕“最大限度减少垃圾进城处置量,实现垃圾就地循环资源化利用”的总体目标,目前以胡场镇、三伏潭镇为试点,改革农村生活垃圾传统处理方式,通过分类收集、减量处理、资源利用,减少垃圾最终处理量,降低处理成本,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019年,该市新增167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覆盖率提升了24.5%;新增剅河、通海口、长埫口等3个镇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模式,扩大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面。

过去,“找厕难”“如厕难”让人民头疼,乌烟瘴气、苍蝇满天飞是人民对公厕的普遍印象。根据湖北省政府要求,仙桃市2018年至2020年将建设完成独立公厕986座,推进市镇两级487座临街附属厕所改建提升后对外开放,完成23.26万户农户厕所无害化改造。

时间紧、任务重,而此项工作又没有任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仙桃市边摸索,边推进,努力实现“厕所革命”质量与数量的双达标。对于“重难点”农户厕所,该市采用污水处理厂处理、集中式处理、分散式处理等三种模式,分类推进各类厕所的改建工作。城区、镇街附近的村庄,直接将管网入户,统一纳入污水厂处理;高密度集中式村庄,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各户污水集中后“自产自清”,达标排放;住户分散的村庄分“两步走”——先装三格化粪池,再铺设地下管网,减量达标排放。

郑场大有大道

城镇在拓展,绿色在铺陈。如今,漫步在仙桃各镇,都能见到满眼“绿意”。据了解,近年来,仙桃实施植树增绿、见缝插绿、拆违补绿、拆墙透绿行动,打造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功能高效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

该局在主次干道、河流两侧、城镇入口、广场游园,严选木、乔、灌、花、草构建五重立体景观,增加绿化层次,丰富观赏美感。在名胜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点,串联起城乡绿道,发挥区域生态廊道功能。此外,高品质建设改造了13座公园、20座街心游园,构建开放、便民的节点景观,为城镇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走进仙桃,总能在碧水蓝天之间遇到不同的美丽城镇,听到不同的故事,一幅全域建设的画卷涌潮而来。未来仙桃,来日可期。

猜你喜欢
仙桃市仙桃小城镇
榜样
仙桃市1958—2020年高温天气变化趋势分析
写好“乐居” 民生答卷 仙桃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为民服务纪实
忆峥嵘岁月 扬帆阔步启新程 仙桃市住建委改善人居环境纪实
仙桃归谁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植物帮之仙桃
仙桃
植物帮之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