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视阈下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

2020-08-06 14:36范盈格李旺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

范盈格 李旺

摘 要:“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内涵和意义不断丰富发展。文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关键内容。作为全面小康的有机组成全面小康的有机组成,文化小康应运而生。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乡村文化振兴,并提出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理念。该文在建设文化小康背景下,分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提出了通过正确的文化使命、健全的文化设施、繁荣的文化市场、优秀的文化队伍及城乡文化互动互鉴等路径,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文化小康。

关键词:文化小康;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016-03

Abstract: "Well-off society" is a major strategic concept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 in the late 1970s .It is the high-level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civilization, its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have been constantly developed. Culture is a key content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 in one". Then, a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cultural well-off society" came into being.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well-off cultur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has important value. Meanwhile,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achieve a cultural well-off through correct cultural mission, sound cultural facilities, prosperous cultural market, excellent cultural team and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well-off;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Realization path

《诗经》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的最早阐释,其内涵在一次次被贴上时代标签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与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资料生产成为“小康社会”构想的实践重点。2000年我国从“温饱”迈向总体小康,基于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断从更加多元化的视角赋予“小康”深刻的意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人们对满足精神层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发强烈。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和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日益受到重视,文化小康在“全面小康”目标要求中的地位也显著提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针对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如何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如何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文化小康目标要求的实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1 文化小康与乡村文化振兴

1.1 文化小康 文化小康是中国共产党在洞察时代条件变动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它是指未来小康社会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目标,它不仅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诉求[1]。实现文化小康,人民群众应有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文化需求应得到更好保障,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及地区文化产业规模等须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2]。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数据显示,文化教育指标实现程度虽然从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然而与经济、生活质量等方面指标相比,文化教育指标的实现程度是最低的。此外,近年部分地区的全面小康建设报告也显示文化指标实现程度总体呈现出低于其他指标的规律。文化小康可谓是全面小康不容忽视的重要短板。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短板问题解决与否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

1.2 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在农民长期生产生活中产生并不断演化的思想价值观念、乡村居民素质、乡村文化设施、基层文化组织制度以及乡村文化资源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然而,当今乡村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乡村文化的衰落。习近平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因为乡村文化繁荣对乡村振兴所具有的重要性,更是为了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如何传承乡村文化、建设好乡村文化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的核心问题与价值诉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重要环节。

1.3 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意蕴

1.3.1 理论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较大篇幅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举措,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概念并写入党章,标志着对乡村发展的关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农业农村短板问题而总结提炼的中国乡村发展新思路。农村文化在“三农”问题中属于基础性、潜在的隐性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因此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孕育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中。

1.3.2 历史逻辑 乡村文化振兴在全面小康内涵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成长。随着党对“小康”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从物质经济的富足状态扩展到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都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此外,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相对城市差距较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区域。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在“小康”内涵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成长,旨在解决新时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3.3 实践逻辑 在奋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党逐渐意识并关注两个短板问题,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是一大短板;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发展是一大短板。两个短板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制约因素。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振兴”直指要害,有利于重新挖掘代表中国乡土文明的乡村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和全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

2 文化小康视阈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维度

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推进文化振兴、实现农村文化小康,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价值。

2.1 现实价值: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渐解决,农民有了更多能力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需要。文化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感知与衡量生活美好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实现农村文化小康,就是要为农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村居民越来越高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而缓解城乡文化“二元”现象,真正践行“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农村居民既有物质上的获得感,又有精神上的幸福感。

2.2 社会价值: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引领新时代乡村社会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灵魂工程。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以文化振兴引领,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使传统乡土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度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水平高质量提升、农村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移风易俗,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文化小康背景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社会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3 时代价值:推动国家整体进步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文化建设”是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衡量依据之一。根据我国全面小康各项指标,相对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文化教育指标实现程度最低。可见“文化建设”在总布局中是最大短板,其中农村地区最为薄弱。基于此,高质量完成文化小康的各项要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补齐“农村文化”发展短板,既助力鄉村振兴战略目标与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又为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精神基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3 文化小康视阈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3.1 以正确的文化使命谋划 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振兴乡村文化须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时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费孝通首先提出的“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也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有充分的认识,从而进行有效的文化创新和选择[5]。因此,振兴乡村文化首先应认识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其次,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典型,承载着独特的乡土人文记忆。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深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并逐步形成良性文化生态。

3.2 以健全的文化设施支撑 健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是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政府必须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好新时代“三馆一站”等硬件文化设施,坚持发挥政府在建设农村文化小康中引导全局并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探索政府角色由“主导者”向“协调者”的转变,引导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加快推动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支持和帮助农村居民使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塑造网络虚拟公共文化空间。

3.3 以繁荣的文化市场促进 随着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亟需一个丰富多彩、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市场来满足村民文化消费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当下文化发展情况,构建健全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创新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首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其次,丰富文艺创作,组织推出农民喜闻乐见的精品文艺产品,满足农民多样需求;最后,走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力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乡村文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既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又能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感知与文化自信,让精神“富起来”。

3.4 以优秀的文化队伍保障 人才是文化小康的重要支撑,是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农村居民,他们在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农村居民增强主体意识,从“为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挖掘和培养当地的“草根文化队伍”,支持农民开展乡村传统文化活动,使他们成为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传承者。鼓励深谙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故乡人”利用自身的见识和长处参与投身到家乡文化振兴中。这些“故乡人”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是城市文明的“融合者”,也是农村文明的“传承者”[6],可以起到传播城市先进文化与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联通作用。

3.5 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共荣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因其雄厚的物质实力,文化发展始终走在前列,而乡村文化的发展长期被忽视。城乡文化的分离乃至对立,成为实现文化小康的短板问题。因此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要着力于改变“城乡文化二元”这一现实问题。马克思认为精神的生产同物质的生产一样,“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改变“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于是“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7]。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所体现出的“精神产品共享”性,为不同地区之间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互动共享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振兴乡村文化过程中,重点解决乡村地区的“文化断层”。通过促进城乡共享文化资源,构建城乡文化互帮互助机制,打破文化领域存在的城乡二元結构。此外,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为动力,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智慧终端实现农民共享城市文化消费,突出文化小康的现代化特征。

4 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向终点冲刺的历史时刻,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一鼓作气,共克时艰,按期保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文化建设与“三农”问题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补齐“三农”短板,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实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朱人求.小康社会的文化诠释[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42-45.

[2]朱波,郭瑛.文化小康内涵、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数编制——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7(8):123-12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

[4]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5]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8.

[6]桂胜,赵淑红.农村文化扶贫的路径探索——户籍在外之“故乡人”的反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1):22-2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8]刘玉堂,张蕊.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55-60.

(责编:施婷婷)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