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暴发性传染病防控技术

2020-08-06 15:23施录禄
黑龙江水产 2020年4期

施录禄

摘要:本文介绍了鳜暴发性传染病病原及流行特点,分析了鳜暴发性传染病的症状及病理特征,详细阐述了该病的防控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亲鱼、鱼苗鱼种检疫、水质调控、科学投喂及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对鳜暴发性传染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鳜暴发性传染病;苗种检疫;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

鳜鱼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养殖产量逐年增加的名特优品种,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鳜鱼的病害问题尤其是鳜鱼的病毒性疾病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鳜暴发性传染病又叫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是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淡水养殖鳜暴发性死亡,严重危害鳜养殖业发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鳜暴发性传染病病原及流行特点

鳜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淡水养殖的鳜中,具有很高死亡率,对鳜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威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ISKNV在鳜体内可长期潜伏,流行高峰期鱖在10d内死亡率高达90%左右。在水温25℃~34℃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温度为28℃~30℃,20℃以下呈隐性感染;气候突变和气温升高、水环境恶化是诱发该病大规模流行的重要因素。

该病毒水平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水体经体表感染,另一种是通过饵料鱼感染。如果一个池塘的鳜发病,水体相通的相邻池塘的鳜会接着发病。一旦养殖池塘暴发该病而导致鳜死亡,如果将饵料鱼收集起来卖给其他养殖户,则会导致其他养殖户的鳜接着感染死亡。ISKNV可在亲鱼的精巢和卵巢中检测到,提示该病毒可能存在垂直传播途径。

2 症状和病理特征

2.1 症状

患病鳜头部充血,嘴部四周也出血,眼出血。病鳜嘴张大,呼吸加快加深,失去平衡;部分病鱼鱼体变黑,有时有抽筋样颤动。200g以下的鳜解剖,常见有腹水。脾脏肿大、糜烂、充血,呈紫黑色;肾脏肿大、充血、溃烂,呈暗红色。脾脏、肾脏组织器官表现的特征比较明显而均一性较好,可作为临床检测指标。大部分鱼鳃贫血,呈苍白色,而有时伴有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呈现出血、腐烂等现象;肝脏有缺血状、土黄色或有淤血点等多种症状;肠内有时充满黄色粘稠物,胆囊肿胀。

2.2 病理特征

受感染的细胞肿大,直径为没有感染细胞的3倍~4倍,细胞核萎缩。该病毒可以感染鳜脾、肾、鳃、心脏、脑、肝、消化道等组织,主要感染脾和肾,导致脾脏和肾脏肿大坏死,出现空洞,并有大量白细胞侵润;在脾脏和头肾组织的细胞质内可观测到大量的病毒颗粒。肾小管和肾小囊的血管球萎缩。其他受感染的组织细胞虽然有少量病毒感染,但病变不明显。受感染鳜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数量升高、白细胞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3 防控技术措施

目前,该病的疫苗处于试验阶段,可行的预防方法是避免鳜鱼接触病毒、科学调控水质及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

3.1 亲鱼、鱼苗鱼种检疫

鱼种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对外销鱼苗、鱼种要实施检疫。养殖户在购买鳜鱼种时,应对购买的鳜鱼种进行检疫或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等,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鳜鱼种。

3.2 采取疫情上报措施

一旦养殖生产中发现疑似鳜暴发性传染病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进行诊断。同时要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1)立即对养殖场相关鱼池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及时捞出病死鱼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2)对养殖场内所有工具器皿、池塘尾水进行彻底消毒。(3)彻底清塘,对塘底进行翻塘曝晒,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3.3 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

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因子,保持水环境健康与稳定,减少鱼体应激。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有效保持养殖水体水环境的稳定。要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在疾病高发季节,切忌过度投喂,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投喂,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

3.4 外用药物防治

鳜暴发性传染病发生时,切忌滥用药,滥用药可能导致死亡数量急剧上升。可使用碘制剂,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其使用浓度为0.3mg/L~0.5mg/L。在鳜暴发性传染病发生时,可以连续泼洒2次~3次,隔天1次。

3.5 养殖期间水体消毒

一些消毒剂可杀死水体中的病毒,养殖期间可以采用水体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尤其养殖用水在进入鱼池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最好设立储水池,先在储水池中进行消毒处理,待水质稳定后,再用此水进行鳜鱼养殖。

3.6 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

对所有因患鳜暴发性传染病而死亡的鳜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5年修正)

[2]《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08年 第1125号)

[3]《染疫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11

[4]《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令2010年 第6号)

[5]《水生动物防疫系列宣传图册(一)基本概念和相关法规等》第2版。

(责任编辑:孔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