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痕迹的鉴别方法

2020-08-06 14:42黄俊英陈晚明凌建

黄俊英 陈晚明 凌建

摘 要:交通事故现场痕迹不会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却会受到外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为此,要将痕迹证物转化成为可以反映案件真相的有效证据,就需要通过专门的鉴别。文中,主要就对车轮痕迹的鉴别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车轮痕迹;鉴别方法;现场痕迹

交通事现场各类痕迹物证具有不以人们意志而转移,不受人们主观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物理属性,但受作用部位、作用力大小、作用时间、气候条件和造痕主客体复杂多变等客观因素影响,承痕体往往不能完整反映出造痕体的外表形象。众所周知,要把痕迹物证转换为能够反映案件真相的有效证据,需经鉴定人应用科学技术通过辨认识别痕迹物证外部和自身特征解读其物理属性的合法程序,但同一痕迹检材、同一物理条件下,不同鉴定人给出不同解读、得出不同结论情况屡屡发生,为外界所质疑和诟病。笔者以为,秉持严谨的鉴定程序和鉴定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鉴定结论准确性,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车轮痕迹的鉴别方法。

1 简要案情

2019年08月某日,某大型普通客车刚起步即向左大角度偏驶猛烈碰撞停放在路左的另一辆大型普通客车。该车驾驶员反映车辆刚起步即突然自行加速,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仍无法有效减速和避免事故,委托方为大型客车运输企业,认为大型普通客车存在产品质量问题,要求对事故现场痕迹属性进行鉴定。

2 机理分析

2.1 车轮功能分析

根据车辆构造,车轮承受来自路面的静载荷、加减速载荷、附加冲击力等所有外力,是车辆实现行驶、转向、制动基本功能,满足车辆通过性、舒适性等性能的重要载体。由于车轮储存有车辆轴距、轮距、花纹等可以精准反映车辆运动变化曲率的行驶状态信息,可以通过解读车轮痕迹准确分析车辆行驶轨迹,测定车辆行驶加减速变化曲率,判定事故类别,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精准认定事故原因提供重要依据,长期以来都是交通事故痕迹提取与鉴定的重点。由于车轮橡胶弹性物体表面减加层痕迹极易覆盖和破坏,其工作环境和工况又特别恶劣,辨识和认定车轮痕迹属性亦为鉴定难点。

2.2 痕迹机理分析

根据车辆行驶理论,滚动的车轮与路面两物体间存在接触表面微观弹性位移和相对运动现象,故可以将其简化为一对机械摩擦副进行分析,鉴于车轮与路面间不存在润滑介质故其工作环境具有干摩擦属性,所以车轮即便只在路面上滚动行驶也必然产生热能,有实验指出,车辆在一般道路上行驶,安装子午线的轮胎以110km/h速度行驶胎面的温度达100℃、安装斜交胎的轮胎以69km/h速度行驶时胎面的温度可高达120℃,而轮胎橡胶体的熔点为90~210℃,沥青熔點为50~70℃,在此工作环境下行驶的车轮橡胶混合物和路面材料因高温出现剥落或熔化形成轮胎痕迹、轮胎滑动率在20%左右便可在路面留下车轮痕迹是正常物理现象。

2.3 痕迹类型分析

根据车轮构造和车辆行驶特性,车轮胎面痕迹一般分为车轮滚印、车轮压印、车轮拖印和车轮侧滑印:

(1)车轮滚印。根据车辆行驶理论,车轮在路面做纯滚动运动时,因轮胎橡胶弹性混合物体变形位移产生热能致局部脱落与粘附加层在车轮表面的粉尘等介质一起嵌压在路面上,形成可显示出胎面结构、宽度等外在特征的车轮印迹。

(2)车轮压印。根据车辆制动理论,在初始制动力作用下,车轮作用于路面的压力较纯滚动有所加大,车轮与路面摩擦付之间相对滑移率随之增加,轮胎胎面橡胶弹性混合物体表面介质细小颗粒在滚动热能和制动力共同作用下部分被剥离出胎体,形成沿车辆行驶方向延伸、胎面花纹结构更加清晰的黑色车轮印迹。

(3)车轮拖印。根据车辆制动理论,随制动力快速增长,车轮作用于路面的压力剧增,轮胎胎面与路面之间发生较大相对滑移运动,胎面橡胶介质颗粒在强大热能和制动力共同作用下被整体拉伸、脱落、剥离出胎体加层于路面,形成沿车辆行驶方向延伸、不显示轮胎花纹的黑色带状车轮纵向滑移加层痕迹。表面硬度较低的路面,则因车轮制动力的剪切作用将路面表面介质削除形成带状减层痕迹。配置了ABS等防抱死装置的车辆和驾驶人采取了快速“点刹”的制动措施,路面车轮痕迹则显示为断续、等距的拖印特征。

(4)车轮侧滑印。根据车辆行驶理论,车辆受转向、制动、路面阻力和碰撞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垂直于车辆轴线离心力和转动惯性作用,某轴或两轴以上车轮出现横向移(甩)动、偏离原行进方向的运动称为“车辆侧滑”。据此原理,侧滑初始阶段,受垂直于车辆轴线离心力作用车轮两侧受力不均,轮胎向作用力一侧倾斜(见示意图),路面痕迹具有一侧轻、另一侧重、花纹局部清晰、宽度窄于胎面的特征。侧滑中后期,离心力形成的巨大转动惯性推动车辆沿横向合力方向作曲线廻转运动,路面痕迹宽度由窄于胎面迅速转变为宽于胎面、不显示花纹特征但车轮偏离角可辩。

侧滑形态主要有:

1)直行侧滑。车辆在潮湿、冰雪、横坡和凹凸不平路面直线行驶,因路面附着系数变化、横坡、凹凸不平等因素致同轴车轮阻力不一而发生的车辆向离心力作用一侧跑偏现象。

2)转向侧滑,车辆因转向或曲线行驶形成的侧向离心力大于路面横向附着力而发生的车辆向离心力作用一侧跑偏现象。

3)制动侧滑。车轮因制动力不均衡形成的车辆向阻力大一侧跑偏现象,特征为车辆两侧车轮印迹不等长,前后印迹不重叠,胎面制动痕迹和侧滑痕迹并存。

4)碰撞侧滑。因碰撞致车辆向碰撞力作用的一侧跑偏现象,通过路面拐点痕迹可确定车辆碰撞位置。

3 鉴别方法

3.1 掌握交通事故基本信息

司法鉴定检材多来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事故处理民警对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时间、地点、道路、车辆、人身、物品等进行勘查所获取的痕迹物证。基于公安工作性质,侦查人员往往把注意力置于发现和记录与事故有关的关键证据即“调查取证”上,一些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方能解决的细小、琐碎痕迹物证则常被忽视或未予采集;同时痕迹物证存在易受客观因素影响而不能完整地反映出造型客体外观形态的特性,这就要把相对微观的痕迹物证置于宏观的交通事故现场中去分析、比对和解读,方能打好准确辨识出痕迹物证物理属性的基础。

接受鉴定委托后,鉴定人首先前往委托单位,一方面认真听取关于交通事故过程介绍,全面了解事故现场勘查过程等基本情况,一方面向委托单位调取与鉴定有关的场地、车辆、驾驶人、视频等信息资料,充实和完善交通事故基本信息和鉴定程序的同时,对送检的痕迹检材外部特征和物理特征亦有初步的认识,为鉴定结论合法性和可靠性打下基础。

3.2 复勘交通事故现场痕迹

交通事故现场客观记载了案发路段交通环境、路面状况和相关痕迹物证的相对位置,是鉴定人应用车辆构造、车辆运动学等基础理论有针对性查验事故车辆,寻找事故车辆可以互相印证的吻合特征性痕跡,了解和掌握交通事故发生过程,确认交通事故形态的依据。本案中,鉴定人依据《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物证勘查》(GA/T 41- 2019)相关条款和方法在事故现场进行复勘。

经目测观察,在事故场内平坦水泥路面检见连续长36m、呈半圆弧状、具有黑色橡胶类介质加层、局部显示轮胎胎面花纹特点的痕迹,分析认为属大型车辆遗留的车轮印迹;经痕迹测量,该车轮印迹宽度与事故车辆车轮胎面宽度相同,分析认为属大型车辆车轮所遗留;经痕迹比对,该车轮印迹胎花纹主要特征点与事故车辆车轮胎面花纹特征相符,分析认为属该车事故时所遗留。经痕迹检验,事故现场路面车轮痕迹有如下特点:

(1)初始阶段,车轮痕迹宽度、纵沟型胎纹数、胎纹间距主要特征点边界清晰可辨,呈现轮胎受力方向为自左向右、车轮痕迹左轻右重的特点。

(2)中间阶段,左侧车轮痕迹浅淡、纵沟型胎纹数、胎纹间距边界模糊不清难以鉴别,右侧车轮痕迹黑色橡胶类介质加层胎痕明显加重、加宽,呈现轮胎受力方向为自左向右、车轮痕迹左淡右浓的特点。

(3)末端阶段,左侧车轮痕迹消失无法识别,黑色橡胶类介质加层痕迹集中于车轮右侧并向右上方滑移与车轮轴线形成约30°角,呈现出轮胎右侧受力并开始侧倾的特点。

3.3 痕迹比对

根据复勘交通事故现场所见的路面痕迹特征,鉴定人应用车辆轮胎构造、行驶理论和痕迹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车轮痕迹机理,依照《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GA/T1087-2013)有关条款和方法,将事故车辆与路面特征性痕迹进行比对分析,认为事故现场痕迹在特征、形态上相互吻合,符合车轮转向形成的侧滑痕迹。

委托单位和事故车辆驾驶人均认同和接受鉴定机构的分析意见,一场可能发生的汽车产品质量诉讼就此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