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的建筑文化、功能梳理与复兴之思

2020-08-06 14:31广少奎高群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庙功能定位

广少奎 高群

摘 要:一般来说,传统的文庙布局均衡且寓意深刻,主要由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泮池与泮桥、乡贤祠与名宦祠等基本建筑构成。这些建筑发挥着重要的祭祀、教育和褒奖功能。正是由于这三大功能的支撑,文庙才得以延续至今。在当代社会,文庙要想重振辉煌,实现复兴,就必须行之有效地继承这些功能。除此之外,要想文庙复兴得更加全面,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文庙自身来说,要改善其外观,增添其内容;就当地学生而言,应使其成为继续教育的基地;从整个学校来看,应发挥褒奖的功能;对社会成人而言,应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文庙;建筑规制;功能定位;复兴之思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674-7615(2020)04-000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02

Abstract:Generally speaking, the layou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temple is balanced and with profound meaning, mainly constituted by basic buildings namely, Lingxing Gate, Dacheng Gate, Dongxi Wu, Dacheng Hall, Chongsheng Temple, Minglun Hall, Zunjing Mansion, Pan Pool and Pan Bridge, Xiangxian Temple.These build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acrifice, education and reward. It is because of the support of these three functions that enables the Confucian Temple to last long till now.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nherit these functions in order to revitalize the Confucian Temple to present its glory again. In addition,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it is of necessity to proce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 the temple itself,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its appearance and add its content; for local students, the temple should be made a bas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school, the temple should execute the function of rewarding; and finally, for social adults, the temple should act as a place for cultural activities.

Key words:Confucian Temple; architectural regulatio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renaissance

作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老建筑,文庙对于士子的学习、百姓的生活、官员的品行、社会的风气乃至国家的统治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通过文庙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体现出来。具体而言,祭祀活动能够使士子在祭拜过程中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心,促使他们追踵前贤,并将死后享祀文庙当作人生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祭祀既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一种有形的象征符号。首先,文庙祭祀能够使士人耳濡目染成圣希贤的荣耀,对他们的道德信仰有显著的塑造作用。士子入其庙,登其堂,祭拜至圣先师;观其貌,诵其言,俨然若见圣人;进而就其学,习其礼,明其乐,思其道,以求与圣人齐。其次,文庙教育活动对于儒学的广泛传播与弘扬起着积极作用,也扩大了百姓受教育的范围,提高了学子受教育的程度,为各个层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一部分成了经世致用的大儒,一部分成了名扬天下的官宦,还有一部分成了闻名乡里的贤达。文庙学子“进足以臣吾君,而泽吾民,退足以化其乡,而善其俗”。另外,通过文庙的普及性教育,“三纲五常”的宗法伦理观念成了士子和百姓衡量是非曲直的道德标准。

除此之外,文庙褒奖活动使得士子积极向学,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励精图治,社会稳定团结,国家安宁有序。具体来说,通过对前任官员的祭拜,现任官员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与重担,并以此为动力效仿前者,以求得到国家的表彰、士民的爱戴以及入祀名宦祠的资格。这样,地方吏治便能得到良性的发展。作为后进之辈,士子本来就对名宦、乡贤心存仰慕,在文庙褒奖功能的影响下,莘莘士子埋头读经,砥砺品德,或在外为官,心系民生,造福一方,死后入祀任职地的名宦祠;或在乡为民,遵纪守法,多行善举,死后入祀家乡的乡贤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士民与乡贤都生活在同一片沃土之上,没有距离的隔阂。地缘上的亲近使得乡贤祠的教化效果更容易发挥,更能引起普通民众情感上的共鸣。而且,由于同处一乡,本地贤达的名声和事迹都被当地乡民所熟知,并且可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受到过他们的教诲。他们认为,只要坚定信念追踵前人,未来自己也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乡贤。当地的士子、百姓、官员都受到感化,社会风气便会焕然一新,国家也会长治久安。文庙作用如此之多,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历史考察。

一、布局均衡,寓意深刻:传统文庙的建筑文化  天下文庙皆依曲阜孔庙而建。曲阜孔庙是修建时间最早、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礼制性庙宇。因此,除了作为皇家祭孔的北京孔庙以外,各地文庙的建筑规格均要低于曲阜孔庙,不能有所僭越;并且在文庙的具体修建上,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首先,从文庙的总体布局来看,各地文庙大多为三进院落,其次是五进院落。也有极少数为七进院落,例如云南的建水文庙,其规格仅次于曲阜孔庙。而具体到各个地方,则需要根据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官员对文庙的重视程度来决定。其次,文庙建筑采取南北中轴线对称的方式,总体上显得均衡、方正、严肃、有序。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高大华丽,气宇轩昂,两边建筑则呈左右对称之式,而且低小朴实,起到烘托和陪衬的作用。就文庙的单体建筑而言,传统的文庙建筑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分别是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泮池及泮桥、乡贤祠与名宦祠。建筑寓意极为丰富。

棂星门为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其作用有二:一是标志作用,即一见棂星门,便知到了孔庙的地界,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变得态度严肃、行为端正起来;二是衬托作用,即为了使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不显得突兀,便会在其前面设立陪衬性建筑。“棂星”是天上的一种星,原为“灵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后因儒家学说在宋代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用“灵星”来命名孔庙的大门,即灵星门,以此彰显孔子地位的尊贵。其寓意为孔子是天上星宿下凡,祭孔如祭天。又因其门形如窗棂,所以,后来便改为棂星门。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二道大门,共有三间,中间最大,两边次之。因其形状与古代的兵器“戟”十分相似,所以,又有“戟门”之称。“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用于此门则寓意孔子学识渊博,能集古代圣贤之大成。为了表示对孔子的礼敬,大成门平时只开启两边侧门,遇到重大典礼时才开启中门。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主要用于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大成”二字是后人对孔子的最高评价。古代称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为“九成”,至九成而乐终,则称之为“大成”。用于此殿意在赞扬孔子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问。另外,大成殿是整个文庙内最高的建筑,寓意孔子地位的至高无上。东西庑位于大成殿的两侧,是祭祀历代先贤和先儒的地方,因先贤先儒的数量众多,所以,与文庙其他建筑相比而言,东西庑的长度最长,寓意孔子学说能够永世流传。大成殿在上,东西两庑分列两侧,而且左右对称。这样的布局既符合儒家的礼制思想,同时也将“夫子在上,孔门弟子侍其左右”的教育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在拜谒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孔老夫子的人格魅力,从而有利于加深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是用来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其建立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父祀两庑,子处父上”的人伦困境。

明伦堂是教授讲学和士子读书的地方,分为东、西两斋。最早位于大成殿右侧,构成“左庙右学”的建筑布局。这种布局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伦堂既可以设在大成殿的左侧,又能够设在大成殿的后方或者周圍,从而构成“右庙左学”或“中庙周学”的建筑布局。“明伦”是指明人伦,用于此处是为了使当地学子明白人伦道德。明伦堂后来成为学宫的正殿,因此并不设在文庙之中。尊经阁位于明伦堂之后,也有少数则是建于明伦堂之上,是古代的藏书之所。从其名中不难看出,藏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泮池位于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形状为半圆形,不盈不亏,象征着中庸之道。它是文庙所特有的建筑,也是古代官学的重要标志。泮池之水为活水,寓意儒家学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泮池之上有泮桥,也被称为“状元桥”,寓意平步青云。在古代,士子只有高中状元才能通过泮桥,入大成殿,拜见至圣先师孔子。

乡贤祠和名宦祠位于泮桥或者大成门的两侧,而且左右对称,是奉祀当地乡贤和名宦的重要场所。明代以前,只有“先贤祠”,明代以后,先贤祠开始分设,形成乡贤祠和名宦祠。乡贤祠和名宦祠原先不在文庙之内,自明代中期开始,为了更好地施行教化,将其移入文庙,并加以制度化和普遍化。乡贤祠和名宦祠对称分布于东西两侧,里面供奉的既有“官”,还有“士”,也有“民”,三个等级都被包含在内。也意味着从民到官、从下到上接受的都是儒家的伦理教化。而且从文庙的整个建筑布局来看,名宦祠与乡贤祠、东庑与西庑同规格最高的大成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三者之间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更确切地说,三类建筑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乡贤和名宦”“贤人”“圣人”,级别由低到高。这样的建筑布局与传统士人阶层“由凡入圣”的顺序相一致,使得人们在拜谒的过程中,对圣贤的崇敬之情逐步加深。由此可见,文庙布局极为合理。

二、三足鼎立,各显其能:千年文庙的功能梳理  众所周知,文庙原先仅是一座祭祀孔子的家庙,最初只有庙屋三间,祭祀是其唯一的功能。“故所庙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1]到了唐代,唐太宗下令“州县学皆作孔子庙”[2],“庙学合一”遂成定制,历代相沿。从这时起,文庙在原有祭祀建筑的基础之上,开始增加了明伦堂、尊经阁等教学建筑。这种建筑空间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祭祀功能在文庙中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不再独占鳌头,教育功能从此开始登上文庙的舞台,并与祭祀功能分庭抗礼。宋元时期,又在祭祀建筑和教育建筑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乡贤祠和名宦祠,意在表彰肯定当地贤达的德行与政绩,并激励后人“见贤思齐”,文庙的褒奖功能逐渐生成。明清时期,无论是文庙的祭祀功能,还是教育功能,抑或是褒奖功能,都逐渐达到了成熟和完善的地步,至此,文庙内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并在日常的活动中各司其职,各显其能。

1.祭祀功能

《礼记》有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3]《左传》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由此可见祭祀活动的重要性。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庙发展史,不难发现,祭祀活动无疑是文庙内最为频繁且最为基本的活动,祭祀功能与之相应地成为文庙的首要功能。文庙祭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确切的时间、固定的礼仪、丰盛的祭品以及隆重的乐舞等。文庙祭祀的时间是每年春秋二仲月的上丁日,除此之外,每月朔望之日,地方官员也要率领僚属到文庙拈香,生员及普通民众可以跟随。祭祀的场所是大成殿、东西庑以及崇圣祠等建筑空间,祭祀的对象是孔子,尊崇的对象是“四配十哲”及历代先贤先儒。

文庙首先祭祀孔子,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传承尧舜之道,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第一人。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5]其次,文庙尊崇 “四配十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先贤指的是曾经受过孔子教诲的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是指历史上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以传经授业为主。他们都是孔子之道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以及忠实践行者,孔子殁后,“道统”的延续离不开他们的阐发和弘扬,故此,历朝历代都将他们从祀文庙,给予尊崇,作为士子成圣成贤的榜样。

文庙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被称为“国之大典”的释奠礼。“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根据《礼记·文王世子》的记载,释奠是学校在春季对先师举行的祭祀礼仪,秋冬时期也照样举行。新建立一所学校,就要用释奠之礼祭祀“先圣”与“先师”。这里的先圣是指周公,先师是指孔子。汉魏时期,周公与孔子同祭。唐太宗执政期间,宰相房玄龄等人提出,周公固然是圣人,但具体到学校这一场所,更应该祭祀孔子,这一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认可。自此以后,释奠之礼便成为专门祭祀孔子的典礼。每年春秋两季,各府、州、县的主要官员,都要到文庙行释奠礼,以此表示对孔子的缅怀与礼敬。除此之外,“释菜礼”也是学校经常举行的一种礼敬先师的典礼,与“释奠礼”相比较而言,更为简便易行。士子初入学时,要行释菜礼;经过考试,有机会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成为正式生员,也要到文庙行释菜礼。

2.教育功能

有唐一代,中国古代的官学,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州、县学,均建有文庙,形成“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矣”[6]的稳固局面。就其建筑结构而言,或因“学”设庙,或因“庙”设学,但无论如何建造,始终是“庙学相依”,学中有庙,庙中有学。这样一来,文庙不仅仅是作为官学师生的祭祀重地被人们知晓,更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学场所被人们熟知。换言之,文庙自身即是一所学校,除了进行基本的祭祀活动之外,还伴有重要的教学活动,拥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文庙内教育的对象是官学生员;教育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兼习礼乐;教育的场所是以明伦堂、尊经阁为主体的教学空间。

明伦堂在古代是集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空间,生员读书诵诗、教授讲学论道、官员宣讲圣谕皆在于此。“学臣按临,谒先师,升明伦堂,官生以次揖见。生员掣签讲书。”“月集诸生明伦堂,诵训饬士子文及卧碑诸条,诸生环听。”[7]“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8]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明伦堂意在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與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之理。除此之外,明伦堂还为士子参与地方事务提供场所。地方官员每月朔望于此行香,士子便有机会接触地方官员,进而讨论地方事务。尊经阁是文庙内重要的藏书机构,承担着“储经存史、贮书讲学”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崇经范道、育士抡才”的重要功用。尊经阁之名起源于宋,成型于元,直至明代,“上自国学,下至州、县学,其育才之所皆匾以明伦,储书之阁皆名以尊经。”[9]

纵观历史,上自中央,下至地方,文庙的教育内容皆以儒家经典为主。“隋唐时期,文庙教学内容主要为《礼记》《尚书》《春秋左氏传》;宋元之下,制度相承,虽经变动,仍以《诗》《书》《礼记》《周礼》《春秋》为主;有明一代,文庙在教授六经、诸史的基础上增加了明太祖所作《御制大诰》;满清时期,文庙教学内容为四书五经,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10]除此之外,礼乐文化也是文庙内重要的教学内容。生员在学习祭祀礼仪的同时,也会利用编钟、古琴等乐器演奏乐曲。文庙不仅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有固定的教学安排,即朔望讲经,每日讲书。文庙朔望祭祀结束后,与祭人员都要集中在明伦堂,由地方官、学官或诸生讲经。以元代文庙为例,至元六年(1269),元政府颁布《朔望讲经史例》,要求各路“如遇朔望日,长次以下正官同首领官,率领僚属吏员俱诣文庙烧香,礼毕,从学官、主善诣讲堂,同诸生并民家子弟,愿从学者,讲议经史,更相授受”[11]。

3.褒奖功能

文庙祭祀孔子,尊崇“四配十哲”及历代先贤先儒,目的是为广大士子提供成圣和成贤的榜样,但成为圣人很难,成为贤人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化,国家又在各地文庙内建立了“名宦、乡贤”二祠,对当地德行显著、勋绩卓越的已故名宦和已故乡贤进行褒奖和奉祀,文庙的褒奖功能也由此产生。文庙褒奖的场所是名宦祠和乡贤祠;褒奖的对象既包括功臣名宦,也包括平民百姓;褒奖的标准是道德为先,勋绩为重,且是已故之人,其生前死后的名声和业绩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没有任何非议;褒奖的目的是崇德报功,激励后人修德立范,追踵前贤,建功立业;褒奖的实质则是教化。

“仕于其地而惠泽于民者谓之名宦,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12]宋元时期,名宦和乡贤大多作为地方先贤被混合祭祀于先贤祠,换言之,“生于斯”与“任于斯”俱为先贤祠的祭祀范畴。明代以后,名宦和乡贤开始分祀,名宦祠、乡贤祠也由此建立。“名宦祠,所以崇先达而激后之从政于斯者;乡贤祠,所以表前修而激后之生长于斯者。”参见:杨济《磁州重修两庑创建名宦乡贤祠记》。载孙绍《(嘉靖)磁州志》卷3,《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册,第990页。要想入祀“名宦、乡贤”二祠,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不可随意而祀。因为褒奖是要树立一种标准,彰显一种行为,倡导一种新风,所以,被褒奖的名宦和乡贤必须符合“德”和“行”两个标准,且具有代表性,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德”主要指道德高尚,为官要有官德,为民要有品德;“行”主要指政绩显赫,为官需要政绩,为民需要事迹。只有同时满足“德”和“行”两个标准的名宦和乡贤才可入祀。倘若被褒之人都是平庸之辈,不仅起不到教化作用,还有可能败坏社会风气,失去褒奖本该有的意义。

以即墨名宦黄作孚为例。黄作孚,字汝从,即墨城人。青年时,以孝闻名乡里。嘉靖二十三年(1553)考中进士,初任兵部官政,后任高平知县。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不依附权贵,一身正气;卸任之后归于乡里,与乡人讲求古礼,努力振兴墨邑文物,时常救济灾民,万历十四年(1586)病逝于即墨故居,入名宦祠。再以即墨乡贤卢继宗为例。卢继宗,字绍先,即墨人士。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卢继宗“邃于理学,以易教授,从游者甚众”[13],初任隆庆州判,为官期间颇有政声,再任河南伊阳知县,临行时隆庆士民攀辕垂泣,极力挽留。卢继宗到河南伊阳后“首以兴学为务,躬身讲解”。在任期间,勤政廉洁之声闻于朝野,于赴京师述职途中病逝。正德十五年,由蓝章推荐,以“名节忠义”入即墨入乡贤祠。由此可见,被褒奖的名宦和乡贤或以政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义流芳,或以孝行著称,他们大多起家于科举,扬名于官场,终老于乡里。

三、重振辉煌,延续传统:文庙复兴的当下思考  文庙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在提倡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我们更加应该重视这些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功能中有的是历史功能,例如祭祀功能,过去是作为统治者实行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适应。因此,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将其原汁原味地复现出来,但可以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使其复兴。而且,我们今天已经不再实行科举制,文庙也不再承担教学的职能和作为科举考试的场所,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其作为培育道德的重要场所,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另外,我们也不能再在学校里面重新建立乡贤祠和名宦祠,来褒奖当地的贤达,但学校却可以含有文庙的味道。由此可见,各地文庙不能仅仅被当作一个旅游的景点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不能仅仅被当作一个城市的名片来扩大宣传的力度。文庙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最应该被当作一个文化重心,发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今天的社会风气并非纯正,面对道德的滑坡,我们也应该重新重视文庙的功能,行之有效地继承文庙的功能。除此之外,文庙要想复兴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立体,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从文庙自身来看,文庙应该改善其外观,增添其内容。只有具备整洁的外观,才会对民众有吸引力,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如果文庙的外观过于陈旧,甚至破烂不堪,人们连驻足的欲望都没有,更不用说进入文庙瞻仰圣贤了。改善其外观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即不是将原有的文庙推倒重建,也不是建立一座与传统文庙完全隔绝的现代化文庙,而是在原有文庙的基础上进行修葺,并保留传统的味道。具体来说,文庙管理者要定期更新帷案,置换陶器,修葺庙堂,粉饰门楼。文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在现代化道路上迷失的人们追求心安的精神栖息之地,因此,要有古朴的气息,要庄重肃穆,要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区分开来,不能将其建设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商业或娱乐场所。文庙除了要改善其原有外观之外,还应该增添新的内容。文庙在过去是褒奖圣贤及当地贤达的神圣殿堂,今天我们应借鉴古人,不仅褒奖过去的贤达,还要褒奖当代的贤达。也即是说,文庙要想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不能只拘泥于过去,要敢于创新,既要重视已故贤达,也要重视在世贤达,即“新贤达”,他们是一群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又有新时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既掌握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又与时俱进地吸收了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血脉,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建设能人。当代贤达与古代贤达一样,同样具有劝善、劝廉、劝孝、劝学等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同处一个时代,他们的行为更容易被人模仿和接受。

其次,就当地学生而言,文庙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基地。学生从小就应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今天的教育不能全盘脱离传统教育的积淀,需要传统教育的悠久历史来增强学校教育的文化底蕴,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我们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就需要积极营造教育的大环境,引导人们真正地学会尊师重教,而文庙正是这样一个合适的育人场所。因此,当代文庙应继续发挥其教育教学的功能,作为道德教育培养的基地或者学校教育的补充来组织课外活动。一到文庙,文化氛围立刻凸显,学生们在此陶冶情操,开阔心境,沉浸于文庙的一砖一瓦、一亭一阁,在渗透式教学中学到了国学知识,走出了“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成人礼”“拜师礼”等教育活动来培养尊师孝亲、笃实好学的优秀品质。文庙除了作为教育或德育基地之外,还可作为 “第二考场”,安排优秀的学生在此考试。学生在学习上取得重大进步,取得优异成绩方可进入文庙考试,大家都会珍惜这样的机会。不仅如此,学生们也会将在文庙考试当作一种荣誉,有过“第二考场”经历的学生很快就会成为周围学生效仿学习的对象。

再次,从整个学校来说,学校应增加褒奖的功能。在中国古代,有学必有庙,以祭祀先师孔子。而到了当代,虽然庙和学已经完全分离开来,学校只是作为纯粹的教书育人场所,文庙也只是作为单一的观光旅游胜地,二者之间再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我们不能在学校里建造一座文庙来祭祀孔子,但并不代表今天的学校不可以有传统文庙的味道。学校内树立孔子像,就是对孔子的尊崇。当代学校也可以借鉴古代文庙,发挥褒奖的功能,对于有功于学校建设或是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之人给予一定程度的褒奖。具体而言,可在校史馆旁边腾出或建立房屋三间,摆放捐资助学等人或优秀教师的画像。这些画像不是短暂地悬挂,而是永远地保留。只要学校一直存在,画像就会一直保留,让后世学子瞻仰圣贤,铭记前人的贡献。这一做法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现实层面考虑,都是可行的。今天的校史馆不应只是陈列展览一些与过去教学有关的物品,而应当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学生在游览之余能够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仿照古代的泮池,四周深挖沟渠,以此代替插满玻璃碎片的围墙,发挥“水”的观赏性作用,将其与喧嚣的闹市隔离开来。

最后,对社会成人来讲,文庙应该作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远远超过古代,但精神生活未必后来居上。因此,文庙应该开办国学大讲堂,不定期举办讲座、论坛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为追求现代文明的社会成员提供精神涵养。另外,鼓励与支持各地文庙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开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展览、雕刻等,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文庙应免费向公众开放,使人们在游览之余更好地感受文化气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历史未曾远去,它停留在当下,并以其特有的方式指引着当下。了解文庙的功能,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其服务于当今社会。如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此,人们需要且应该放慢脚步,回归传统。作为一座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文庙正是回归传统的最佳之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文庙不会被废弃,必将以其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945.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3.

[3] 陳澔.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551.

[4] 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162.

[5] 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序言1.

[6] 马端林.文献通考[M].台北:新兴书局,1965:411.

[7]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3116.

[8] 钱逊.孟子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84.

[9] 赵永翔.尊经以明伦:明代儒学尊经阁的隐喻[J].孔子研究,2015(3):93.

[10] 广少奎.斯文在兹,教化之要——论文庙的历史沿革、功能梳辨及复兴之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30.

[11]佚名.元典章[M].北京:中国书店,1990:470.

[12]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118.

[13]即墨市史志办公室.即墨县志[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254.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文庙功能定位
让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陕西文庙发展的创新实践
祈求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功能定位
检察机关案件流程监控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