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忘之地
——白鹿洞书院

2020-08-09 01:46江初昕
养生月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白鹿门楼青瓦

江初昕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开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此馆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馆。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志记载:唐德宗贞元时(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朱熹在《延和殿奏事》中提到“遂立簧舍”,也就是指办了学校。他们还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他们兄弟隐居的山谷,被称为白鹿洞。

书院占地面积为三千多亩,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一律坐北朝南,灰墙青瓦,石阶木檐,所有的门窗都向青山开着。林间鸟鸣,贯道溪流水潺潺,从庭院前面的碧翠中穿过,傍溪而行的是朱熹当年往返南康的古道,先生当年迎送生徒的枕流桥卧伏于溪上。白鹿洞书院就像是一片藏在山中的净土。

白鹿洞书院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为主,包括礼制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还有五个院落的门楼和院墙。其中棂星门石坊和鹿洞为明代遗存,礼圣门和御书阁为清代遗构,礼圣殿和祠宇等建筑按清制修复,春风楼与书斋为重建。礼圣殿建筑规模最大,中轴两厢建筑最小,均为青瓦粉墙,带有民间乡土建筑特色。书院分五路布置,自成院落,各有自己的门楼,又能相互联通,出入方便。对书院古建筑群不分年代远近、价值高低、规模大小,都应全面、系统、完整地加以保护,使其成为一座布局完整、功能齐全、保存历史真实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书法之精,在全国除收藏碑刻为主的文保单位外也是罕见的。这些碑刻是白鹿洞书院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兴衰和活动,从史料上充实和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白鹿洞山水间的摩崖题刻,是历代文人寄情题咏留下的。

作者供图

在明伦堂前,外面悬挂的“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那幅对联,我伫足徘徊在空旷的场地上,遥想当年,渴求知识的纶巾学士,聚集于此,聆听着大师的登坛布道,书院内顿时书声朗朗,响彻云霄。

经过曲径通幽的回廊,来到枕流桥,石桥的上方,是书院的思贤台,睹台思贤之意。这是整个庭院的最高处,伫立台上,就可以看见青山绿水、桑梓农田、瓦檐亭阁。幽静的回廊前,一片片落叶满地都是,随风起舞,仿佛那是前人思想的叶片,中华灿烂的文脉得以源远流长、溢彩流光。

猜你喜欢
白鹿门楼青瓦
青瓦的耳朵(外一章)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青瓦
白鹿
青瓦搭成梦
青瓦上的乡愁
草根模特白鹿:文艺小鹿也招摇
前门楼子九丈九
乐东古门楼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