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心理课堂中学生“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

2020-08-09 08:38黄珊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

黄珊珊

〔摘要〕一节好的心理课必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本文对“我的未来在哪里”一课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时,要眼中有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最终从教师和学生角度真正达成“知”“情”“意”“行”四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心理课堂;教学反思;知情意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28-03

一、选题依据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从个性心理发展上讲,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反复思考,寻求整合,以更好地去追求未来。

从现实的角度上看,在新高考背景下,选科是高一学生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这离不开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思考。高一学生一方面要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适应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些“任务”面前谈及未来,学生总觉得虚无缥缈,表现出迷茫、被动、无力的消极状态。基于此,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未来”,建立起生涯发展的终身性和连续性观念,并积极链接起当下高中生活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具体教学目标为: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来是由过去和现在发展而来,当下的选择和行动影响着未来。2.情感目标:树立起正确的生涯发展观念和态度,坚信现在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和作用。3.行为目标:学生能够初步链接起高中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在当下积极采取行动去追求未来。

本节课原有的教学设计为:

1.导入阶段——初识未来。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给“未来”二字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以代表其认识和感受。

2.展开阶段——揭秘未来。“两块石头的故事”,同样的石头因为选择不同而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愿意被雕刻、承受刀割之痛的成为受人敬仰的神像;不想承受痛苦成为任人踩踏的台阶,引出“现在受过去影响”。由台阶如果从现在起愿意被雕琢,三年后也可以受人敬仰,引出“现在影响未来”。

3.深入阶段——探寻我的未来。三年后,我会在哪里做着什么?

4.探究阶段——我的行动。当下怎么做才可以去到三年后的未来。

5.总结阶段——教师寄语。

二、试教存在的问题和教学调整

导入和展开阶段,学生相对比较活跃,深入阶段开始由故事转向自身,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度明显降低。具体表现为班里有1/4左右的学生不动笔,询问后发现这类学生不知道自己三年后会在哪里,不管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就是“写不出来”。写不出三年后的未来的样子,就无法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我的行动”。课堂是一个场域,这部分学生又带动了更多学生的“不参与”,导致课堂“头重脚轻”,最后的总结阶段自然也是没有多大触动,草草收场。

为了找出问题所在,我做了简单的课堂反馈小调查。学生给予的反馈中,内容层面多集中于“未来太远了,不如投入当下;说得再多不如实际去做”;形式层面认为“让每个人写,写之后还要分享,担心同学嘲笑”。学生的反馈让我开始从源头思考问题,即我们所教的是不是学生想学的,有无找准学生学习的“痛点”,我们教的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经过反思、试教和研磨,最终将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1.导入阶段 ——为何谈未来。“考考你”小任务+学生自评 。

2.展开阶段——揭秘未来。两块石头的故事,引出“未来由现在决定”。

3.深入阶段——当下的积极行动。以小组为单位,在“生命之鱼”上写出当下的积极行动;乔布斯的故事,行动的意义 。

4.探究阶段——我想要的未来。 生命鱼畅游;“平民子弟张育森的飞行梦”故事强化 。

5.总结阶段——学生自评+课后作业(探索我的生命之鱼)。

三、教学实践反思

(一)知:找准学生认知“痛点”

教学设计要眼中有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问题,找准真实问题,才能找到学生學习中的“痛点”,进而有效施教。

“未来”高一学生的“痛点”是什么是我较少思考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于未来是迷茫的。经过调查,我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迷茫”是有差别的,有的已经比较清晰自己的未来,但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有的是在行动中不断怀疑自我,更多的学生则是疲于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根本没有思考未来。一言以蔽之,学生虽然在学习,但不知道为何而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不出来“三年后的我”,其实恰恰就是学生的“痛点”。

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内容由“先谈未来后谈现在(先目标再行动)”,调整为“先谈现在后谈未来(先行动再目标)”后,学生的投入度大大提升。

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写“当下的行动”,由“两块石头的故事”引出“现在的选择和行动影响未来”→那么现在我们都在做些什么呢?这是学生可以很快写出来的,有些学生写得很详细很具体,有些则很宽泛,如“好好学习、锻炼身体”等。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对于未来的意义是什么呢?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一个生命故事《关于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正好可以给予诠释: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看了视频之后,感触良多,态度和行动都变得更加积极。现在做的这些事(积极的行动)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未来呢?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情:顺应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教学设计不仅要眼中有学生,还要时刻谨记学生是情绪情感丰富的个体和群体。教师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个体情绪的同时,促进群体之间的团体动力。原来的教学设计在深入阶段是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我的生命之鱼(生涯探索工具)”,让他们在鱼骨上下写出“三年后的我”,班级氛围过于安静、严肃,而且学生不敢写,担心被老师叫起来分享。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改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增加了同学之间小范围的深入交流。在教师“看哪一小组的生命之鱼更有活力”的引导下,小组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增强,更愿意参与。在探究阶段“小组的生命鱼可以游向怎样的未来”,借助“鱼自由自在游动”的形象,小组同学每人写一到两个,最后呈现出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在小组互动中,不少学生表示对同学有了新的看法,如学生A说“自己想考厦门大学”,原本担心同学嘲笑,但小组小伙伴的认真聆听和真诚鼓励“让我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的未来。”这正是团体动力所在。

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但仍然存在不敢写不敢说的情况,教师要根据情况适当留白,给学生沉淀成长的空间。在深入阶段和探究阶段,教师均有意留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修正或完善所写。学生原来在写“现在的行动”的时候很是迷茫,教师解读乔布斯的故事后,学生有了一些坚定,此时就可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重新完善所写的行动。学生在写“生命之鱼”可以游向怎样的未来的时候,是不敢写的,经过教师讲述“平民子弟张育森的飞行梦”的故事后,学生看到原本和自己一样普通的高中生在经过大学专业学习后成功追寻初心,自己的斗志也被激发了。此时再给予时间让学生进行完善,大部分学生都写下了更多样的未来。

(三)意:看见并积极反馈学生的变化

从“知”到“行”,中间还有意志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坚持行动,遇到困难去克服而不是逃避、放弃,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接纳过去、投入当下,同时对未来抱有希望。学生能够在本节课中积极投入,认真思考当下的行动和未来的走向,已经在彰显其意志品质。为了更加具象,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加入了“自我评分”环节,在课前进行第一次评定:10点计分,“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为0分,“我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为10分,学生自评处在哪个分值(写在手心),为什么是这个分值。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同时也能看到班级同学的情况。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再次评定,依然写在手心,请学生分享数值的变化并进行解读。除了极个别学生分数保持不变(本就是高分),其余学生的分值都有提升,教师要看见并积极反馈学生的变化:今天的积极行动已经为你的未来开启了很好的第一步。

(四)行:提升学生的行动力

“课堂上感动自己,课后抛之脑后”是心理课常见的现象。而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和活动,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对于学生个人的探索不够深入,更容易出现“有感动无行动”的情况。在教学的最后,教师特意布置了课后延伸作业:探索自己的“生命之魚”,包括“我想要的未来”和“当下的积极行动”。为了让课堂效果能够延续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提前和班主任做好协商,学生的“生命之鱼”作业完成之后需要署名,突显仪式感,由班主任统一收藏管理,每学期末发给学生,用别的颜色的笔进行修正调整,直至高三毕业。虽然期间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可预期的事情导致不能按照预期行进,但我们不能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去做,这也正是本节课的主旨所在。

于教师而言,“知情意行”四层次教学的目标设计,可以指导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分解教学目标,精准进行教学准备,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教学。于学生而言,课堂过程中,“知情意行”同样需要被激发或调动。否则,教师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对学生的触动有限。

“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师只有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加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528403)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
感受溶液“生长”的历程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