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模式或许会发生变化

2020-08-09 08:39贺宛男
理财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苏大强韧性城市化

贺宛男

这次全国战“疫”中,“散装江苏”和“苏大强”,引发了我的好奇。截至3月11 日,江苏累计确诊 631 例,治愈 627例,累计死亡 0 例。除西藏、宁夏等少数边缘省区之外,江苏是迄今零死亡唯一的一个省。江苏还是援鄂医疗队派驻人数最多的一个省,全省共有 3100人支援湖北,并独立“承包”累计确诊病例过千、疫情一度相当严重的黄石市。

而今,江苏又是复工最早、复工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截至3月11日,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9% ,在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 100%的 5 个城市(苏州、成都、南京、无锡、佛山)中,江苏占了3个。

原来“苏大强”者,除了战“役”硬核,江苏2019年GDP达9.96万亿元,总量仅次于广东,排名第二;人均 GDP(除北京、上海外)全国第一;全省13个地级市全部进入 100 强。“散装江苏”者,尽管苏南与苏北存在较大差异,但经济发展颇为均衡,南京虽为省会,苏州的经济规模却大于南京,这就使得江苏的经济更有韧性。

反之,再来看看这次疫情的爆发地武汉。这个 1500 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区人口约869万,在北上广深渝之后排名第六。武汉以占湖北 19%的常住人口,占据全省 GDP 的 38%。武汉人均GDP 高达 13 万多元,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荆州市才3万多元,仅为武汉的四分之一,更别说黄冈、孝感、恩施等地市。百度迁徙数据显示,武汉人口流入的前10名,均来自于省内各地市,这既说明湖北其他地市对武汉的依赖,也是这次武汉暴发疫情、整个湖北成了重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由此说到经济韧性。都说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连上投摩根这样的大投行都称“未来的机会在中国”。在笔者看来,最大的潜力和韧性就来自发展不平衡。这些年来,我们一讲城市化就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每年人口都往一个方向流动,连湖北这样“湖广熟天下足”的地区,都成了人口流出地。

城市的发展无比迅速,但在这次疫情之下,我们又重新审视了人口密度过高带来的种种弊端——住宅拥挤、交通拥堵、房价物价过高等大城市病,更别说流行病的快速传播风险……

相信疫情过后,中国城市化的模式或许会发生变化:从一两个“集装”走向“散装”模式,从一两個中心城市走向“多中心”“共繁荣”,从人口单向流动往“多向”“多路径”流动,直至家业相对稳定。实际上,疫情暴发以来,至少已有40~50 个城市放松房地产调控,稍作梳理,放松的都是三四线城市。如果说放松房地产调控只是短期措施的话,那么,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则需要长期有效的政策配套,包括法律制度、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等等,给予欠发达地区全方位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赛过欧美,相当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但是还有很多地区和人民还刚刚达到、甚至尚未达到小康。这次防控疫情的经验、教训,也要求我们去着力解决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26523元。按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7380 元,中间偏下 15777元,中间收入25035元,中间偏上39230元,高收入76401元。我们的“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相差整整10倍!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定义,美国中产的年收入大约在3.9万美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至11.8万美元(约合75万元人民币)之间。就算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也还只是人家的三分之一,差距很大。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差距也是“未来的机会在中国”的最过硬的理由。

猜你喜欢
苏大强韧性城市化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我说“苏大强”
“老顽童”向子女讨债,正常!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