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村民过上幸福日子
——同煤集团扶贫工作队的故事

2020-08-10 10:47□邱
支部建设 2020年20期
关键词:晋华工作队驻村

□邱 美

同煤集团包保的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脱贫886户2069人。在山西省2019年驻村帮扶工作考核中,同煤集团被评为第一等级“好”,排在省属企业前三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考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据了解,同煤集团共选派97名驻村干部,组成30支扶贫工作队,进驻30个帮扶村,全力以赴做好驻村帮扶工作。驻村干部们牢记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心丈量民情,谱写了一曲干群同心决战脱贫新乐章。近日,笔者走访了同煤集团的部分驻村干部,听他们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驻”进民心、“帮”出实效,让帮扶村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

故事一:牛买了,谁来养

宁武县西马坊乡李家沟村很小,登记户籍的有35户100人,实际常住的只有16户23人。李家沟村的村民全靠290亩山坡地维持生计。年景好的时候,村民还能勉强收个口粮,年景差的时候只能靠救济。因此,李家沟村的壮劳力全部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平均年龄65岁。

2018年5月,程建国受同煤集团委派,带领2名年轻队员进驻李家沟村,并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尽管来之前对驻村帮扶工作的艰苦有心理准备,但是来到这里,看到二十几平方米的土坯房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既是厨房又是餐厅,还是有点始料不及。”程建国苦笑着说。

为了详细了解该村的实际情况,程建国带着2名队员入村串户访民情。经过2个月的走访,工作队和村两委确定了精准扶贫的第一个目标——用北辛窑矿帮扶的2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依托天然保护林区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经过多方联系,牛买回来了,但是怎么养?谁来养?工作队和村两委召集全体贫困户一起商量运营模式。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采取一种新型的农村养殖合作社经营模式——分牛入户、集中放牧、乡村主导、企业监管。

“白天贫困户轮流派人放牧,晚上牛各回各家,由贫困户自己管理。这样既解决集中圈养的场地问题,降低了运行成本,又提升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程建国说。此后,工作队还开展了消费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和爱心工程等活动。帮扶单位北辛窑矿为村民送来爱心取暖煤、冬季牛饲草,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捐赠农业科普书籍、帮村民销售农副产品……2018年底,李家沟村退出贫困序列,登记在册的19户56人全部脱贫。

2019年,程建国带领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在村里近百年的水磨坊及30多年的传统大梁榨油坊旧址上,建成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观光旅游、产品加工、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集群化长效发展项目。

64岁的低保户邢补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随父亲在村榨油坊务工,后因妻子和女儿去世,他的情绪一直低迷。工作队了解到邢补堂的情况后,聘请其担任榨油坊顾问。邢补堂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过去因为没钱,榨油坊难以维持。现在,重新修缮的不光是榨油坊,更是重拾了村里人发家致富的信心,大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69岁的村民邢好好早年参与过榨油坊建设,还是位榨油大师傅。看到榨油坊重新修缮,他主动来到工地指导。

故事二:婆姨也能扶贫

“4个婆姨来村里扶贫咧!”一大早,宁武县东寨镇东寺村的村民就在村里嚷嚷开了。据了解,阳方口矿业公司是同煤集团扶贫任务最重的一个单位,在宁武县共派出6支扶贫工作队,派驻东寺村的全部是女队员。女职工能不能吃得了农村的苦,是村民们的疑问,也是矿领导的担心。但最终,工作队队员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

“我们商量后,决定先从拉近村民的距离入手,购置了一套音响器材,在村委会大院办文化广场,每天晚上跳广场舞、唱红歌、扭秧歌。”东寺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凤英说。

很快,该村的村委会大院成了村民每晚必去的地方。不久之后,村民们发现文化广场还举办扶贫政策和种植养殖知识讲座,发放扶贫手册,兑换爱心超市物资。在这里,张家的大病医药费报销了、李家的土鸡蛋卖出去了……文化广场变成了扶贫广场。

“选择一个好的项目,发展一个有前景的集体产业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和村民打成一片后,张凤英等人开始谋划村民的致富路。

经过网上查询、入户走访和村两委讨论,一个种驴养殖合作社项目和一个小杂粮加工厂项目有了雏形,可是村支书和村主任在先上哪个项目上意见不统一。

第一年,东寺村获得帮扶单位阳方口矿业公司资助的30万元项目资金,虽然与其他村相比多了10万元,但是同时上2个项目,资金还是不够。

村支书和村主任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直僵持着。就在工作队犯难的时候,帮扶单位阳方口矿业公司的党委书记杨万喜带着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来了。帮扶单位党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代表,大家坐在一起共商发展大计。最后,他们决定先上种驴养殖项目,待来年帮扶单位的扶贫项目资金到位后,再上小杂粮加工厂项目。

没多久,31头种驴从东北运了回来,东寺村有了上规模的集体经济——种驴养殖合作社。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心图书室、爱心超市、爱心蓄水池……一个个扶贫项目建了起来。如今,养鱼塘和小杂粮加工厂已基本完工。

“没干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作。”张凤英说。2019年,张凤英被评为忻州市妇联“脱贫攻坚最美女性”和宁武县“优秀共产党员”。

故事三:打工的村民回家了

上畔庄村位于天镇县西南方向,距天镇县城22公里。全村耕地面积903亩,人均耕地4.3亩。该村地处偏僻的山区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无集体企业。全村共有106户225人,其中贫困户65户152人,贫困发生率达65%以上,是国家深度贫困县中的贫困村。

2018年5月7日,晋华宫矿职工杨宗旺和张磊、张炜3人来到该村进行驻村帮扶。习惯了煤矿生活的他们,当天就在村委会院内的空地开了一片菜地,准备在这里大干一番。

为尽快熟悉情况,工作队第二天就开始入户走访摸底调研。

通过走访,工作队了解到,村里因部分耕地退耕还林,很多村民离开村子到外地打工。剩下的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房前屋后种点地,但也收不下多少粮食,所以村民们更多的是在村口晒太阳、吃救济。

摸清基本情况后,工作队决定先从改变村容村貌、户容户貌下手。帮扶单位晋华宫矿买来了桌椅板凳,晋华宫矿工会送来了理发工具和各类棋牌,晋华宫矿团委捐赠了500册图书,工人们捐献了衣服。

在帮扶单位、县乡各部门的支持下,工作队修缮了村委会办公室,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公共厕所。很快,村貌有了改观,村民的个人形象有了提升。

怎样才能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稳定脱贫?

通过民意调研,帮扶单位晋华宫矿决定利用上畔庄村南部旧砂厂厂区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开办金属网加工厂,并用“技能扶贫”“产业扶贫”代替“输血式扶贫”。

加工厂建成后,不仅提供了6个就业岗位,而且提高了65户152名贫困村民的经济收入。

项目建成后,晋华宫矿把金属网加工厂无偿捐赠给了村委会,以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股权量化”的方式进行兜底分红。

按照完成月计划产量1500卷成品金属网,每卷20元加工费计算,加工厂每月可收入3万元。扣除人工费、水电费、厂房租赁费等,全村65户贫困户152名贫困村民每人可分红100元。

今年,晋华宫矿为该村增设井下支护单钢筋托梁的生产加工线,免费提供原料,产品包销。该生产线为该村增加5个就业岗位,在完成月计划产量的情况下,为贫困户每户每人增加100元分红。

此外,晋华宫矿认养了每个贫困户1.5亩耕地,建成了100亩的有机农场,种植了有机谷子、有机黍子、有机糯玉米等。按照粮食现价计算,每户可得2200元。

工厂开在了家门口,离村打工的村民们开始慢慢回家了。

故事四:村集体经济破零

早年的黄岭村在宁武县圪廖乡算是个富有的村子,仅村办煤矿就有2座。后来,该村的煤矿被汾西矿业公司整合,但由于煤层倾角大于60度,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只经营了3年就全部被关停。

过去,该村90%以上人口依靠煤矿及煤矿相关产业为生。煤矿停产后,青壮年劳力全部外出打工,贫困人口逐渐增加。

据统计,该村共有205户456人。常住的只有61人,多数为60岁以上老人;贫困户63户106人,其中39户因病致贫。2018年5月,受同煤集团委派,同华发电公司扶贫工作队进驻黄岭村,承担驻村帮扶的任务。

接到命令后,黄岭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旭东和2名队员开始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查找资料。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工作队很快确定了“黄岭山茶”扶贫项目。

“当地山上野生的毛建草,有药用价值。老百姓自古就将其制为茶饮,具有助消化抗疲劳等保健功效,百姓俗称毛尖茶。”李旭东介绍。很快,该项目获得了县乡村和帮扶单位的认可。

首先,工作队组织村民进山采摘,并按照市场价格进行集中收购。参加采摘的村民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元的收入。

其次,工作队把收回的青茶制成产品。第一批试生产产品在同煤集团部分职工中进行了品鉴,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同华发电公司积极挖掘内部消费市场,帮助该村销售茶叶,当年获利6万多元。

有了成功的试验,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成立村集体黄岭山茶合作社。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购买茶种,委托原平农校育苗14万株,组织村民大面积移植毛建草茶苗,建成百亩茶园种植基地;从福建采购制茶设备、聘请制茶师傅,建设山茶加工车间,当年制茶1460斤,实现销售收入43.7万元。42名贫困村民人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

“黄岭山茶”项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的目标,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树立了工作队良好的形象。

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努力下,黄岭村的党支部有了凝聚力,村委会有了号召力,村民们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变好了。

猜你喜欢
晋华工作队驻村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一种异形天线支架的拓扑优化设计与仿真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扶贫工作队
驻村第一书记
奇妙的“网”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