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的调查研究

2020-08-10 10:03邓雨婷余晓敏熊享涛
卫生软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韧性维度心理健康

邓雨婷,陈 晶,余晓敏,熊享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0)

健康观念有一个维度逐渐升高的演进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是“一维”的健康观念,即生理上没有疾病,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心理、社会和道德维度,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转变为整体的、全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躯体健康,而且要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各个维度的健康与均衡构成了人的全面健康,这就是多维健康观对健康的理解。在多维度的健康研究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

青年学生由中学阶段进入到大学阶段时,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之后又面临新的压力,此时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译作心理弹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1],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2]。以往研究表明,随着心理韧性水平上升,压力相应减轻[3,4]。为厘清心理韧性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进行了数据收集工作,结合大健康视角,为高校学生心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对武汉5所高校(其中重点院校2所,普通院校3所)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609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获得有效问卷58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参考由Connor KM等编制[5]、于肖楠等翻译修订的“自我韧性量表”[6],陈晶等人提出的“大学生压力量表”[7]编制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压力问卷。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调查的580名大学生中,女生411人(70.9%),男生169人(29.1%);农村户籍大学生172名(30.4%),城镇户籍大学生396名(69.6%);学生干部285名(54.1%),非学生干部242名(45.9%);重点院校学生257名(44.3%),普通院校学生323名(55.7%)。

2.1 大学生心理韧性总体情况

心理韧性量表共包含20个条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KMO为0.933,总体Cronbach’s α信度为0.907,Bartlett检验χ2(136)=3,844.033,P<0.001,表明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按因子载荷小于0.45、2个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45且数值相近、因子包含的条目数小于3个的标准逐步删除了3条目,最终得到17个条目、2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量的49.249%。根据条目含义,2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坚韧”和“目标”,各维度Cronbach’s α信度分别为0.898和0.778。

被试大学生总体心理韧性均分为(3.53±0.54)分,坚韧维度均分为(3.56±0.57)分,目标维度均分为(3.43±0.65)分。表1显示,男生在坚韧维度得分高于女生(P<0.05);独生子女在目标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城镇大学生在目标、坚韧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P<0.05);学生干部在目标维度得分高于非学生干部(P<0.05)。

表1 大学生心理韧性人口学差异

2.2 大学生压力总体特征

被试大学生总体压力均分为(1.55±0.72)分,适应压力维度均分为(1.08±0.67)分,学习过程压力维度均分为(1.68±0.90)分,发展规划压力维度均分为(1.77±0.95)分。非独生子女的学习过程压力、发展规划压力维度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P<0.05),农村大学生各维度压力得分均高于城镇大学生(P<0.05),学习成绩在靠后的学生在适应、学习过程压力维度得分均高于成绩靠前大学生(P<0.05)。性别差异、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压力各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大学生压力人口学差异

2.3 心理韧性与压力的相关分析

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细化评价心理韧性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在目标、坚韧2个维度上,心理韧性与压力3个维度均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P<0.01),心理韧性越强,压力越小,见表3。

表3 心理韧性和压力的相关分析(n=580)

2.4 心理韧性与压力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韧性均分为自变量,压力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心理韧性对压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763.356,P<0.001;心理韧性可以解释75.3%的压力,影响程度中等(调整R2=75.2%),由此可见,心理韧性对压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3 讨论

3.1 发展规划压力、学习过程压力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健康的重要维度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常见负面因素,缓解压力有助于提升健康水平。本研究显示,乡镇户籍大学生的压力,特别是发展规划压力大于城市户籍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乡镇地区的学生在成长环境方面与城市大学生有差距,眼界和思维相对有一定局限性[8],缺乏长远的规划,在即将走上社会时会有更强烈的不安感和无力感。当代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每到毕业季,新闻媒体常常会以“史上最难就业季”来报道毕业生找工作的艰辛,面对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艰难抉择,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能力从而产生压力。学习过程压力紧随其后,主要来源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不理想、时间规划不合理。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存在明显不同,需要更强的自主性、主动性,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一时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在发展规划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作用下,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大学生全面健康的重要维度。

3.2 大学生心理韧性较好,但要关注其不够自信、自我要求过高的问题

心理韧性作为应对压力的反弹力对学习压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是反映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表现。被试大学生总体心理韧性均分为(3.53±0.54)分,整体心理韧性得分较高,这与前人研究相互印证[9],说明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和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事件和压力。心理韧性与压力各维度均呈负相关,随着心理韧性水平上升,压力相应减轻,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正向促进作用[4]。一方面,心理越坚韧,越能应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疏解自我压力;另一方面,具有明确目标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短期矛盾,弱化心理压力,为长远目标而奋斗。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不可分割的关联[10]。此外,成绩靠前的学生在适应压力、学习过程压力、压力均分3项得分均低于成绩靠后的学生,可见,大学生普遍不够自信,自我要求过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有利于大学生不断进取,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但与此同时,持续的鞭策与不满足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更大挑战。此种情况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同时,防范和化解心理危险因素。

3.3 目前对心理韧性的培育存在不足之处

人的全面健康离不开心理健康,学业成就是大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对学习压力的缓解与利用,而心理韧性是应对压力、提升学业成就的重要手段,提高心理韧性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健康。从上述讨论的问题中发现,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应只定位为管理者,更是引路人。但目前对心理韧性的培育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制度层面上,很多高校管理者不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目标和管理制度等宏观层面缺乏重视、指导与物质保障;第二,操作层面上,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手段与方法有待改进,还没有从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中跳脱出来,真正与大学生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方式不够灵活有效;第三,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心理健康的培养提升到自身责任范围内,自觉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对策建议

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点工作之一,针对目前该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观念上重视

2015年11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健康中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健康”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体现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之中。大健康可细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行为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是多维度的、全面的健康。在政策引导下,高校应提升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学生工作应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10],只有真正认同并内化为价值观念,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4.2 操作层面

4.2.1 提升能力,追踪心理状况

辅导员应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贴心人,在为大学生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也应时刻关注和追踪他们的心理健康,除主题班会、心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外,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也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11]。高校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让辅导员能有意识地将叙事谈话技巧应用于和学生的日常谈话中,以心理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

心理咨询技术与思想教育融合属于一种比较新的观念、态度以及方法技巧[12],高校应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室,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人才,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4.2.2 搭建平台,提供锻炼机会

调查中发现,心理韧性城镇户籍大学生较农村户籍显著更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也更强,而大学开放包容的环境刚好可以帮助农村户籍大学生拓宽眼界、提升自我。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多方组织多样化的讲座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拓宽眼界、接触社会的良好途径;也可通过增设学生干部岗位、换届选举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自身的管理和学校事务中来,提升素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4.2.3 营造环境,发挥正向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是校园校风校纪的大环境,一方面是寝室生活的小环境。近年来,“学霸寝室”的新闻屡见不鲜,也常有同一个寝室扎堆出现优秀学子。究其原因,除了个人奋斗之外,寝室氛围的作用不言而喻,良好的氛围下,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业上共同进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压力。另外,在遇到压力事件时起到疏解作用,给予良性的社会支持,这也有助于减轻压力。以往研究证明,良好的寝室氛围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13]和主观幸福感[14]的重要保证,从整体上培养大学生成才和促进全面健康而言,良好环境的建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值得关注的方面。可通过开展榜样宣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寝室风采展示等活动提高大学生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助力。

4.3 价值认同

外部的支持最终要考自身的转化才能取得实效,以上外部支持条件和环境的营造都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接纳、使用、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要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健康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正确认识,应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大学生重视自身心理变化,积极应对压力;对心理问题树立正确认识,发现问题能主动寻求帮助,促进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韧性维度心理健康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