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学》课程协同思政课育人的路径探究

2020-08-10 09:25赵伟民徐方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思政育人

赵伟民 徐方亮

摘 要 课程思政背景下,各类专业课程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同向同行,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政治素养有待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化意识不强;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不足;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教育学 育人 课程思政

1《教育学》课程协同思政课育人的背景及意义

1.1《教育学》课程目标偏离:以服务“教师资格证考试”为主

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从2015年开始正式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教师资格评价制度的改变对当前高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冲击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教育主干课程之一的教育学课程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高校教育学课程既要满足培养"新型师资"的社会要求,又要实现"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学生个体愿望。然而,现实表明,学生功利化地为考证而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更多地将教育学课程作为实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工具,考试通过后便认为无用,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并不能保证未来师资的素质。

教育学教师为顺应学生及家长需求,课堂教学以考题为中心,容易偏离教育学课程应当协同思政课、专业课、公共课共同育人的目标。

追根溯源,高等师范类学校的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儿童观,坚定教育理想信念,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运用中小学教育规律和方法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科学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会把握教育技能技巧,形成一定的师德品质,培养师范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师范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教育学》课程思政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在与师生座谈时深入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新形势下,人类面临的德性挑战日趋严峻,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说到底,在教师培养环节就已经出了问题,传统的教育学课程中以理论取向为主,缺少立德树人、理想信念的教育。在教育学课程中挖掘育人素材、协同思政课育人显得尤为必要。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入挖掘高校各类教育资源,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的基础上,重视利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学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主干课程之一,应顺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发挥育人功能,实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育人形式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现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进。

1.3《教育学》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自然融合

《教育学》是师范教育中的核心教师教育课程。目前的《教育学》教材的基本观点,有很多继承了前苏联的凯洛夫编写的《教育学》。 凯洛夫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吸收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并总结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教育学》,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因此,《教育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地同向同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融合,教师若能深入研究该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自然能实现二者之间的无缝连接, 有效实施全员育人。

2《教育学》课程协同思政课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2.1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

新时代,教师政治素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缺乏思想政治素养关注意识,对思政缺乏有效地關注。首先,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职称的考试及专业教学的准备中,并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与自身无关。其次,高校在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更加侧重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容易忽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再次,高校教师一般经历过较长时间的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往往会有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自我感觉,再加上教学科研等职业工作的重压,易于造成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学习的现象。多方面原因导致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不强。

2.2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高等学府,扎根大地、立德树人,最量大面广的就是不同学科的专业课。传统教学中,各科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似乎没有交集,各顾各的。教师们分工明确,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曾经,不少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课应该由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老师来教,没有我们专业课教师什么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教师要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内涵融入专业课程已是时代所需,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的意识,自觉研究、探讨、创新专业课育人的路径。

2.3教师之间交流研讨较少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各科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要靠教师来实现。在这场改革中,必将呼唤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赢来突破和创新。当前,教师更多地关注自身职称的晋升,科研、教学都倾向于“孤军奋战”,不少教师入职几年后,逐渐满足于教学现状, 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不高,与同类课程教师交流减少,教学改革的热情退却,也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

2.4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在教师分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机制创新、强化聘期考核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教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3《教育学》课程协同思政课育人的对策思考

3.1加强教育学教师的政治素养

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积极有效的专业课思政教育,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座谈会上,就如何做好思政教师,总书记给了六条秘诀: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既是对思政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专业教师要将这六条融入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专业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自觉作为学为人的表率,作让学生喜欢的教师。

3.2提升教育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一位追求卓越的教师一定能做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关爱学生、道德高尚的基础上,扎实的学识成为好老师最重要的一个标准。面对课程思政化的新形势,教育学专业教师必须紧跟时代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必须在课程研究上下功夫,善于挖掘课程中的育人素材,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如開学第一课,由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切入主题,讲讲支月英的故事。

引导学生分享“报考师范专业的初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教育初心,认清努力的方向。在第五章“小学教师与小学生”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可以充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讲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尤其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论述融入课堂。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向学生抛出问题: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好老师的标准?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灵活运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丰富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让学生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个要求真正内化到心中。

3.3建立教育学专业教师交流共享机制

面对课程思政化的改革,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共享机制十分必要。一是保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组织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各章节如何融入思政内容,上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思想有机会碰撞,让教研活动真正发挥作用,帮助每位教师成长。二是教研活动可组织教授专家、优秀党员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打造“学科育人示范课程”。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拓宽教师知识面,不断提升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三是成立教师科研小组,以研促学促改。逐步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教育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3.4完善教育学专业教师评价体系

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是相互融通,对专业教学来讲是隐形教学任务。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使教育学专业课程能够达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效果。“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形式多样的思想熏陶、言行一致的教态教风、切实可感的教学效果等作为教材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融入教育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全过程,从而将教书育人确立在科学、可靠的制度安排之上。”充分发挥教育学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允华,杨栋,李逢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

[2] 方洲,王玉钰.“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J].教师教育学报,2019.

[3] 徐晋华.《教育学》课程“立德树人”元素的挖掘与整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08).

[4] 席安娜.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09.

[5]  张凤,高东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思考[J].辽宁教育,2019.

猜你喜欢
教育学课程思政育人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