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作用的研究

2020-08-10 09:08李涵
卷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李涵

摘 要:目的: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揭示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的作用。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结果: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感到长效的心理满足感,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改善不良情绪,增加人际交往,提升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志愿服务;心理健康

目前高职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开展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长沙某职业院校某二级学院大一、大二全日制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前期共与46名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他们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的心态与感受。并设计调查问卷,共发回收放问卷73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2)测量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主要收集被试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年级、是否独生、绩点等情况。(2)志愿服务与情绪自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评估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带来的满足感、价值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评估对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的提升作用。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对上学期在校的情绪状况进行自评。

3)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标准的界定值为p<0.05。

2 结果

本研究中的736名学生中男生189人,女生546人,大一学生383人,大二学生352人。

1)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几乎全部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们带来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比打手游、刷手机更有意义,带来的酣畅感更为真实、长效。通过调查问卷77.9%的学生认为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较高的满足感,67.8%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酣畅感”是否比玩手游或刷抖音更强烈。手游、直播、短视频会带来“垃圾酣畅感”或“伪造的酣畅感”,学生沉迷于此得到一时的快乐,但深思熟虑后大多数人发现其中的乐趣并没想象那么多。

根据学生一个学期内完成志愿服务的小时数将全部736名学生分为两组,完成高于40小时为高完成组共213人,完成低于40小时的为低完成组共523人,通过问卷学生们对整个学期的情绪状况进行了自评,1-5分评估情绪从好至差。通过SPSS22.0软件统计高完成组情绪自评均分为2.35±0.34,低完成组情绪自评分数为3.22±0.46,t=-2.522P=0.013,差异显著。

2)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个人价值感。通过访谈了解到志愿服务带给学生个体成就感,习得社会技能,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中价值的社会机能;志愿服务带给集体积极正向的形象,体现了价值中的表现力。大学生志愿者在这期间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志愿服中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被人需要”。于此同时社会的认可、公众的赞许满足了自我肯定的需要,也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反省、激励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调查问卷中94%的学生认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现了个人价值感;95%的学生认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了成就感。

3)志愿服務活动对人际交往的提升作用。访谈中学生们认为,在志愿服务团队中,团队成员要进行沟通,商讨每次志愿服务的流程,形成策划,服务活动结束后也要进行总结,在这些过程中加强了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在彼此工作中加深同学之间的情感,彼加深了解,以此增加了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

而在志愿服务特殊群体过程中,本身增加社会沟通,了解社会群体状况,增加了社会人际交往机会。在调查问卷中94%的学生认为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增加了更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4)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作用。学生反应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解决对社会现象的困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认识到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教育,在为社会贡献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强化公民意识。96%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

3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的影响机制

1)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志愿服务活动带给大学生多种积极情绪体验,在志愿服务中可以体验到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并展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这些积极情绪体验可以帮助有情绪问题的大学生逐渐走出阴霾[1]。

2)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困惑,在志愿服务中与团队成员亲密接触,增强团体凝聚力,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为存在人际困惑的大学生提供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平台[2]。

3)长期志愿服务影响深远。长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产生持续性积极情绪体验,长期的积极、正面的力量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增加心理弹性。

4 志愿服务机制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3],提出如何将志愿服务机制巧妙的运用到各类学生问题的帮扶中,帮助他们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摆脱不良情绪困扰。

1)不良情绪。在实际学生工作中发现,存在不良情绪的学生群体数量在不断扩大,抑郁、焦虑等情绪普遍存在。针对不良情绪学生群体,特别是抑郁情绪的学生可以专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进入幼儿园为孩子们上课、到中小学开展一些公益讲座、在地铁站进行服务之类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服务的人群更加有活力,气氛也相对轻松,帮助有负面情绪的同学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2)人际交往障碍。对于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可以在班集体组织下一同前往敬老院、医院,活动负责人在活动策划是注意可以为存在轻度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需要他人协商、沟通的工作,并观察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反应。在老人、病人提供服务时,更多的事给予受助者陪伴与沟通,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沟通、共情能力[4]。

3)电子产品成瘾。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电子产品成瘾的学生放下手中的手机、电脑,从寝室、教室中走出来,与社会产生更多的接触,与同学产生更多的交流。优质的酣畅感会让他们质疑花费在电子产品上大量的“欢乐”时光。

4)学困问题。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动力和旷课较为严重的学生群体可以安排他们到一些孤儿院、特殊儿童学校。使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处境,增加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

5)培养学生干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5]。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超良.传统文化视野下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100-107.

[2]蔡萍萍,曲小远.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温州某高校的调查研究为例[J].知识经济,2018,(18):239-240.

[3]李彦红.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9-70.

[4]蔡萍萍,曲小远.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温州某高校的调查研究为例[J].知识经济,2018,(18):239-240.

[5]李瑛.倡导志愿服务维护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4-55.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