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认知语境下的杂合视角

2020-08-10 09:25赵若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杂合翻译策略

赵若曼

摘 要 翻译的研究归根结底是文化互动的研究,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涌现了多种研究途径。其中,翻译认知语境的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举足轻重。彼得·纽马克曾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理论与基本词义。” 不同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相互交融,所以翻译过程中到底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杂合视角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杂合视角的研究为跨文化翻译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将从翻译认知语境的杂合视角出发,基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分析翻译中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热点,希望能为未来的翻译提供新的翻译思维。

关键词 翻译认知语境 杂合 翻译策略 文化选择

0引言

“语境具有认知的属性,是人类形成的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构造储备。” 这是许葵花在《认知语境语义阐释功能的实证研究》中提到的。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语境解释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人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人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体,从而去研究其认知活动。认知语境主要研究语言的动态性、可选择性、关联性和经验性等。在分类上,我们可以把语境分为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多维动态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等等。我们发现,杂合翻译是现代翻译的一个趋势,因为很多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和语言特征,不论我们关注的是翻译语境中的个性发展还是动态审美,一篇好的译文还是倾向于文本层次和语境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语言和社会方面的各种因素。

1翻译认知语境与杂合视角的互动观照

语言始终是翻译的载体,原语言文本体现的情感、风格、目的、文化和审美情趣等都要通过恰当的译入语语言来呈现。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它使不同的话语系统得以解码、不同的民族文化得以交流,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合来解码和重构语篇翻译。在解构主义和文化论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研究的视角从共时走向历时,研究的视野从微观走向宏观。因此,原文的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和译文的接受程度等的互动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久而久之,文化具有了包容性,许多的文学作品自然就包含了多种文化成分和语言特征。

1.1翻译认知语境在文化层面的观照

巴斯奈特说过:“尽管翻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化的,但翻译研究仍然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强调翻译的文化和翻译语境的作用。”由此可知,文化对语境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到九十年代新的认知模式,期间都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发展。翻译的过程是通过有声思维对译者的心智进行考察,而不仅仅注重翻译的成品。可见, 文化、认知、社会等层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认知过程的翻译研究尤为突出。

1.2翻译认知语境在语言层面的观照

语言层面的研究与翻译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研究同样重要。语言是翻译研究微观层面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文本语言的分析并提炼出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因此,我们在研究语境与文化层面的互动关系时,应该关注语境与语言层面和认知层面的互动关系。翻译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其目的是架构一座桥梁,其间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转换规律和规则,探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以及影响两种语言文化的因素。也就是说,“翻译研究应当注重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的结合”,即文化语境、社交语境、心理语境等的感悟,从而构建语言在语音、词、句、段、语篇等层面上的认知。

1.3翻译认知语境在社会层面的观照

认知语境可以看作是文化场,文化是社会的。其社会性蕴含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在后殖民主义时期,翻译常常被看作是政治权力的反映,翻译的过程被看作是杂合认同的过程。杂合是殖民化和全球化扩张应运而生的文化融合现象,意味着新的社会身份的出现。随着殖民主义不断扩张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翻译的杂合现象日趋突出。我们所说的文化认同和语言上的“杂合”不仅具有跨文化和跨民族的特征,还具有翻译的特征。文化的流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的过程中要顺应和关联动态的文化发展。优质的翻译,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而且翻译本身也能反映社会交往、政治权力、经济互利和文化互惠的动态发展。翻译与認知语境的互文关系研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有利于促进异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且有利于同质文化的丰富、创新和发展。

2杂合视角综述

“杂合”顾名思义是指两种以上事物的杂交,杂交后的新事物继承了原有事物的特点又开创出了自己的新特点。这个术语在文化研究中是指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融合,最终形成多元化但又独具特色的杂合体。我们之所以需要一个框架来描述作为媒介的语言与作为对象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因为媒介和对象不一定是相同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用一种新的思维来分析。以“他打我”为例,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想象他为什么打我,用什么打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对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翻译成:

He hit me.

也可以翻译成:

I was hit by him.

如果从语言作为一种翻译媒介来看,不论是He hit me. 或者 I was hit by him.都能传递出“我和他”之间的关系。但是从语言作为一种对象来看,这两个句子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想突显“他”的方面,我们就用He hit me. 但如果我们想关注“我”的状态,就用I was hit by him. 由此可见,同一个事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由观察事物不同的方式中突显不同的方面决定的。在这个例子中,尽管叙述上用了不同的句式,但是表达的意义是如此相似。在语言杂合的翻译中,尤其如此。我们不能一味只采取归化策略或者异化策略,这样的译文既不利于原语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译入语文化的丰富,只有在归化与异化之外找到合适的“杂合”策略,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功能。

3杂合翻译与选择的文化翻译策略

著名后殖民学者道格拉斯· 罗宾逊认为:“杂合化”是不同种族、文化、语言、意识形态彼此混杂的过程。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交际者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我们知道,“信、达、雅”是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但他生活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民族需要自强,百姓需要自省,纯粹的学术和艺术表达不能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所以他在翻译中增加了大量的案语和主观的意识形态。利玛窦在翻译中注重文化的共性、个性和互补性,运用编译、节译与译述的策略,使文化翻译合乎译入语的文化传统。翻译初期,鲁迅的翻译顺应了当时认知语境的诗学,以对原文进行删改而达到预设的意图。后期,为体现新文化和新思潮,鲁迅采取了直译、异化,甚至是“硬译”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后来有了“宁信不顺”的翻译指导。

3.1 翻译认知语境下的文化翻译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翻译越来越注重过程的研究而不是翻译的结果。翻译是变化发展的,不论是从纯粹语言学的研究还是语境下文化交融的视角,我们越来越注重过程的阐述与解释。贝尔曾说 “翻译是把信息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过程和结果。”译文的产出一定是经历了对原语的理解、解码、换码、编码和表达。简言之,翻译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因此,译者想要翻译出一篇高质量的译文,必须既要尊重原文的思想,又要分析译入语的文化,使两者相得益彰。

近年来,各位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并取得了相关成果。著名的“认知转向”是由刘军平先生提出的,其内容包括认知语境、认知隐喻、认知对等、译者主体性、认知模式、认知与文化、认知格式塔、象似性、认知过程、语用翻译、认知取向的翻译教学、认知科学与机器翻译等内容。因此,翻译认知语境下的文化翻译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异质文化的系统是复杂多变的。未来的翻译研究我们应该如何把握?

3.2 杂合视角下翻译的文化选择

翻译是一门研究跨文化的学科,其内容比较丰富:选择合适的译本、选择恰当的文本意图、选择正确的文化立场、选择适当的翻译标准和翻译原则等,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解码与重构层面上的选择,而且更多地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审美、情感及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翻译的目的是文化选择与交往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译者的认知、交际、心理等水平不同,这种文化取向也会受到认知语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复杂而广泛的文化选择必然贯穿翻译的全过程。

中国文化仍注重和合文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研究需要更加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使得翻译能够汇聚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能够理性地进行文化策略的选择、文化立场的选择、认知心理的选择和语言风格的选择,进而实现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平衡,使翻译的语言既尊重了原文本的意图又符合译入语文本读者的认知范围,构筑不同民族文化的桥梁,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实现世界文明的发展。

4结语

纵观翻译的历程,翻译的语言杂合体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种现象是妥协的结果,因为杂合体本身异于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策略,常常介于两者之间。它企图在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和谐共生,以消除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欺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既有助于我们实现交际的目的,也有助于原语文化获得更多的认同。

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各国都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他者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研究者们必须立足于文化全球化的态势,尽可能消除文化间的对立,跨越交流的障碍。在多元文化的认知语境下,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实现本土文化和他者文化相结合、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相协调,不断地寻找文化的结合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融合。当今世界,我们倡导构筑共赢的文化合作,消除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以实现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这种理念显得尤为迫切。文本论证的视角将为今后的翻译提供些许的帮助,提高译者对翻译认知语境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原语文化的传播和译入语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ussman,H.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Trauth G, Kazzazi K. (Trans. & eds.) Beijing:FLTRP, 2000:253.

[2] Gutt,E.A.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J].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2006:416-420.

[3] 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J].An integrated approac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02).

[4] Referring to Chesterman,Andrew et. al. Translation in Context[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Beijing, 1998.

[5] Robinson,D.&A.Pym.Translation and Empire[M].1997.

[6]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A. Brief Introduction[J]. 海外英語,2016(19):156.

[7] 潘文国,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 许葵花.认知语境语义阐释功能的实证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 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2018.

[10]  李运兴.翻译研究方法论——语篇描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4):50-53.

[11]  李淑杰.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125-126.

[12]  吕俊,侯向群.翻译批评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3]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4]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02):53-57.

[15]  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16]  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80.

[17]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杂合翻译策略
杂合肽Melitten-cathelicidin_B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雄激素可调节的肾脏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靶向杂合启动子的优化
湖北乌羊个体基因杂合度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个体基因杂合度对山西白猪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