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旷奥感应健康作用机理研究

2020-08-11 02:06刘滨谊
中国园林 2020年7期
关键词:原野风景园林风景

刘滨谊

梁 竞

1 旷奥的概念、起源及其对于健康的意义

1.1 旷奥的概念

旷者本义光明、开阔、舒朗;奥者,封闭、深邃[1]。旷奥概念最初见于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柳宗元以“旷奥”概括风景游览感受[2],提出了风景旷奥概念雏形。1979年,同济大学冯纪忠教授从风景园林规划的角度,首次提出以旷奥作为风景空间感受测度的设想[3]。继之,1983年起刘滨谊陆续完成了关于风景旷奥度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风景旷奥代表着引发人类风景景观时空感受的直觉空间、知觉空间和意向空间3类空间。风景旷奥度则不仅包含风景空间旷奥之形,更有风景偏爱与风景欣赏的美学之意,其核心是“空间感受”[4]。

1.2 风景园林旷奥溯源探析

1)旷奥与景分内外。

在《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一文中,曾叁转述了孔子对“景”加以“内、外”之分的语义:“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这一“景分内外”的本意与后来的风景旷奥应有关联:“外”为“旷”,对应“明者吐气”,光明开敞而使人心旷神怡,将人的思绪引导到一个时空无限的境界,引发一种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风景园林感受,可谓“远方”;“内”为“奥”,对应“幽者含气”,幽邃封闭而引人沉思冥想,触发人们回首往事、追古思源,探寻永恒的规律,引发“诗意”。从时空感受的角度进行深层分解,旷奥在表达人们关于风景景观空间感受的同时,也表现着以现在为原点“向前看”和“向后看”的风景景观时间感受。

2)旷奥与“主客合一”。

“主客合一”是中国风景园林哲学和空间感受美学的特征。中国风景观由5 000~8 000年前的“风”(Feng)和“景”(Jing)2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起源发展,到数千年后融为一体[5]。中国风景自源头起就没有离开过时间和空间,更为关键的是,从源头开始就是主观的“观察”结合客观的“景物”,观景察物是合二为一的,这是“主客合一”哲学的源起,进而引出了后来“天地人”一体的追求,以及“景分内外”的“主客合一”。

3)从风景旷奥到风景旷奥度。

从“景分内外”到“景分旷奥”,出发点是寻找发现风景感受的本质,关键则是以风景旷奥为测度建立风景感受评价标准。在冯纪忠[3]和刘滨谊的风景景观旷奥体系化研究中[4],完成了将中国旷奥传统与现代景观分析评价科学理论充分结合的探索,以规划设计师的眼界,将风景旷奥落实于空间,构建了风景旷奥感受定性与定量的评价体系,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证明了风景旷奥感受的统领性,以创立的“主观感受的客观表出”[6]方法实现了风景旷奥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的“主客合一”,从而证明了中国风景园林旷奥是中国“三元耦合+二元互动”哲学与价值观的风景园林空间载体,旷奥度则是中国风景园林空间感受和美学评价的基准。

图1 旷奥空间的“3+2”耦合互动作用机理(梁竞绘)Fig.1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3+2" coupling in wilderness Kuang-Ao space

1.3 风景旷奥的主客空间载体与三层次空间感受

围绕此题的研究已成体系[3-4,7-8],风景物理空间是风景旷奥空间的客观载体,由此引发旷奥的基于生理感受的直觉空间、心理感受的知觉空间,以及精神感受的意向空间。旷奥直觉空间是身处景中者经生理感知到的旷奥空间,是引发旷奥生理感受的空间;旷奥知觉空间是身处景中者经心理认知体验到的旷奥空间,是引发旷奥心理感受的空间;旷奥意向空间是人们风景理想追求之“意”的山水之“形”的外化,这种风景之“意”来自风景园林传统文化、当地历史和神话传说[7-8]。3类风景旷奥空间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感受,对生命健康有着重大意义(图1)。

图2 环境变化A、人体B和风景园林旷奥媒介C的关系(梁竞绘)Fig.2 Relationship among environmental change A, human body B,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uang-Ao media

1.4 风景旷奥的核心——生命健康

风景旷奥感受与人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以旷奥与呼吸为例,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旷奥直觉空间感受的生命运动。发散外放的“旷感”对应于“呼”,具“吐故”功效;收拢内聚的“奥感”对应于“吸”,具“纳新”功效。对标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旷奥感受不仅完成了有助于躯体健康的生理呼吸,而且实现了完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呼吸,并且通过精神的“吐故纳新”,令人更具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生命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了所处环境变化A对人体B的影响,风景园林旷奥正是A、B之间必不可少的空间载体媒介C(图2)。

2 原野中的旷奥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2.1 原野概念界定

本文定义的原野概念源于中国文化。坐拥广阔美丽的山水和5 000年延续不断的文明,中国对于野、野性(wildness)的认识是久远的,反映在若干引申的中文词组上,如原野、旷野、荒野、野地等,本意在于“野”。野的意义是原始的,大自然是野的根据地,野代表着原始自然的生存环境。与演进了数万年的乡和近万年的城相比,野作为人类栖息的环境曾经发挥了数百万年的作用,从生理、心理到习惯、精神,从基因遗传到文明演进,野对于风景园林空间与形式及其所决定的人类风景园林的基本、深层和潜意识作用是源头性的。

在西方,与原野对应的英文是“wilderness”,中文多译为“荒野”,词源意为“野兽出没之地”,最早的使用出现在13世纪初的《拉亚蒙的编年史》中,后指代无人居住的干旱土地[9]。对原野的认知经过一系列发展演变,如今词典将其定义为“未开发的地区、荒无人烟的地区;(政府划定的)保留自然环境面貌地区;现代生活贫瘠的荒漠”。

在中国文化中,原野的观念多以“自然”“山水”等意象呈现。早在上古时代的诸多神话中就有大量涉及山水的描写。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经》中已包括大量描写原野风景的作品,如“之子于归,远送于野”(《邶风·燕燕》)。其后从魏晋到唐宋时期的诸如“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苏轼《题宝鸡县斯飞阁》)的大量山水诗和山水画都是对原野的刻画。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原野自然并非西方“荒野”(wilderness)概念中的“蛮荒之地”,至少从魏晋南北朝出现的许多山水游赏开始,伴随着融入自然、物我合一等价值观的进化,已是可居、可游的了。人们赞颂和向往的大多是安全的自然,而非荒蛮失控的荒野自然。从中文来看,“原”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最初的;本来;未加工的;宽广平坦的地方”;“荒”的释义为“灾荒;未开垦的土地;偏僻、冷落;废弃;非常缺乏”,因此相比“荒野”,“原野”的定义不仅更符合中国的自然观,也表达了当今国际同行的意愿。

图3 空旷型原野景观——新疆巩留县库尔德宁-恰西原始森林(刘滨谊摄)Fig.3 Kuang wilderness: Kuerdening-Qiaxi primary forest area, Gongliu County, Xinjiang

2.2 原野旷奥的类型

原野是那些大面积的、保留自然原貌或含有极少人工干预改变的区域,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保存着自然特征和感化力[10]。主要由自然的山川、沙漠、海洋、湿地、森林和草原构成的原野,包含了不同类型的旷奥空间。笔者将之概括划分为空旷型、奥秘型和复合型3类。草原、沙漠等具有一望无际的空旷感受,归于空旷型原野(图3);遮天蔽日的森林给人以四面围合的感受,归属于奥秘型原野(图4);复合型原野通常是空旷与奥秘兼而有之的原野空间,多出现在山岳、河谷(图5)。

图4 奥秘型原野景观——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原始森林(刘滨谊摄)Fig.4 Ao wilderness: Qiongkushitai primary forest in Tekes County, Xinjiang

2.3 3类原野旷奥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2.3.1 原野旷奥物理空间与生理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1)空旷型。

草原作为典型的空旷型原野,其组成要素较为单一:以草本植物为主,缺少乔木遮挡,呈现开阔之感。其能见度高,地势起伏不大,天气变化易观测,云彩流动和光线变化有着动态的美感,所以空旷型原野具有动态、开敞、辽阔的特性。

2)奥秘型。

森林原野生态结构丰富,主体要素是集生的乔木,遮挡了横向视线的穿透力,阻挡风的冲击,加之茂密的林冠形成高度围合且相对安静的奥空间,所以这类围合、静态的奥型原野也多得益于竖向特性明显的物理要素。

3)复合型。

山岳与河谷具有丰富的地势变化和植物种类,由此产生了物理层面上的丰富组合。其旷奥空间的性质取决于围合程度:山岳景观步移景异,山巅是“一览众山小”的“旷”空间,山谷则是给人以“天寒日暮山谷里”感受的“奥”空间;河谷的水量水质、两岸地势都处在一定程度的“旷”“奥”交替状态里,呈现出多变的视觉特征[11]。

2.3.2 原野旷奥心理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超越生理空间,原野旷奥心理空间突破空间物质之形,形成了主观构建的空间感受。在大自然的空旷型原野中,人们获得的空间旷感,往往生理空间感更大,这就是心理空间感的作用。同理,奥秘型原野的心理空间奥秘感比生理空间更强,这种空间感受是心理对于环境空间的猜测、判断和推理,其中视知觉空间感受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心理空间层次上,决定旷奥心理感受的要素包括空间限定程度、表面起伏度、景象丰富度、视线开阔度,以及空间明暗层次和色彩[7-8]。

2.3.3 原野旷奥精神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原野旷奥精神空间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寄托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在旷奥意象空间层次上,决定旷奥精神感受的是意向空间的性质。在空旷型原野中,人往往能够感知到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而看淡烦恼,形成旷达的心态与广阔的胸襟。一方面,山岳原野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神仙居所,给人以美好遐想;另一方面,草原原野因生存资源稀缺等原因让人心忧,但也激发人类直面自然界挑战的野心。奥秘型原野在保持神秘感的同时,也给人以庇护和安全感,从而引发人对自身的思考(表1)。

图5 复合型原野景观——新疆特克斯县大峡谷(刘滨谊摄)Fig.5 Compound wilderness: The Grand Canyon in Tekes County, Xinjiang

图6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布(梁竞改绘自http://www.chinacdc.cn,截至2020年3月5日24:00,含港澳台地区)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COVID-19 in China

图7 中国原野(荒野)地图[12]Fig.7 Map of Chinese wilderness

3 原野旷奥空间的健康疗愈作用分析研究

3.1 原野旷奥空间物理环境的健康疗愈作用(身、形)——扬正驱邪·迎善避恶

3.1.1 原野旷奥空间物理环境的防疫抗病毒作用

原野对于人类健康具有特殊意义。存在于自然界的病毒、病菌,在原野环境中经数十亿年的“集合化”演进趋向生态平衡,其突发突现往往由“极端化”演进引发,人类的“极端化”发展行为是其最主要的诱因。因此原野比人工化环境更具有远离病毒、防癌抗疫的作用。结合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确诊病例分布图(图6)与中国现存原野地分布图(图7)进行分析,可知病例的数量与原野地质量高低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其深层原因可以从原野旷奥空间物理环境的防疫抗病毒作用中找到答案。

中国四大平原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对严重,除了该地区人口密集外,较少的原野面积和较低的原野质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原野质量较高的西北沙漠、西藏高原、北部草原和林海地区,高山森林这类原野奥空间形成地理屏障,使原野地区人口流动率低于城市和乡村,入境健康检查困难度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达到隔离病毒的效果,形成初期防疫的时空优势。而在草原、沙漠这类原野旷空间中,温度是其发挥防疫抗病毒作用的关键因素,这类空间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类冠状病毒在体外的活性。

3.1.2 原野旷奥空间物理环境的健康作用

原野旷空间物理环境含有多种疗养因子,包括阳光、空气、水资源、动植物,以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13]。适当的阳光照射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还有益于改善贫血等问题,紫外线还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14]。原野旷空间往往拥有较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能有效降低肺部疾病、寄生虫病的感染概率。上述疗养因子会对人体系统器官产生一定影响,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免疫功能。

原野奥空间以森林为例,森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富含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此外,森林的绿色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肾上腺素分泌,使人平静、舒服,增强听觉和思维灵敏度。因此,原野奥空间物理环境对保持和促进人体健康有着极大且难以替代的作用[15-17](表2)。

表1 原野旷奥空间类型及构成要素Tab.1 Wilderness Kuang-Ao space and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原野旷奥空间物理环境的健康作用体现在:原野旷空间——足够的“量”补充正能量、稀释负能量(病毒、病菌);原野奥空间——“藏风聚气”、有可能凝聚正能量;原野旷奥空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优选“旷”“奥”“旷奥”空间的可能性,“坐北朝南”“藏风聚气”的空间格局让旷、奥空间迎善避恶、积善稀恶。风景园林微气候在原野旷奥空间中得以发挥最大效益。

表2 原野旷奥空间物理环境的健康作用Tab.2 Health effects of wilderness Kuang-Ao space physical environment

3.2 原野旷奥空间心理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心、情)——心回自然·怡情悦性

3.2.1 原野旷奥空间心理环境的健康作用

原野旷奥空间心理环境的健康作用从疗愈景观史来看是有依据的:美国大学提出的复愈性环境,证实了野外自然环境对于患者心理的良性影响。环境心理学理论发现:原野旷奥空间是“瞭望-庇护”的发祥地,满足着人类深层心理需求;心理进化理论[18]发现,当人处于自然元素丰富的环境中时,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从而阻断消极想法或产生积极情绪来恢复机体。原野由自然元素主导,无论是沃野千里、大漠孤烟的旷空间,还是万木争荣、层峦叠嶂的奥空间,均能以山、水、林等纯粹的自然元素给人以积极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正面情感。

卡普兰夫妇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19]归纳了恢复性环境的4个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如下引申深化。1)“超脱”(being away):引起不同于通常情境的心理内容,避免心理疲劳——原野人迹罕至,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开阔或奥秘体验,引发时空异化和强化的心理内容;2)“出神入化”(fascination):环境非常吸引人时,无须努力即可集中注意力,从而恢复注意力——自然环境对人类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原野以自然为主导,使注意力得到自然而然的恢复;3)“外化”(extent):环境有足够的内容长久占据人的头脑,从而令内化注意力放松——原野旷奥空间的构成要素丰富,组合多变,尤其是旷空间;4)“相容”(compatibility):由该环境提供或鼓励的活动很好地匹配个人目的或意向——原野旷空间的人居活动包括劳作、露营等,原野奥空间包括采摘、徒步等,顺应人来自自然的天性。对于现代人类,原野是“归零”“重启”“重生”的一种恢复性环境。

表3 原野旷空间精神——哈萨克族Tab.3 Spirit of wilderness Kuang space: the Kazak nationality

表4 原野奥空间精神——哈尼族Tab.4 Spirit of wilderness Ao space: the Hani nationality

表5 原野旷奥空间物理、心理、精神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Tab.5 Health and healing effects of wilderness Kuang-Ao spac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environment

3.2.2 原野旷奥空间心理环境对心理疾病的治愈作用

原野旷空间具有“易解性”,即使人易识别、易理解的视觉特性。如艾普顿所言,清晰可辨的环境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还会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20]。原野奥空间具有“奥秘性”,即预示景观空间蕴含的信息和进入空间的可能性。根据原野旷奥空间的易解性和奥秘性特点,可将原野旷奥空间心理环境运用在心理疾病的疗养中。

20世纪早期,西方出现了“原野疗法” (Wilderness Therapy),又称“帐篷疗法” (Tent Therapy)[21-22],广义上指以自然原野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治疗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户外生活、原野技能和群体动力解决患者身心问题。现有研究表明,针对药物滥用、性侵犯、抑郁症及其他临床心理疾病,原野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3.3 原野旷奥空间精神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理、神)——修身养性·扬正从善

3.3.1 原野旷奥空间精神环境的健康作用

1)自然人类精神。

人类来自原野,人对原野的态度经历了敬畏、征服、和谐共处3个阶段,对原野的精神依赖也难以断绝。置身瓦尔登湖的梭罗崇尚的便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状态,这是原野旷奥空间赋予人的一种平等的自然精神,也是慢生活的自由精神。

2)传统中国精神。

中国自古以“天人合一”来看待原野,众多神话人物就是人在与原野的接触中想象出来的。儒家的“比德”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人在与原野的对话中领悟、启迪、哲思。身处原野旷空间可使我们联想到前人披荆斩棘开拓生存空间;置身原野奥空间,遁迹山林的隐士形象瞬间浮现。旷,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进取精神;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觉醒精神。因此,原野旷奥空间精神环境的健康作用在于树立正确的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民族精神。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的文字足以使每一位华夏子孙热血沸腾。因为词中的客观实物已成为一种精神意向:绵延千里的长江黄河长久奔腾在变幻的旷奥空间之中,气势雄浑的万里长城位于群山之巅的旷空间,这些旷奥空间正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3.3.2 原野旷奥空间精神环境的疗愈作用

1)原野旷空间精神环境的疗愈作用。

原野精神产生于人类与原野的相互作用,经历了从行为到精神的过程。放眼草原原野,哈萨克族作为一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在与草原的互动中呈现了原野旷空间所赋予的独特精神[23](表3)。如今在城市中,不乏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因此有的社会团体建设活动会选择在远离城市的原野空间中进行,以修复并磨炼意志、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2)原野奥空间精神环境的疗愈作用。

森林原野在保持神秘感的同时,也给人以庇护和安全感,从物理到精神层面隔绝世俗的干扰:古有竹林七贤同游于林,追求自身的完善和超脱;今有森林冥想,摒弃纷扰而专注于精神修行。与森林共生的哈尼族保有着原野奥空间精神[24](表4),人们于奥空间中深思,在进行自我修复的同时,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综上所述,原野旷奥空间的物理、心理和精神环境在健康与疗愈两方面的作用总结如表5所示。

4 结语

中国的风景园林旷奥理论发展至今,从“景分内外”“景分旷奥”到“风景旷奥度”,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掘其生命性的源头。风景园林旷奥感受与人类健康一脉相承,“明者吐气”“幽者含气”正如生命之呼吸。作为人类的出生地和故乡,原野是现代人类生存的大后方和健康生活的天然保障。需要改变迄今原野-乡村-城市的万年单向进程,三元耦合、齐头并进,开启人类第三文明的新进程。正本清源,重新认识原野的多方面价值,不忘初心,回归人性,其中,原野对于人类健康的基本作用毋庸置疑,围绕生命健康展开的中国风景园林旷奥理论研究与实践正是朝着这一方向的千年努力,风景园林旷奥必将得到现代科技的有力证明,并为原野和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原野风景园林风景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闪电的原野
闪电的原野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