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的汽车造型设计与美学研究

2020-08-12 06:01陈禹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5期
关键词:汽车设计文化

陈禹

(武汉理工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01)

1 引言

近几十年来,中国工业水平飞速提高,汽车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至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国。然而,中国汽车行业近两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首次下滑,2019 年各大汽车企业采取减招裁员策略,2010 年受疫情影响出现了一大波降薪裁员的浪潮,这些现象无不标志着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历史拐点已至。纵观汽车行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重大变局,时代变化下的产业转型方向已经显现,朝着电动化、自动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发展,而与能源结构和运行策略进行同步转型升级的还有汽车的造型设计。

汽车外形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开发新资源和利用新技术并按照审美的规律进行造物的历史,它是设计性和工艺性的协调结果,同时满足了汽车的功能需要和人的审美需求。在乘用车受到城市交通形势和产业变革等因素影响的今天,其外形设计及其背后的美学价值对整车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2 时代变化下的汽车行业

自卡尔·本茨于1886 年发明汽车以来,汽车行业在百余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生产方式、能源构成到整车性能都有着飞跃性发展。同时,一种全新的设计范式正在形成,汽车设计正在朝着可持续化方向转型,其符号意义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当代的的汽车连接着人、产品、场景和服务,正在成为移动生活方式的入口。

2.1 汽车符号意义的变化

汽车自发明以来,在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社会地位的附属品,而在汽车行业发展时间尚短的近代中国,汽车同样有着这一符号意义。然而事物对于人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并且还会随着人所接触的人或事物而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事物含义的认知是一个不断重新解读的过程,人们也正是根据事物对其自身的意义来与事物互动。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制造成本降低,汽车彰显和巩固个人社会地位的意义逐渐减弱。即使如此,汽车强烈的个人表达的符号意义并未就此变淡,汽车设计有着独特的时尚性,它反映出当代汽车的科技水平和人们的审美要求,从汽车造型的设计风格上便可窥见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审美主流、人文因素和文化层次等,因此汽车成为影响至今最重要的设计符号语义之一。

2.2 互联网时代的设计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自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冲击下,汽车的自身属性和符号意义发生着剧烈革新。中国传统汽车企业的目光主要瞄向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和共享出行等领域,在构建出行平台并加快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等方面不遗余力。

然而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的汽车造型设计领域仍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汽车设计核心竞争力缺失是由于传统汽车企业一直没有在国内汽车品牌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摆脱形态和实物对设计创新的束缚。在汽车行业整体转型的这一浪潮中,汽车外形设计的转型也要跟上步伐,它是人文元素在汽车上的集中体现,是互联网时代汽车转型的具象代表,也是汽车企业技术文化的极致放缩。汽车的造型设计是汽车企业设计风格的最直观体现,在汽车的能源结构和运行策略转型的同时,汽车造型设计的转型也应同步进行。

3 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汽车造型主要由机械工程学、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等因素决定。前两者决定汽车的性能参数和研发难度,后者协调人的主观感受。汽车造型设计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协调材料、结构、工艺和造型美学的过程,是汽车实际既符合功能要求又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汽车造型的设计与开发是决定整车竞争力大小和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而其中创意设计是汽车设计的最初步骤,也是其框架与灵魂。以下主要分析汽车造型设计与仿生设计及中国文化的融合。

3.1 与仿生设计的融合

仿生设计是一个跨多学科、研究极其广泛的知识体系,内容丰富,研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学科。它的本质是对所有事物“形式”“结构”“颜色”“功能”“声音”等方面的研究,将一些新的方法、思维和新的创意结合仿生学应用到设计中。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仿生设计有着艺术科学性、商业性、无限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等一系列特性,可以和集工业制造和艺术设计而大成的汽车完美结合,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广泛运用。

汽车造型设计往往会融合形态仿生设计,形态仿生设计是对各类生物在自然坏境中的表现加以研究,并对自然物质外部形态和内在含义加以挖掘,将其用于汽车设计之中,使汽车在具有优秀性能的同时兼具艺术的美感。而运用于汽车设计中的形态仿生在设计发展过程中经历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在早期的汽车设计中,形态仿生设计主要以追求形似为主要内容,满足大众审美,将复杂的意象具体化,完成形态仿生与汽车的结合,但由于过于复杂的设计过程及其与功能性的矛盾,现已逐渐被抛弃,退出了汽车造型设计的历史舞台。现代仿生设计往往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想象、联想、移情等方式,使汽车的功能和内在含义引起人们心理、生理和情感的认同,达到汽车抽象化仿生的设计目的。

汽车的设计历史也印证了这一变化,从福特的T 型车设计起,各大汽车企业开始寻求通过汽车造型形态的创新来击败对手。仿生设计也成为汽车车身形态设计的手段之一。20世纪航空事业兴起,各类流线式设计应运而生,其中大众的“甲壳虫”汽车成为了其中运用仿生设计的经典范例,创造了一个汽车设计的传奇时代。甲壳虫汽车如图1 所示。

图1 甲壳虫汽车

20 世纪40—60 年代,为了刺激用户购买各类鱼鳍式汽车,汽车车身形态设计被推到了时尚、潮流、奢华的风格前沿,其后美国极致彰显汽车速度感和力量感的肌肉式汽车设计成为主流。至今,仿生设计仍在与各种新技术、新能源、新结构相融合,以各种极具科技感的方式呈现于人们眼前。纵观汽车百年历史,仿生设计是汽车造型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汽车造型设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鸥翼式设计的车门如图2 所示。

3.2 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始于20 世纪50 年代,近20 年得到快速发展,汽车造型设计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的旗帜,是国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今仍然还有不少问题存在于中国汽车工业中,比如设计风格不够成熟和独立、同质化严重以及受设计水平限制导致的造型设计与汽车整体不融洽等。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汽车造型设计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各大汽车企业仍未形成品牌独有的文化风格,难以提升其企业的文化价值。而这一现象导致中国自研车型的造型设计与欧美日韩主流车型同质化严重,企业的品牌文化难以成型,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提升,无法体现中国的传统特色。而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强国,其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若能实现和汽车造型设计的有机结合,便可能创造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品牌汽车,实现汽车造型设计方面的弯道超车。

图2 鸥翼式设计的车门

其实,国内外都尝试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加入设计中,如劳斯莱斯幻影中国红限量版、法拉利599GTB 宋代哥窑开片瓷器版、Jeep 牧马人龙腾珍藏版等;国内红旗L5 的天安门式车尾设计、比亚迪王朝命名等。红旗L5 汽车如图3 所示。

图3 红旗L5 汽车

但这些设计只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物质直接融入其中,若能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魄,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元素有机融入汽车造型设计之中,将“团圆”“中庸”“天人合一”“修身克己”“阴阳合一”等传统思想与汽车车身和各部件的内在关系体现出来,完成意象的具象表达,完成中国文化表述的同时彰显品牌价值,进而实现汽车造型设计水平的提高。

4 汽车造型设计的美学研究

汽车造型,主要指汽车车身的造型。可以说,汽车造型表现和传达的是汽车的功能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汽车车身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表现汽车文化的载体,具有功能文化的意义,也可以表现汽车消费的时尚文化和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等社会文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源于自然而生于心中。艺术是对美的具象阐述,美寄生于每个人的意识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意象的物化再现。汽车是现代科技、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结合体,汽车车身设计的美学元素不仅体现在形态、色彩、质感等艺术方面,而且在科技、经济、文化、市场等领域也有所表现。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独有的专利,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至高慰藉。在万物追求更新加速、不断变化的时代,若是美不能与之同行,这些变化就只剩骨架而丧失魂魄了。汽车造型设计也是如此,在城市道路拥堵成为常态而公共交通不断发展的今天,私家车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也正在下滑。如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汽车,其设计性正不断为性能和成本不断做出妥协,变得同质而凡庸,设计的美学在不断被弱化。而这样的后果则使汽车吸引力的不断下滑,几十年前,一辆造型狂野设计不合常理的兰博基尼可能是男孩的憧憬与梦想,而现在满街大同小异的掀背车让这股憧憬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代步工具。汽车应该是极具美感的,它是人类想象的余裕,不在任何站点停靠而能去往任何地方,是未知城市中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净土,而不该一味妥协。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的精神作用绝不可低估。”汽车外形设计的美学价值也绝不该被忽视。

5 结束语

国产汽车在造型设计上与国际领先还有较大差距,在大量产品中还能窥见其他品牌设计的影子,在汽车行业转型的重要关口,汽车造型设计是体现企业区分性的重要方式,是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而研究汽车造型设计背后的美学价值也能为汽车企业树立品牌文化,顺利度过行业寒冬。同时也希望能将符合前沿发展趋势的设计方式合理地利用到汽车设计中,设计出更多令大众满意、更有吸引力的汽车造型。

猜你喜欢
汽车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汽车的“出卖”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