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会,一做就错

2020-08-12 09:02
现代家长 2020年6期
关键词:多动症意志力注意力

问:我儿子听老师讲课,感觉老师讲的知识点都懂,解题过程也明白,没什么问题,可一做作业就惨不忍睹。一开始,我以为是儿子粗心、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后来发觉并非这么简单。

请问,我儿子这种“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奇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解决呢?

王畅

答:这种现象和粗心没关系,更谈不上审题不仔细。真实原因是,他没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或者说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似懂非懂。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弯腰。”看别人解题和自己做题,完全是两个概念。老师讲题,把思路一步一步说得清楚明白,哪个地方题目中有提示,哪个地方藏有陷阱,老师都会说到。而自己做题,没有别人帮助,全靠自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是忘了这个,就是没注意到那个。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知识掌握得不牢。比如孩子学洗碗,他看你做一遍就觉得会了,但等他自己洗时,就状况百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少必要的练习,更缺少必要的总结。

一道题,会做的人一看,大脑瞬间就有很多想法,然后根据题意,迅速排除其中的大部分。这个过程非常快,甚至很多都是下意识行为。这种下意识行为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的足够了解和必要的练习基础上的。这种下意识行为,光听讲是学不会的,必须不断练习、思考、总结才行。

学习学习,“学”和“习”是两个过程。“学”是听老师教,听老师讲;“习”是自己练习,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些学生喜欢“学”不喜欢“习”。毕竟听别人讲很容易,自己无须动脑,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行了。可老师水平再高,也只能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注意事项以及解题技巧,不经过练习,不可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结果就形成“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奇怪现象。

解决之道,就是多练习。

注意:多练习,不是无脑刷题,而是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让思维严谨起来。这样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再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不正常现象了。

允许哭诉而非制止

问:哪有家长不吵孩子的,我也不例外。只是以前我吵孩子,他都没什么大的反应,但最近一次,他的反应却出人意料——我不让他玩水他非要玩,我制止了他,不是很严厉,他却哭了。我不让他哭,可他越哭越厉害,止也止不住。我心烦意乱,不知怎么应对。

请问,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我该怎么做才好?

邱田

答:理想中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保持着朋友一样的友谊——双方都有足够的安全感,能明确表达各自想法,也能坦然流露内心情感。而现实中的亲子关系通常是这样的:父母爱孩子,却不允许孩子自由地流露情感,但孩子又极容易流露内心情感——因沮丧而发脾气,因害怕而出汗、发抖,因伤心而大哭……

其实,孩子哭泣、发脾气,是消除紧张与困惑情绪的自然过程。他的恐惧和悲伤好比身上多余的负担,会影响其注意力,如果能充分暴露并甩掉,他就能很快恢复信心和对他人的友爱。所以,允许孩子表露情绪包括负面情绪,直到他平静下来,对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发脾气的第一反应是赶紧采取措施,让他平静下来。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担心孩子失去控制。然而,这种做法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事实上,当孩子情绪流露时,家长不极力阻止,而是给予关心和尊重,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说,孩子哭泣或发脾气时,家长不要着急制止,而要留在他的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倾听他的哭诉,讲几句关怀的话如“我爱你”“我也很难过”,但话不宜多,一旦话多,就有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嫌疑。你只需陪在孩子身边,倾听他哭诉,不纠正、不阻止他,孩子就会感到你的关爱。当他通过发火或哭喊把情绪发泄出来后,会感到轻松。

当孩子感到紧张或孤独时,有时会人为地制造麻烦,让父母关注并限制他。一旦父母限制他,他就会乘机哭闹、发脾气,从而消除紧张感或孤独感。此时,父母一样要耐心陪伴他,并说几句使他安心的话,他就能摆脱恶劣心情,放松下来,明白事理,接受限制。不过,如果他内心积累了大量的不安、愤怒,那就得经过若干场的哭闹,才能消除掉这些情绪积累。

实际上,倾听孩子哭泣、发脾气,而不要求他尽快恢复正常,比试图控制并转移他的注意力或强迫他举止温文有礼更加容易,也更加有益。孩子哭泣、发脾气时,通常会感觉自己的内心已经崩溃,此时你向他传递爱意能达到最佳效果——当你留在他的身边,陪着他而不提任何要求,他迟早会修整好自己的世界,并牢记你的关怀,深感你的爱意。

遗憾的是,孩子哭泣或发脾气时,一开始就能做到倾听的家长不多。所以,不如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项技能。刚开始学习时,我们会感到不自在,但孩子就是好的向导,他会教你怎么做——当耐心听完他的哭诉后,你会发现你与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爱与信任。

“好动”不等于“多动”

问:老师反映,我儿子上课坐不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找同学说话,每次考试成绩也不好,总是拖班级后腿。老师批评他几次都不管用,便怀疑他有多动症。我难以认同——活泼、好动甚至顽皮,难道不是孩子的天性吗?

请问,孩子好动与孩子患有多动症,怎么区分?

徐欢

答:当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或作业敷衍了事、成绩不佳时,有些人会据此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但是有调查表明,这样的孩子中,患有多动症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孩子仅仅是贪玩或者缺乏学习兴趣而已。

孩子顽皮好动与孩子患有多动症是有本质差别的:

1. 注意力集中的差别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任何时间、地點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即使看喜欢的动画片、连环画或者下棋类游戏时,都无法专心。顽皮好动则全然不同,贪玩的孩子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仅能够全神贯注,还讨厌别人在此时干涉、影响他。

2. 意志力的差别

顽皮好动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做事情有一定的目的,能做出计划和安排;而多动症患儿意志力薄弱,做事情有始无终,更无法做出计划和安排。

3. 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差别

顽皮好动的孩子在严肃场合、陌生环境中,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能安分守己、不乱吵闹;而多动症儿童则无此能力,经常不分场合地做出正常儿童不会去做的事情。

4. 动作灵活性方面的差异

好动儿童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灵活自如;而多动症患儿在做这些动作时,表现笨拙。

总之,对多动症的诊断必须慎重,不要妄下断语。顽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应掌握其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耐心地加以引导。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多动症意志力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Willpower 意志力
小学多动症儿童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意志力也要用在“刀刃”上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你的意志力比你想象的要强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