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皮肤黑不是你的错

2020-08-12 09:02晓林
现代家长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受害者暴力

晓林

因为皮肤黑屡遭歧视和捉弄,

少年忍无可忍奋起抗争

小誉是一名高一男生,因拒绝上学,在其父亲祁先生陪同下找到我寻求帮助。

父子俩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我微微吃了一惊:他们该不是黑人吧?父子俩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皮肤一样黝黑,嘴唇一样厚,身材一样魁梧,肌肉一样发达,但他们向我问候时说的是标准的汉语。

“我们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祁先生看出了我的疑惑,自嘲地解释道。

“对不起!”我连忙道歉,“你们的肤色是健康的小麦色,怎么晒出来的?”

“天生如此。”祁先生说,“不过,皮肤黑并不让人愉快,事实上,它给我带来了许多麻烦。现在,同样的麻烦找上了小誉,这是我们来求助的原因。”

祁先生告诉我,因为皮肤黑,小誉高一开学时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学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都认定他有黑人血统。

“令人难堪的是,我和小誉的妈妈确实在非洲工作了五六年。”祁先生说,“学校知道我们这段经历,不知怎么就把小誉当成了混血儿。我和妻子故意在学校现身,向老师和同学们证明小誉是正宗的龙的传人,但是弄巧成拙,同学们都跑出教室来围观‘小誉的黑人爸爸。更可气的是,小誉的英语老师居然用英语跟我打招呼!”

我几乎要笑出声了:“这样的误会不难解除啊,说清楚就是了。”

祁先生苦笑:“这样的误会的确不难说清楚,但老师和同学们似乎喜欢这样的误会。同学们给小誉起外号,好听的有‘博尔特‘科比‘奥巴马,难听的就不提了,反正是最伤人的称呼,要是在美国,这样的称呼可以认定为种族歧视!”

“如果不是开玩笑,这样的歧视可以算做校园霸凌。”我问,“老师也参与这样的歧视吗?”

小誉感受到了我的支持,主动开口:“昨天,体育老师找到我,捏捏我的胳膊和大腿,问我想不想参加学校篮球队或者田径队,还说他有信心激活我体内的运动基因。我提醒他,我是中国人。他笑笑说,知道你是中国国籍,但你可以利用你的黑人基因为国争光。您说说看,这有多气人!”

我气愤道:“究竟是以讹传讹还是蓄意捉弄?我不相信老师也会参与这等无聊的恶作剧!”

祁先生怅然道:“不管是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被嘲笑,被歧视。我小时候也因为长得黑被同学孤立,说我一年只洗一回澡,我百口莫辩,只好忍受。后来我习惯了。但是,小誉不愿意习惯,非要跟同学争个短长不可,结果就惹出了事端。”

小誉告诉我,前不久他在教室里跟两个男同学打了一架,因为对方奚落他,说他将来应该报考采煤专业,如果考不上就去当特种兵,这样夜里执行任务时脸上不用抹鞋油。“本来我也不想揍他俩,可是他俩的话逗笑了几个女生,我就忍不住了。”小誉挠挠头说。

“这么说,是打赢了?”见小誉点头,我接着问,“出了一口恶气,是不是感觉很痛快?”

祁先生截住话头:“痛快什么呀,打破了人家的头,害得我赔了每人200元治疗费。要不是有同学作证是对方先挑衅,学校一定会处分小誉。”

“處分就处分,我正不想上学呢!”小誉硬着脖子嚷嚷,转念一想,又说,“敢处分我,我就去市教育局告他们校园霸凌!”

“这不是重点。”祁先生叹了一口气,对小誉说,“这样的误会和歧视不会停止的,可能会伴随你一生,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果你忍受,就会消耗大量心力,甚至要赔上自尊、自信和对世界的信任;如果你咽不下这口气,奋起抗争,就像你对两个同学所做的那样,同样会耗费大量心力,最后,顶多是两败俱伤,最大的可能是鸡蛋碰石头——你总不能跟全世界的人过不去吧?”

我呆呆地听着,对这个舐犊情深的父亲肃然起敬。

他们嘲笑我皮肤黑,

其实他们的心理更阴暗

祁先生问我:“小誉被老师、同学合起伙来捉弄,在心理学上叫什么?算不算冷暴力?”

我点头:“这样的境遇,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暴力,属于冷暴力的一种。这种被人不怀好意地贴上负面标签,被贬低、被恐吓、被孤立,其伤害不像身体伤害那样狂暴和显而易见,但也不容小觑。”

祁先生问:“会有哪些伤害?”

我告诉他们,创伤心理学研究显示:心理暴力无异于灵魂的谋杀。接连不断的辱骂、嘲笑、轻视、捉弄,会像身体伤害那样,给人造成创伤和羞耻感。这种心理上的无形伤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具体来说,心理暴力会给受害者带来如下负面情感体验:

1.被羞辱感。孩子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同龄人面前被嘲笑和捉弄,一定会产生被羞辱感。当他无力反抗时,这种被羞辱感会成倍增强。如果这种羞辱持续不断,受害者表面上可能会麻木,但对潜意识的伤害依然强烈。

2.不安全感。受到群体的心理暴力,受害者都想抗争,为自己正名,但往往力不从心,因为个体不可能对抗群体。此时,受害者会感觉挫败、无助,更会失去安全感。

3.愤怒感。对受害者来说,愤怒这种强烈的情绪可以用来表明态度,也可以用来阻止伤害,但愤怒不会获得同情,只会让人们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受害者将被集体孤立。

4.低人一等感。孩子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当糟糕的评价纷至沓来,他不仅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还会责怪自己不够好,认为自己活该被歧视和捉弄。

“这些是短期可见的后果,深远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我总结道,“心理暴力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它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僻。如果心理暴力很严重,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敏感,不敢轻易信任他人,外表冷漠,内心自卑又缺乏安全感,生活自闭,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对待别人的事情也漠不关心。这就是孤僻性格的形成过程。孤僻的孩子无法融入集体,未来也无法融入社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祁先生一拍大腿:“这正是我所担心的!”

小誉大惑不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我又没有做错什么,难道仅仅因为我长得黑吗?”

我说:“是的,人性中有许多恶习,歧视便是其中之一。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身份歧视、缺陷歧视、外貌歧视等等。最常见的便是外貌歧视,比如身体肥胖、身材矮小、面貌丑陋,都容易被人不怀好意地取笑。你只是皮肤黑,算是比较轻的。”

对我的安慰,小誉不领情:“可是,他们从歧视和捉弄中获得什么好处了吗?他们为什么要对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如此热衷?”

我说:“心理学研究证明,实施心理暴力的往往是少数主导者,其余跟随者不过是起哄罢了。主导者通常有不幸的童年,长大后他们依然无法释怀,内心的创伤使他们感到愤怒、恐惧和无助。他们既没有建立起健康的應对机制,也不懂得如何发展健康的关系,于是出现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也就是说,应该来我这里接受心理辅导的更应该是歧视和捉弄你的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得病了。”

小誉哈哈大笑:“没错!他们嘲笑我皮肤黑,其实他们的心理更阴暗!”

面对歧视和捉弄,

不忍受,不讨好,不愤怒,不解释

我对小誉说:“客观地说,完全没有歧视的群体是不存在的,几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遭遇过这样的伤害。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被老师嫌弃,可能被同学瞧不起,可能被父母带去测智商。我们权且称之为‘成绩歧视。你所在的班级有这种情况吗?”

小誉连连点头:“当然有!成绩歧视几乎天天发生。我的同桌每次月考后都要被爸爸打一顿,仅仅因为他没有进入班里前20名。另外,老师不乐意给成绩不好的学生讲题,还说‘给你这样的学生讲题真费劲之类的刻薄话。”

祁先生对我说:“所以,歧视无处不在,与其用暴力反抗暴力,不如改善自身,比如增强自己的承受能力。这是我们来咨询的目的,请您帮帮孩子吧。”

心理辅导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告诉小誉,对抗心理暴力,首先要明确两个观念:

第一,歧视是歧视者的错,被歧视者不必自卑。换言之,歧视无正义可言,无论歧视者怎样合理化自己的伤害行为,被歧视者都不能认可,否则就是在助长歧视者的气焰。

第二,即使终止关系,也不能忍受歧视行为。因为实施心理暴力的人是在宣泄自己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是在转嫁自己的痛苦,如果得逞,此类行为将会一再出现。

小誉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这话我爱听!阿姨,您就直说吧,我该怎么做?”

我告诉他,回击歧视和捉弄的策略包括以下7条:

1. 保持警惕,一旦感觉到被歧视和被捉弄,要立刻提醒自己,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息事宁人地认为那只是一个玩笑,否则伤害将没完没了。

2. 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明确告诉实施心理暴力的人,你不再忍受这种侵犯,但要注意言辞不要过激,要小声而坚定地说话,直视对方的眼睛。

3. 面对歧视者的挑衅,不要被激怒,不要过多解释,保持安静或走开就好。

4. 不要退让,否则歧视者会得寸进尺。比如,当歧视者用刻薄的绰号称呼你,千万不要答应,否则会收到更多更不堪的绰号。

5. 保持自尊,不要讨好歧视者,因为公平待遇从来就不是讨来的。

6. 寻求支持。在学校遭受心理暴力,一定要告诉家人、信任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并尽可能远离伤害你的人。靠近那些给你温暖和支持的人,这会让你在不得不和伤害者对抗的时候,仍觉得被人接纳。

7. 制订抽身计划。谁也不愿意永远留在不健康的关系中,如果歧视和捉弄持续不断,并有升级为身体虐待的倾向,应该考虑换个环境。

咨询结束时,小誉自信满满,仿佛他有力量抵抗任何无礼。

大约半年后,我在电话回访时得知,小誉去了美国,在休斯敦一所私立高中读书。

我说:“出国也好,在肤色不那么单一的环境中,小誉的麻烦或许能少一些。”

祁先生苦笑两声:“美国的歧视现象更严重。不过,小誉经常在电话中提到您,说您教他的策略在美国的学校里很实用。”

听他这样说,我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悲伤。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受害者暴力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反性别暴力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短文改错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刻板的强迫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