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转归的影响

2020-08-13 07:00臧秀萍白波
医药前沿 2020年12期
关键词:癌变代偿抗病毒

臧秀萍 白波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我院2006 年—2014 年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选择依从性好的、能坚持长期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54 例,随访至2019 年底,本文对其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2014 年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选择依从性好的,能长期坚持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54例,其中男性32 例,女性22 例,年龄35 ~82 岁,平均55.70岁,诊断符合2006 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治疗前肝功能代偿期27 例,失代偿期27 例(消化道出血10 例,腹水17例,同时伴有肝性脑病5 例);所有病例HBV-DNA 定量均大于20000IU/ml(聚合酶链反应,我院检测下限为1x103IU/ml),HBsAg、HBeAg 双阳性51 例,HBeAg 阴性3 例。

1.2 治疗方法

口服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单药或两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疗程5 ~13 年,所有患者均行保肝、抗纤维化、对症支持等综合内科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HBV 血清标志物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计算,计数资料(%)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生化检测方面,54 例中有50 例肝脏生化指标基本正常,4 例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偏低;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LT(u/L) 68.3±15.8 28.49±3.49 18.0795 <0.05 TBiL(μmol/L) 57.3±25.8 13.60±5.02 12.2177 <0.05 ALB(g/L) 31.12±5.22 37.26±2.72 7.6654 <0.05 PTA(%) 48.47±4.52 62.42±8.12 11.0307 <0.05

2.2 病原学方面,所有病例HBV-DNA 均在检测值以下,54 例中HBsAg 阴转2 例,其中1 例停药半年,HBSAg 仍阴性。1 例发生HBSAg/HBeAg 转换;HBeAg 阴转35 例,其中20 例发生HBeAg/抗-HBe 转换。病原学转归情况见表2。

表2 HBV 标志物阴转率情况[n(%)]

2.3 54 例患者中,失代偿期肝硬化由27 例减少到10 例,消化道出血1 例,腹水9 例,有8 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癌变,7例为原发性肝癌,1 例为胆管细胞癌,占14.8%。癌变时抗病毒治疗最短1 年,最长的11 年,平均5.88 年。癌变后继续抗病毒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同时给予肝动脉栓塞术,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胆管细胞癌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辅以对症、支持、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等治疗,病人存活15 个月后死亡;原发性肝癌患者癌变后病程最短1 年,最长6 年,癌变时年龄43~70 岁,平均55.44 岁,其中1 例发生HBsAg/抗HBs 血清转化,病程6 年,近期住院复查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均偏低,有腹水。

表3 治疗前后并发症以及癌变情况[n(%)]

3.讨论

全球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由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我国HCC 患者中,由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是60%和80%[1].我国又是HBV 感染高发区,人口基数庞大,因而我国乙型肝硬化和在此基础上发生HCC 的病人数也相对庞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因此积极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2-3]。我院从2006 年起将抗乙肝病毒药物核苷(酸)推广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从本组资料54 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来看,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明显,首先从临床观察,肝功能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只有4 例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偏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病例数从27 例减少到10 例。病原学方面,所有病例HBV-DNA 维持阴性,20 例发生HBeAg/抗HBe 转换,2 例HBsAg阴转,其中1 例出现HBsAg/抗HBs 转换,但患者发生癌变,因而未停药,癌变后病程6 年。抗病毒治疗的的目标: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Bv 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 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4-5]。本组资料没有一例发生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数目明显减少,并发症减少并可控,肝脏生化指标50 例基本正常,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本组资料显示在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情况下,仍有病例发生癌变,本组54 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7 例,胆管癌1 例,说明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阻止发生癌变,是否能降低癌变率还有待于大量病例长期观察[6-8]。本组病例缺乏病理学资料,对于长期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是否可做病理学观察,进一步了解组织学的变化,从而了解组织学改善的患者癌变率是否会下降。

猜你喜欢
癌变代偿抗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Sumf2与Sumf1可能存在代偿性的相互作用以维持硫酸酯酶的活性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