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

2020-08-13 08:44王雪茜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徐铉宋太宗太祖

王雪茜

李煜生来相貌异于凡人,脑门很宽(爱因斯坦就属于丰额类),牙齿重叠,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故而取字:重光。

天之子,总是要有别于常人。传说中的黄帝长着龙脸,颛顼头上有角,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禹的每只耳朵有三个孔,商汤的每只胳膊上有两个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见头顶上的太阳,周公旦是个驼背,皋陶的嘴像马口,孔子头顶凹陷像翻过来的屋顶……而骈齿、重瞳自古即被认为是帝王之相,除了黄帝,周武王和孔子据传也是骈齿。舜是重瞳,故舜名重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项羽一只眼睛里也有两个瞳孔。造字圣人仓颉,几乎所

有的画像都是四只眼睛,南宋罗泌的《路史·禅通记》考证说,仓颉是上古时期的一个部落首领,天生睿德,也曾自立为帝。实际上,被神话的仓颉应该是有四个瞳孔,即重瞳。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十六国时期后凉建立者吕光,隋朝名将鱼俱罗,在史书的记载中都是重瞳。不过,鱼俱罗因生有重瞳,遭隋炀帝猜忌,被斩首于市,并没有成就帝王霸业。而南唐后主李煜的结局更加悲惨。

恍然间,自幼聪颖过人的李煜已长成翩翩公子。乱世之中,他从没有觊觎过皇位,喜浮屠,信佛教,性骄侈,好声色,怕引起兄长的猜忌,还有意给自己起了“钟隐”

“ 蓮峰居士”这类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的雅号。然而,历史却偏偏要开这样的玩笑。李煜的老子李璟曾在列祖灵位前发过“兄终弟及”的誓言,非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景遂,名臣萧俨极力劝谏他说,从夏、殷以来, 父子相传,是不易之典,但李璟根本听不进任何异己之言。李煜的哥哥李弘翼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公元959 年,秘密毒死了自己的叔父,但自己很快也追随叔父而去。李弘翼暴死之后,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礼部侍郎钟谟认为李煜德轻志懦,又笃信佛教,不是人主之才。李璟很不高兴, 找了个理由,就把钟谟贬官流放了。

作为第六子的李煜在哥哥们相继离世之后(李璟次子到第五子皆早亡),捡了个皇位,实属偶然。

李煜十八岁时娶了十九岁的娥皇为妃。娥皇是大司徒周宗的长女,名周宪,字娥皇,史称大周后,娥皇还有一个妹妹,名周嘉敏,字女英,史称小周后。钱塘自古出美女,娥皇姐妹更是美人中的翘楚。周宗出入宫廷时,常带着大方活泼的娥皇,后来娥皇成了李煜父亲李璟的琵琶女。乖巧懂事的娥皇凤眼星眸,朱唇皓齿,肌肤胜雪, 双眉如月,身段婀娜,性格绵柔,举手投足间颇有大家风范。李璟非常喜欢她,便一手包办,将她嫁给了李煜。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这包办婚姻无疑是两相欢喜的。李璟以眼光服人,他亲手挑选的儿媳妇不仅让儿子一见倾心,也让钱塘的众美女心悦诚服。娥皇的倾世美貌为她赢得了“江南国色”的盛誉,而在穿着打扮上,娥皇又能引领时尚,并且她还是个美妆高手,首创了“高髻纤裳”“首翘鬓朵”两种妆容,引得南唐的女孩儿们纷纷效仿。若仅是靠美貌和美妆,还当不了皇帝的女人。皇帝的女人还必须智慧通达,偏娥皇还是有名的才女,长得美又饱读诗书(尤精通史书),加之又是作曲家,能歌善舞,弹得一手好琵琶,自然冠绝后宫。

如果李煜没有生在帝王之家,他和娥皇也定当是郎才女貌,举案齐眉,羡煞旁人。成婚之初,两个文艺爱好者的确志趣相投,琴瑟和谐,过了一段神仙般的逍遥日子。李煜好诗书、多才艺完全遗传自其父李璟。当时《词史》评价,诗词写得最好的首推三李,即唐朝的李白,南唐的李璟李煜父子以及宋朝的李清照。对李璟父子来说,虽有过誉之嫌,但也可以看出二李之文学成就不可小觑。李璟的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确实不逊于任何一位诗词大腕。李煜的才华就更不用说了,他无疑是一位被帝位耽搁的文学天才。

李煜二十五岁登基为帝,立娥皇为后, 为表爱心,专门为娥皇建了新宫殿,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娥皇喜欢香风薰雾,李煜便为她专设司香宫女,所用焚香用具多达数十件,均为金玉精制而成。李煜一有空闲,就跑去“金屋”找娥皇消磨时光。夫妻二人仿佛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一个写词,一个谱曲,堪称最佳拍档。

一个冬日傍晚,天空纷纷扬扬下起大雪,李煜与娥皇开心地在窗前赏雪,李煜提议喝酒助兴,娥皇欣然斟酒,二人雪夜对饮, 好不惬意,喝到酣畅处,娥皇两颊绯红,见银雪如花飘落,不忍辜负天赐好情致,便拉起李煜要共舞一曲。李煜故意逗娥皇说,你要是能效仿曹植七步为诗,为我来个七步作曲,我就陪你跳到尽兴。娥皇哪能认输,立即命下人拿来纸笔,她一边哼唱一边写曲谱,下笔毫无迟疑,歌声毫无阻遏,不一会儿,一支曲子就一挥而就,李煜对娥皇的原创才能佩服不已,当即为此曲命名《邀醉舞破》。这支曲子很快就成了后宫的流行歌曲。想当年,元宗李璟就曾为娥皇的琵琶技艺所折服,把南唐宫中所藏宝物——烧槽琵琶赐给了她。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据传,这把烧槽琵琶就是蔡邕制作的焦尾琴。

唐玄宗曾为道教写过一支大曲,用于祭献老子时演奏,名《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后此曲失传,到了南唐,通音律的李煜用尽方法找到了这首大曲的大部分曲谱, 但流传过程中的散佚和变异,使得宫廷中专业的乐工也难以恢复它的悠扬之音。看到李煜为此闷闷不乐,娥皇要来曲谱,专心研究,把旧谱中的谬误之处一一订正,一番增删调整后,娥皇试着用琵琶演奏,曲子清新悦耳,欢快流畅。李煜再一次被大周后的音乐才能深深折服。此后,这首开元天宝年间的遗音得以再次留传于世。据此可知,大周后在音乐上造诣颇深。不过,当时同样精通音律的大臣徐铉却对乐曲的尾声迷惑不解,他将娥皇新谱的曲子拿给南唐著名的乐师曹生,请教说,乐曲的尾声应节奏和缓轻柔,而此曲结束部分却高亢激昂, 旋律急促,这是怎么回事呢?曹生沉吟道, 旧谱的结尾确实和缓,宫中肯定有人改订过,人为改变旧调曲风,不是好兆头。谁知曹生竟一语成谶。

除了通史擅乐,娥皇还是围棋高手。这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南唐崇尚佛教,盛行下围棋,是围棋史上的重要时期。李璟、李煜都热衷围棋。当时的宫廷画家周文矩,画了一幅《重屏弈棋图》,真实地再现了中主李璟与人下围棋时的场景。这幅画在中国围棋史与中国绘画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围棋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都生活在南唐,那就是李煜的臣子贾玄、徐铉。而刚坐上龙椅的李煜,经常跟贾玄、徐铉以及娥皇一起切磋棋艺,把江山社稷

丢在了九霄云外,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玩得不亦乐乎。有一次,李煜在朝堂之上正与臣子对弈,被三朝元老萧俨撞见,萧俨十分生气,上手就掀翻了棋局,李煜十分震惊,责备萧俨说,你难道想效法魏征么?萧俨也不示弱,回说,我不是魏征,陛下也不是唐太宗。李煜虽非明君,但本性宽厚,自此以后,收敛了很多,但江山颓败已成定势,纵有忠臣贤卿也难以拯救。

娥皇既能相伴弹唱,共赏霓裳,又能采戏弈棋,同趣同心,拥有这样一个不竭的创作源泉,李煜的创作热情自然高涨。“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李煜将恩爱无间、如胶似漆的夫妻生活频频写入词中。婚后不久,娥皇生下儿子李仲寓, 几年后,又生次子李仲宣。可惜好景不长, 娥皇婚后十年(964),突生急病,久治不愈,只好将年仅四岁的次子李仲宣置于別院抚养。同年十月某天,孤独的仲宣在佛像前玩耍,一只猫突然蹿出,踢翻了佛像前的大琉璃灯,李仲宣惊吓成疾,竟因此夭折。次子猝死,大周后哀伤不已,病势急剧加重, 终日昏睡,形容枯槁。李煜相伴左右,须臾不离,衣不解带如侍双亲,甚至大周后服的药,李煜都要先尝。

而此时,小妹妹女英已出落成倾城美女,女英虽与姐姐一样端庄娴静,才思敏捷,却比姐姐更机警伶俐。大周后生病后, 女英从老家扬州前来金陵探视姐姐,常出入宫中的她,难免与姐夫频频碰面,多情的李煜不觉动了心思,慌了神,那活脱脱是十年前的大周后啊,年轻健康,妩媚多情。恰似金风玉露重相逢,李煜为了讨女英欢心, 也重新调动了自己的浪漫细胞,在清辉殿举办歌舞宴会,邀请女英看大型歌舞表演, 又带着他看遍宫中名花异草,写词表达自己的浓情蜜意。小周后本就倾慕姐夫的文学才华,很快就坠入情网,李煜便偷偷纳女英为姬,尽享齐人之乐。可怜娥皇病中,并不知才十五岁的妹妹已进宫替代了自己。史书记载的只是支离片段——娥皇某日略觉不安,揭开床幔,赫然见到妹妹立于床榻,吃惊地问道,你什么时候进宫的?女英毕竟年幼,不知避嫌,回姐姐道,已进宫多日了。大周后听了,又气又怒,两个至亲的联手背叛,使大周后心如死灰,不复有求生之念。此后,大周后至死面向墙壁躺着,再也不曾转过头来看妹妹一眼。

而在妻子病重期间,李煜却与小周后频频约会。他的创作源泉从大周后转到了小周后,词里的主角也易了主,名作《菩萨蛮》即是描述两人约会的情景,“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一名男子,可以模拟女子的口吻写出这样的艳词, 李煜与小周后之间的亲昵程度可想而知。李煜的另一首《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更是写出了小周后青春年少之娇嫩容颜以及李煜对小周后的怜爱与迷恋。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大周后自知时日无多,就取出元宗所赐烧槽琵琶和平日佩戴的约臂玉环,和李煜作别。三天后,大周后强撑起身沐浴更衣,将玉蝉放进口中, 于瑶光殿与世长辞,时年二十九岁。

触目柔肠断,路遥归梦难,与娥皇情深意笃的李煜对亡妻也有着难舍的痴情,尤其伊人已去,别梦尤寒,往昔情谊只能追忆,那份思念之痛便更加深入骨髓。他既写下《挽辞》寄托哀思,“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又忍不住提笔写下千字祭文《昭惠周后诔》安慰大周后的杳杳香魂,“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想起大周后的绝世美貌,知己情怀,李煜不禁悲从中来。他的悲不仅在于他失去了妻子,更在于他失去了精神支柱。李煜对娥皇有着深深的依赖之情,大周后的离去使李煜像幼儿失去了父母,以致李煜在娥皇死后形销骨立、一夕变老,甚至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自称鳏夫的李煜,还想投井殉情。贵为帝王的李煜也只是一个可怜的多情人罢了。

李煜将烧槽琵琶与大周后同葬,睹物思人,写下《书琵琶背》:“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在瑶光殿之西,看到他和娥皇移植的梅花已盛开,而娥皇却再也看不见了,物是人非事事休,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失却烟花 主,东君不自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 还忧不盛妍。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公元974 年,宋兵大举进攻南唐。前文提到过,李煜有个十分信赖的臣子叫徐铉

(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书法家,官至散骑常侍)。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句评语说,徐铉没有辜负过李后主。他的说法有事实可以佐证。宋太祖派兵大举进攻南唐时,徐铉曾奉命两度出使大宋,他曾与宋太祖据理力争:“李煜侍奉陛下,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不敢有半点闪失,您为何要讨伐他呢?”太祖回道:“亲父子分成两家,你觉得合适吗?”徐铉无言以对。同年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觐见宋太祖,徐铉说:“李煜因病未能亲自来朝堂之上拜谒陛下,他绝对不敢违背您的诏令,陛下仁心雅量,请暂缓出兵,保全一邦之命。”徐铉言辞极为恳切,反复再三,太祖本打算三言两语打发他,可徐铉不依不饶,非要与太祖争辩,声音越来越大,语气越来越凌厉。太祖赵匡胤知道自己辩不过他,气得拔剑而起, 怒斥徐铉:“ 不须多言! 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只好闭嘴,不敢再说了。由此可以推断,徐铉事南唐时,还是忠贞无二、一心事主的。

公元974 年,宋兵攻克金陵(南唐首都, 今南京),李煜降宋,被送到汴京(今开封), 封为违命侯。南宋史学家王铚(其父王萃为欧阳修的学生)在他的笔记小说《默记》中记载,宋太宗某日问给事中徐铉是否见过李煜,徐铉回说,没有皇命,哪敢私见。此时的徐铉俨然已是宋臣身份,名义上已断了与李煜的情分。太平兴国三年(978), 宋太宗命徐铉探视李煜,被软禁的李煜听说旧臣徐铉来访,快步出来迎接,徐铉见李煜纱帽道服,不觉悲上心头,便要俯身下拜。李煜连忙奔下台阶拉住徐铉的手,徐铉坚持要行大礼,李煜叹息说,今日我已是戴罪之身,还讲究什么礼节呢?边说边拉了把椅子让徐铉坐,徐铉不得已只好挨着椅子边偏坐着,李煜见状忍不住掩面痛哭, 徐铉也默默落泪。一时之间,曾经的君臣不知该说什么,竟半天无语。后来提到前朝旧事,李煜忍不住长吁短叹,对徐铉说, 后悔当年错杀了潘佑、李平。徐铉安慰了几句,便匆匆离去。这场会面,既是宋太宗的刻意安排,那么两人的谈话内容徐铉自然不敢有任何隐瞒,而落入圈套的李煜暴露了自己不甘被俘的真实心态,不仅惹得宋太宗大怒,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此段记载中的徐铉已不复南唐时一心护主的直臣形象,已然沦落成细作。

但《十国春秋》里认为《默记》中的这段记载是对徐铉的黑化,并不可信。笔记小说,本就不可作为历史实录。那么,向宋太宗告密的人真的是《默记》所言的徐铉吗? 能够接近李煜,让李煜没有防范的人似乎只有徐铉,徐铉自然是最大的嫌疑人。但自古以来,“忠臣不事二主”,从徐铉以往的言行来判断,他变节的可能性并不大。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曾记载过徐铉的为人处世,说徐铉跟从李煜到京城,宋太祖召见徐铉,声色俱厉地谴责徐铉作为臣子,不识时务,本应早日规劝李煜归降, 却陪着主子不自量力,蚍蜉撼树。徐铉毫无惧色地回道,我是江南的大臣,国家灭亡,我自当一死,岂有劝主投降之理?听了此话的太祖反而被徐铉的忠心打动,又是赐座又是安抚,连连赞赏徐铉说,真是个忠臣啊,以后就做我的臣子好了,像侍奉李煜一样侍奉我吧。《宋史》中沿用了这一段史料。可以推知,徐铉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也非卖主求荣之臣,被传成密探应属不实。

公元978 年,七月七日,乞巧节,又逢李煜生日,李煜命人用紅、白色丝罗百余匹, 作月宫天河之状,几名后妃摆了点酒食瓜果,整夜吟唱,为李煜祝寿。月上柳梢头, 晚风不知愁,穿堂拂过众人脸颊,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回忆以往的宫廷生活,心绪难平, 愁闷异常,无限凄凉涌上心头,酒入愁肠化为苦词,李煜便命故伎作乐,信手写下千古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传说“虞美人”词牌原是歌咏虞姬的, 虞姬乌江边自刎后,她的鲜血浇灌出粉红色、紫红色等艳丽花朵,在万绿丛中如蝴蝶,如美人一般惹人怜爱,故名虞美人。虞美人后来演化成词牌名,以美人之名名花草,以花草之名名词牌,相得益彰。辛弃疾写过一首《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衽却无言,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清代诗人许氏的一首《虞美人》:“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均属本意之作。后世流传的《虞美人》虽题材不拘一格,但大多还是借吟咏花草美人抒怨愁离恨。李煜的《虞美人》即是如此。

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罪莫大于心不死。哀思故国之曲传出赐第之外,宋太宗不由发怒,又听徐铉说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立即决定用牵机药赐死李煜。

牵机药是古代帝王赐死近臣和妃子常用的毒药,中药名为马钱子,主要成分是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过量服用马钱子会出现颈项僵硬,瞳孔放大,呼吸急促甚至抽搐的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李煜又是酒后服药,药借酒力,引起全身抽搐,最后头部与足部佝偻相接而死,即头脚相连,腿身僵直,状似牵机(一说身体状如绷起的织布机,一说状如弓),故而此药叫牵机药。牵机毒药绝非自李煜始,但牵机毒药却因为李煜而广为人知。

实际上,李煜之死,正史并未明确记载是被毒杀,南唐旧臣说李煜是病死,《宋史》中只说是猝死,赠太师,追封吴王。最先记载李煜是被牵机药毒杀的还是王铚的《默记》,后世关于李煜被毒杀的根源皆来自于此。《默记》的大部分史料来源于徐铉的《江南录》和龙衮的《江南野史》。而《江南录》并未说李煜是被毒杀,龙衮的《江南野史》说李煜卧病而亡。关于李煜的生日七月七日,南唐旧臣所著的《江南录(徐铉)》《江表志(郑文宝)》《江南别录(陈彭年)》《江南野史(龙衮)》全无记载。事实上,已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并没有卧薪尝胆的复国之心,宋太宗当没有杀死他的必要,可以作为印证的是马令《南唐书·后主书》,说太平兴国三年,李煜生病。宋太宗命翰林医官去给李煜看病,又多次派人抚慰他。宋太宗对一个毫无政治追求的舞文弄墨之人是宽怜有加的。派去视疾的不是背了密探黑锅的徐铉,而是翰林医官。

那么,为何历代百姓宁信王铚的笔记而不信正史的记载呢?《宋史·太祖本纪》中对宋太祖驾崩的记录极其简单,至于死因, 压根儿就没提。民间对宋太祖之死却流传有多种版本。较有影响的“ 烛影斧声”一说,来源于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续湘山野录》,文莹说,太祖未得天下时,与一道士过从甚密,道士预言,太祖日后必将得帝位。太祖践祚十多年后,又问道士自己的寿命多少,道士告诉他,十月廿日夜,如果晴,那么还可以延寿十二年, 否则,就抓紧安排身后事。到了十月廿日夜,星斗明灿,太祖刚觉得心头大喜,谁知转瞬之间天气陡变,阴霾四起,雪雹骤降, 于是赶紧召见开封王(赵光义)。兄弟对饮,宦官、宫妾都退避庭下,只远远望见烛影之下,太祖举起柱斧,一边截雪一边回头对太宗曰:“好做,好做!”当天夜里,太宗留宿于禁内,快五更天时,太祖驾崩。太宗受遗诏在太祖灵柩前即位。

李焘认为文莹的“烛影斧声”一说经不起推敲,一则太祖达生知命,二则太祖召太宗留宿禁内也不可信,况且太祖有病,按常理不可能至殿庭戳雪。笔记和野史作者们想当然地认为,宋太宗既然连情深意笃的亲哥都能杀害,并在即位后接连迫害死自己的弟弟和侄子们,毒死一个亡国之君那简直是小菜一碟。

对于语焉不详的史实,人们只愿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一部分。

李煜降宋,小周后亦跟随,并被封为郑国夫人。

宋太宗临幸小周后一事,最早也是出于《默记》。说宋太宗赵光义垂涎小周后的美色,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后宫,并规定小周后定期进宫参拜。为了活下去,也为了保住李煜的命,小周后只能与其他南唐命妇一道入宫陪宴侍寝,而李煜自身尚难保,哪有余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小周后每次回来都要大哭一场,还要把李煜痛骂一顿。《南唐书》中神采端静的小周后与《默记》中声嘶力竭大骂后主、毫无顾忌的泼妇小周后, 很难重合。郑文宝《江表志》《南唐近事》与龙衮《江南野史》中并无小周后痛骂李煜之事。依据徐铉、汤悦奉太宗之命而编的《江南录》为基本线索而成书的马令的《南唐书》和陆游的《南唐书》也均无小周后骂李后主的內容,但徐铉、汤悦和郑文宝都曾亲事后主,没有录入此事也属正常。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记载,宋人曾画了一幅画, 即《熙陵幸小周后图》,画中的太宗戴着纱罗软巾帽,面色青黑体态肥硕,形容猥琐, 毫无君王之威仪。而小周后肢体纤弱,仿佛弱不禁风,皱着眉头,表情痛苦,被几名宫人抱着送进宫。元人冯海粟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明人姚士粦在《见只编》中的说法与《熙陵幸小周后图》中所绘内容可相互印证,姚士粦说曾亲自见过吾盐名手张纪临摹的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图上太宗的脸凑近小周后,而小周后闭目转头,用手推拒太宗的脸颊。有人论证说,《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见只编》的作者姚士粦,临摹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的张纪都是浙江嘉兴人, 王铚在写《默记》时正隐居浙江嵊县(今属绍兴),浙江嘉兴、绍兴在五代十国时是吴越国的领地,且吴越国正是南唐的邻国和近敌,此说法就更属主观臆测了。

宋太宗在大部分野史中是以登徒子的形象出现的,这当然不能排除政治和意识观念因素对史学家与其历史著作的侵入、钳制与干扰。南宋张烺《烬余录》载,后蜀主孟昶降宋后,他的妃子花蕊夫人被掠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赵光义素慕花蕊夫人,一天夜晚,太祖生病就寝,赵光义前往探视,呼之不醒,遂乘机对花蕊夫人动手动脚,太祖被惊醒。接下来就发生了那场“烛影斧声”的疑案,太祖蹊跷死去。野史《铁围山丛谈》记载的却是另一副面孔的赵光义:一日,赵光义随从太祖在苑内射猎,花蕊夫人陪伴在太祖身旁。赵光义调好弓矢引满弓似要射兽,却突然间回射花蕊夫人, 一箭毙命。原因在于赵光义认为女人是误国的祸水。野史的不足为据可见一斑。

可以肯定的是,李煜死后,小周后经不起悲苦哀愁与绝望惊惧的折磨,几个月后追随李煜而去。一场繁华终落幕,徒剩后人唏嘘声。

责任编辑:青芒果美术插图:知 止

猜你喜欢
徐铉宋太宗太祖
宋太祖选才
婆婆纳
宋太祖选才
宋太祖选才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曹植聪慧
吕蒙正举荐人才
宋太祖智敌徐铉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