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育人视域做好高校教师通讯员队伍 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0-08-13 06:56凌宏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通讯员队伍建设

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我们的社会基本进入全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宣传格局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设好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教师通讯员队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网络育人的视域,从新闻入门着手,用动态发展的眼光,逐步剖析,以期达到提高教师通讯员整体新闻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队伍建设;高校;通讯员;网络育人

高校教师通讯员是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在全校教职员工中聘请的为其经常写作通讯报道的专、兼职人员。教师通讯员是一项十分神圣而庄严的事业,特别是兼职通讯员,他们是高校宣传部门有限专职宣传人员的补充,是本职岗位职责之外的一种奉献与担当。他们基本上在行政职级上无名,不如组织员,在经济上无利,只是偶尔有点小稿酬,但教师通讯员却是党委宣传部门宣传稿件最坚实的提供者。他们一般身兼数职、身不由己,被动地进行宣传写作。如何做好高校教师通讯员队伍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让他们的新闻作品进一步通过网络达到育人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新闻入门——要比常人多一份“勤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个通讯员,要全面、及时、准确地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就必须勤于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平时要少一点休闲,多一点学习;少一点物欲杂念,多一点精神文化充电,将自己变成掌握政策的“活字典”,了解社会的“万金油”,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有人说,一个人在农业社会读7年书可用一辈子,在工业社会读14年书终身不落伍,而在如今信息社会,则必须终身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贵有诚,学贵有韧,学贵有恒。学习是生存的基础、服务的前提、进步的阶梯和成长的途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作为高校教师的通讯员更应如此。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

教师通讯员要系统性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做到学以增智,勤学苦练,灵活应用,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其中的哲学部分,是主心骨,是显微镜,是望远镜,是解剖刀。有了主心骨,就能为通讯员起统帅和导向的作用,如同航海家有了指南针,在茫茫大海中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了显微镜、望远镜,通讯员就能见微知著,登高望远;有了解剖刀,通讯员就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剖能力,经常深入学校基层调查研究,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客观事物的认识。俗话说,“见多识广”,只有看得多,学得多,才能识得广,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有高度和深度,才会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而见多了,识广了,眼界才能开阔,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和报道事物;只有常怀本领恐慌、常有能力危机、常找自身差距,才能把学习作为一种陪伴终身的修炼[1]。

(二)掌握各种新闻体裁的技巧

传统意义上,调查报告、人物特写、消息、通讯、新闻评论、摄影和漫画是新闻写作中的“长枪”与“短棍”,通讯员必须全面掌握,细细体味,新闻“十八般武艺”最好件件皆能,方可做到“量体裁衣”,有多大的“鸟”做多大的“窝”[2]。高校新闻报道最忌人云亦云,最忌随大流、跟风跑,最忌炒冷饭、煲剩汤,须知“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而独立思考、富于创造是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向社会和同事学习

教师通讯员除了要善于创造性地施展才能外,还得向社会和同事学习。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而其他同事中有优秀的品德、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惟有如此,才能形成对事物独到的认识,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教师通讯员要老老实实、不耻下问地向社会学习,向师生学习,用各方面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一是向采访对象学。只有虚心向他们学习,才能掌握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想法,才能进一步接近事实真相;二是向有关领导学。这些人懂政策、见识广、情况明,从他们中吸收新的营养,可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三是向有关专家学。通讯员要广博精深,很有必要请同为兼职通讯员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当自己的“老师”;四是向新闻媒体的朋友学。多拜新闻界的前辈为师,多与新闻界青年朋友为友,多看报纸上新闻名人的一些新闻作品,不断地从他们身上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四)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

著名记者张仲彩曾提出要建立“三库”,即思想库、信息库、资料库,这很重要。积累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多读、多记、多存、多问、多写,如读书笔记、调查实记、线索集锦、資料荟萃等。同时,汇集学校的各类材料,有选择地整理成文件夹,都是搜集、积累、研究、使用资料的有效办法。闲时不时翻阅这些资料,仔细品味和琢磨别人写作的成功之处,学习别人的语言使用、现场描写、场景渲染等,一定能让人受益匪浅。

二、新闻发现——要比常人多一个“心眼”

作为一个教师通讯员,要具有审时度势、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对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力,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价值有准确的判断力,对事件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力,以及广泛、活跃的社交能力,对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种新闻体裁要有驾驭力的同时,还要比常人多一个“心眼”,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吃透上头、熟悉下头的本领。一些基层教师通讯员总认为自己所在的部门只有那么多人,接触面窄,即使一天到晚冥思苦想,就是无东西可写,其实处处留心皆新闻。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得靠我们去发现,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捕捉。那么,新闻从哪里来呢?

(一)新闻从生活中来

天天生活,天天出新闻。部门所承办的事、身边的同事、校园的趣事、毕业校友的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出来向宣传部门推荐。捕捉自己身边最熟悉最典型最有价值的人和事,新闻就会像泉水般喷涌而出,写也写不完。

(二)新闻从媒体中来

要当好一个教师通讯员,必须经常看报纸、上网络,随时掌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中央、省里的教育方针政策“无缝对接”,方可采写出一些“适销对路”的宣传作品。一条学生稿件有时也能够冲上中央电视台,关键在于它的导向性。比如说,去年底我校“邹晴同学带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就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因为那阵子央媒正在做“我家00后”的系列报道,而邹晴同学的这个事例又蕴含“孝老爱亲”中华传统文化这层深意,于是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央视“我家00后”第一篇报道对象。

(三)新闻从会议与活动中来

这占目前高校教师通讯员投稿的80%以上,但会议与活动的新闻视角或切入点,还有待同志们进一步挖掘。

三、新闻写作——要比常人多一种“敏感”

写新闻需要悟性与灵性,教师通讯员的悟性与灵性,与其自身的新闻敏感度有关。悟性高、有灵性,新闻敏感性就强;悟性低、灵性差,新闻敏感性就弱。新闻敏感是教师通讯员的一种能力,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要靠多年的学习和写作积累才能形成。同样一件事情,人家看起来很平常,而你看上去有新闻,经过“打破砂锅问到底”,不但写出了新闻,还写出了好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郭超人说了三句简单明了、充满哲理的话:“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根本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只能当一般的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想到了,做到了,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名记者。”郭超人所强调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新闻嗅觉、新闻敏感问题。新闻敏感实际是政治敏感,是教师通讯员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有不有新闻价值的判断,也就是对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新知识的一种敏锐的嗅觉。

(一)采访要细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就像校园中给树木花草修剪的园丁,如果他偷工减料,做快了,功夫没到家,树冠的造型看起来不舒服,大家会叫他“毛师傅”,长此以往,他就会被弃用。只有慢慢地做,量、剪、修……一道工序接一道工序做,从不马虎,精工细琢,才能制作出“精品”般的园艺。写文章也是如此,只有细细地采访,探入地挖掘,才能找到生动感人的细节,树起来的先进典型才能让师生心服口服。

(二)内容要实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如果新闻失实了,就会误导学校和受众。因此,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从内容到细节,必须讲究分寸,力求准确,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然,新闻与虚构的文艺作品就没有区别。新闻最忌造假,“宁肯不见报,不写假报道”应当成为教师通讯员坚持的底线。

(三)标题要“靓”

货卖一张皮,文章在标题。“题好一半文”,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大家看新闻报道一般只看标题。因此,标题一定要“靓”,角度一定要“刁”,一定要吸引师生的“眼球”,不然,宣传部编辑的眼睛不会放亮光。

(四)语言要精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往往是最朴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目前,人们普遍追求返璞归真、原汁原味。写文章也是一样,只有追求朴实、自然、真切、流畅,才能去伪存真,去其枝蔓,突出主题,杜绝添枝加叶、拖泥带水现象。

(五)手法要新

新闻写作的表现手法很多,可以“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晚唐诗人杜牧曾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短短14个字,有狂风呼啸之声,“绿肥红瘦”之色,还有枝头硕果的诱人清香,真可谓色、香、味俱全[3]。的确,“动人春色不需多”,要表现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程度,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小切口、小人物可以反映大背景、大事件。时鲜小稿可以上大报,“小石头也可打烂大锅子”。

(六)背景要搬

背景材料的运用可为新闻增色不少。新闻发生在哪里?有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新闻相关的有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回答了这些问题,新闻也就有价值了。在所有的新闻背景中,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最为重要,全国全世界那么大,别人不可能知道每一处的文化背景,不知道就会感兴趣。比如写衡阳的高校文化,就自然联想到了蔡伦、王船山、彭玉麟、罗荣桓、夏明翰、洛夫、龙应台等历史文化名人和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等,这些背景材料只要运用得当,文章的可读性也就增强了。

另外,通訊员眼睛要辣,耳朵要尖,鼻子要灵,脑子要想,对客观事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开拓了,问题也容易水落石出。

四、新闻报道——要比常人多一滴汗水

有人问鲍威尔:你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他说:“学会说话。”一是慢慢说,大事想好了再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小心地说,做不到的事不要乱说,伤人的事坚决不说,别人的事一般不说,自己的事随便地说,过去的事随意地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搞新闻报道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不行。具体表现在勤学与苦练上:一是勤学。勤能补拙,用勤学提高自己的素质,用勤学丰富自己的生活,用勤学架起通向外界的桥梁;二是苦练。用苦练积累生活的财富,用苦练磨炼自己的意志,用苦练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要首先扎实练好上述四门基本功,高校教师通讯员一定会妙笔生花,写出更多更优秀的校园新闻作品;一定会提升综合素质,带动整个通讯员队伍的成长;也一定会践行“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成为网络育人队伍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黄建国.重视自我升级养成良好品质[J].新湘评论,2009(4):5.

[2] 成新平.新闻散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95.

[3] 李洪启.新闻写作不能排斥形象思维[J].新闻业务,1985(1):30.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育人精品项目(20JP105),项目主持人:凌宏伟。

作者简介:凌宏伟(1978- ),男,湖南平江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院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通讯员队伍建设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