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

2020-08-13 22:03田小娟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8期

田小娟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1-2020.4月于我院行I型鼓室成型术患者3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显微镜下颞肌筋膜鼓膜行鼓室成型,观察组患者采取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各项指标及术后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耳内镜;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鼓室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2-3783(2020)08-0274-01

慢性中耳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对于这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鼓室成型术,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修补材料较多,如自体材料、异体材料和生物移植物等,材料的不同,临床疗效也各不相同。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自体材料中的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具有经济实用的优势,并且操作简便,不具有其他排斥反应,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近些年来,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在鼓室成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模式下显微镜手术操作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导致手术效果不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耳显微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1-2020.4月于我院行I型鼓室成型术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1-2020.4月于我院行I型鼓室成型术患者3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这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8例和7例,全部患者均为单耳患病,最低年龄20岁,最高年龄54岁,平均年龄(31.13±5.11)岁。鼓膜穿孔种类:9例患者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6例患者为外伤所致。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0例和5例,全部患者均为单耳患病,最低年龄22岁,最高年龄55岁,平均年龄(31.53±5.68)岁。鼓膜穿孔种类:11例患者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例患者为外伤所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可用于对比分析。纳入标准:(1)外伤致鼓膜穿孔三个月未能自愈患者;(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患者;(3)气导听阈<50dB,骨导听阈<40dB,气骨导差<35dB。(4)全部患者均为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耳部严重感染患者;(2)具有颅脑损伤患者;(3)具有严重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患者。

1.2 方法 准备修补材料。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患者全麻后保持仰卧侧头位,术耳朝上,对术耳周围及外耳道进行消毒、铺巾处理,在耳屏游离缘内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分离软骨膜和皮下组织,顺沿游离缘弧形将软骨和软骨膜切开,并做楔形切口。与患者鼓膜穿孔大小情况结合,对软骨合理修剪,确保软骨宽于软骨膜1-2mm,完成制作后留作备用,对伤口进行缝合处理。颞肌筋膜:患者全麻后保持仰卧侧头位,术耳朝上,对术耳周围及外耳道进行消毒、铺巾处理,在耳廓上方2cm位置做一横形切口,长度约为3cm,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充分暴露颞肌筋膜,取适量的颞肌筋膜,铺展,晾干留作备用,对伤口进行缝合处理。

观察组患者采取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主要流程:通过外耳道放入耳内镜,环形撕脱穿孔边缘上皮,清理锤骨柄表层上皮,使鼓膜穿孔边缘和锤骨柄表层生成全新创面,植入耳屏软骨-软骨膜,在复合体楔形切口内放置锤骨柄,使用明胶海绵对复合体周边进行固定,不填充鼓室,在外耳道放置含有红霉素眼膏的海绵小球。

对照组患者采取显微镜下颞肌筋膜行鼓室成型术。主要流程:首先做耳后切口,将肌骨膜瓣翻起,并将外耳道后壁皮肤切开,如果鼓膜暴露不合适,则可以将部分外耳道骨性上壁及后壁磨除,合理扩大外耳道,在鼓膜穿孔边缘位置制作新鲜创口,使用内置法将预备好的颞肌筋膜置入其中,确保筋膜和鼓膜保持2mm的重叠,在鼓膜表层放置含有红霉素眼膏的海绵小球,使用碘仿纱条对外耳道进行填充处理,缝合耳后伤口时遵循逐层缝合的原则。术后为患者进行抗生素静注,时间为7d,定期给药,10d后将外耳道填充物取出,1个月内尽量避免感冒和擤鼻。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鼓膜愈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 ±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鼓膜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个月鼓膜愈合14例,愈合率为93.33%,对照组术后1个月鼓膜愈合12例,愈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x2=8.593,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耳内镜技术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是一项可靠的诊疗技术,该项技术具有成像清楚、视野广阔、操作简便等优势,对于鼓膜穿孔、鼓室硬化及听骨链畸形的治疗效果确切。同传统模式中的显微镜手术技术相比,耳内镜技术优势明显[2]。该项技术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耳显微手术的材料也在不断优化和更新。耳屏软骨-软骨膜材料对于鼓膜的修复具有较好的效果,该材料抗感染性能较强,患者术后听力恢复较快,并且操作简单。所以,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显示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手术应用时间较少,风险较低,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观察组术后1个月鼓膜愈合14例,愈合率为93.33%,对照组术后1个月鼓膜愈合12例,愈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也表明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能够快速促进患者鼓膜愈合。因此,通过本研究可知,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具有下述优点。第一,手术视野清楚,能够有效了解患者鼓膜情况,成功率较高;第二,能够对内镜进行随时调整,操作简单,手术时间较短;第三,该方法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第四,耳内镜可与摄像系统连接,为示教提供方便。除此之外,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硬度,对鼓膜起支撑作用,有效防止塌陷。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采纳。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邓原,龙丹, 等.耳内镜下鼓膜大穿孔鼓室成形术及其临床疗效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9,40(6):897-903.

[2] 姜妍,李江平,王鵬举.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鼓膜穿孔修复材料的比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27(6):6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