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蜜瓜”的科技情缘

2020-08-13 19:31张瑞房磊
乡村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兰考县瓜棚特派员

张瑞 房磊

6月的兰考大地,满目葱茏。兰考蜜瓜大棚内,蜜瓜枝蔓碧绿,蜜瓜在枝叶间不断显现,一片生机。

兰考蜜瓜在全国“闻名于世”,缘于党的十九大“党代表通道”采访直播中,河南省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面对直播镜头,对兰考蜜瓜的一番深情推介。

奠定兰考蜜瓜品牌的是2017年10月26日,兰考蜜瓜在2017年第三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上通过评审,成为兰考县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兰考县采访时发现,肩负传承发扬“焦裕禄精神”和习近平殷殷期望双重使命的兰考人,人人身有一股干事的精气神。科技与干事的精神密切结合,铸就兰考人依靠科技打造“兰考蜜瓜”品牌、脱贫致富的传奇。而“兰考蜜瓜”的科技情缘就是我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技术下沉 赋能产业兴盛

脆如梨、红到皮、甜如蜜是“兰考蜜瓜”的特征。

瓜棚外,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村支部书记李永建拿着刀,切开一个蜜瓜。将蜜瓜递给记者品尝。

“好瓜!比哈密瓜还甜!”见到记者的反应,李永建这位目光炯炯40岁的汉子,黝黑的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然而,2016年,李永建正心急如焚,因为杜寨村位处黄河故道,土地盐碱度高,靠种植玉米和小麦根本不能脱贫,种花、养牛又接連失败,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一直没有找到,而距离兰考县委、县政府做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重承诺最后时限越来越近。

“是常老师帮助我们,没有常老师也没有我们蜜瓜产业,更不会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李永建说。

常高正是河南省蜜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当时肩负“三区”人才计划(科技特派员)项目。他所在的派出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以新疆哈密瓜为种源,成功培育了适合兰考县土地生长的蜜瓜新品种——玉兰香。

哈密瓜又甜又脆,深受消费者青睐。实质上,其是网纹甜瓜的一种,与玉兰香这个蜜瓜品种一样都属于大的甜瓜范畴。但是,哈密瓜一直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哈密市种植品质最好,运输路途遥远,价格不菲。既然哈密瓜属于甜瓜范畴,就有在新疆以外的地方以其衍生品种种植成功的可能性。为此,广大从事甜瓜研究的人员进行孜孜不倦的尝试。

玉兰香这一蜜瓜品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为在内地推广网纹甜瓜而培育出的新品种,2014年培育成功,2015年在河南省濮阳、安阳、商丘等市县进行生产试验,其中在兰考县综合表现最好。不同于哈密瓜,玉兰香必须在大棚内种植,适时采摘后能在常温下储藏约20 d,肉质不会变软,比起哈密瓜口感更脆、果肉更细、甜度更高、香味更浓郁。

科技与致富的强烈愿望结合在一起,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们排除各种干扰,顶住各种压力,在常高正的倾力技术支持下,历时2个多月,第1次正式种植的蜜瓜成熟了,个头又大又饱满,水分足,果肉脆、糖度高,产量也大大出乎村民意料。蜜瓜刚成熟就销售一空,每棚收入达1.4万元,比种植玉米、小麦效益高10倍。

吃到蜜瓜的人个个竖起大拇指。见了成效,乡亲们心里“有了底”。当年6月底,杜寨村新建了45个瓜棚。

“从当初我们种植两棚蜜瓜开始,常老师团队就一直进行一对一服务,从瓜苗培育、移栽、吊蔓、打叉、授粉等一个个技术节点,都细心进行指导,刚开始的两棚瓜的育苗费都是常老师从科技特派员经费中挤出来的。”李永建说。

种植蜜瓜的一个技术细节,李永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刚种植蜜瓜,我们都将蜜瓜当成宝贝,蜜瓜苗刚移栽过来,我们组织村民像种植红薯一样,用土将蜜瓜苗盖的严严实实,第二天常老师一来,立刻让我们将蜜瓜苗根上盖严的土扒开,我立刻又组织村民按常团长的要求将土扒开。”提及这件囧事,李永建一脸羞涩,“要不是常团长来得及时,我们蜜瓜算是完了,我们当时背水一战,失败了,可能不会再种植蜜瓜(可能再也不敢发展特色产业了),杜寨村也不可能成兰考蜜瓜的发源地。”

“现在我们村发展475个大棚,560亩地,村民不但顺利脱贫,现在特派员的帮助下,正在奔小康。”李永建提及科技支持蜜瓜产业发展,满脸自豪。

以智扶智 解决科技“痛点”

“这一段时间是蜜瓜膨果关键时期,要关注大棚温湿度管理,夜晚瓜棚适宜是18 ℃,温度不能低于15 ℃,白天温度适宜温度28~32 ℃,不能高于35 ℃,你这瓜棚温度都到40 ℃了,赶快通风降温。”温度高达40 ℃蜜瓜大棚,常高正研究员正在进行技术指导,脸上汗水不断,上衣很快湿透。

“常团长,您来啦!请您到我瓜棚里瞧瞧,看看蜜瓜有哪些毛病?”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种植户李伟红知道特派员前来指导后,立刻跑来,一把拉住常高正研究员的手,一定要他来蜜瓜棚里给予指导。“常团长他们一来,我心里就有底了。”

蜜瓜种植是一项技术活,不论是品种选择,还是各个技术要点,都要细心才行。

提及技术,常高正滔滔不绝:“早春大棚选用的品种应具备早熟或中早熟,具有低温下生长及结果性良好、耐低温弱光、优质、丰产、抗病等特点。例如,玉兰香这个品种,外观美丽,果肉橘红色,口感脆爽,香味浓郁,中心含糖量17%~18%,综合抗性特强,耐贮运,丰产性极强。它栽培技术要点是大棚栽培、单蔓单瓜,在十三四节位留瓜,667 m2定植1 700株左右,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按照不同生育期进行合理的温度、湿度、肥水管理,采收前一周停止浇水,还要注意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这些技术说起来容易,完全按技术规程操作,却不那么简单。对此,曾经担任过杜寨村第一书记的李国众深有感触。“吊蔓的技术要点是蔓不动手动,我们当时不懂,蔓也动,手也动,结果许多瓜蔓都受伤了,要不是常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2016年秋季新建了45个棚,损失肯定不少!”

为了解决蜜瓜种植技术推广难题,常高正一次次举办现场技术传授会议。为确保种植户种植成功,在生长期间几乎每周科技特派员均会到田间给予指导,手把手教给农户怎么移栽、绑蔓、打叉、授粉、留瓜等。

李伟红是众多受益人之一。“以前我在外打工,切电线、搬线缆,一年下来,落不下余钱,经济一直窘迫!现在好啦,在蜜瓜特派团的技术支持下,我现在种植12棚蜜瓜,去年收入30多万元。”提及蜜瓜特派团给他带来的变化,李伟红一脸兴奋。“现在我在家盖了新房、买了车,县城买了房,的的确确通过种植蜜瓜致富了。

兰考县脱贫致富,“兰考蜜瓜”是当仁不让的功臣,这在兰考县已成为共识。

“科技是兰考脱贫的有力引擎,科技特派员的科技的支撑,兰考才能迅速脱离贫困。”2019年11月26日,蔡松濤在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上做典型发言时说。

提智赋能 创新“授人以渔”模式

“常老师,请到我的瓜棚里指导指导。”听说常高正带领服务团又一次来兰考县进行技术指导,兰考县蜜瓜协会会长张树锋邀请常高正到他的瓜棚“挑毛病”。张树锋让常高正“挑毛病”是真,进一步学习技术更是他的“小心思”。目前,张树锋自己种植蜜瓜大棚超6.67 hm2,年赚100多万元,是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8年,河南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随着河南省科技厅各方支持力度的增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蜜瓜服务团在兰考县科技服务更是如鱼得水,成为香饽饽,被当地瓜农形象地称为“蜜瓜特派员”。为了尽快让瓜农掌握大棚蜜瓜生产技术,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蜜瓜服务团专家们不但全程进行“保姆式”服务,提供精准化的技术支持,而且进行大规模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技术能人,这些人活跃在兰考县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服务。

兰考县落实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及时组建县级科技特派员服务队进行服务。现在科技特派员服务覆盖全县454个行政村,累计开展科技服务1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92项。目前,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下,兰考县10余个乡镇发展了大棚蜜瓜产业,蜜瓜种植大棚有2万多座、超0.2万hm2,年产值达3.5亿元,带动1 20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如今,蜜瓜已成为兰考县致富增收的“明星”产品,蜜瓜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特色支柱产业……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地区产业技术源头的供给和服务,必须在突破当地产业农业技术瓶颈上着力,通过产业兴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为蜜瓜产业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点赞,他们瞄准兰考脱贫致富过程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效地解决的技术难题,促进兰考蜜瓜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走向依靠科技致富的路上。”兰考县科工信局副局长杨龙说。

(记者:张 瑞 房 磊)

猜你喜欢
兰考县瓜棚特派员
父亲的瓜棚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启示
河南省启动科技特派员服务麦播专项活动
论兰考县脱贫攻坚经验及其当前中国时代价值
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及其改进对策
瓜棚疑案
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及存在制度问题的探究
瓜棚里的夏天
瓜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