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8-13 07:24王佳冰
乡村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乡村旅游

王佳冰

[摘 要]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个方面提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9-52-3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1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充分地体现出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了改革新篇章。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从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到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党始终根据国家发展需求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发展战略[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方面总要求,分别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南宁市武鸣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不断关注,农业农村发展逐渐从单一产业发展演变为三产融合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高度紧张的社会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愈发向往田园生活。伴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不仅仅只局限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民,在保护自然风光及山水园林不被破坏的背景下,返璞归真的“农家乐”旅游产业应运而生。休闲农业的提出是将农村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既能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壮年劳动力向外流失的,增加农民尤其是女性的就业机会[2]。而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缓解城镇居民高强度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促使其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另一方面可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推出一系列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科普及娱乐功能的特色活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农业及旅游部门开始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也开始制定一些示范园区的具体评价标准,评选出符合要求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区(点),这一举措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步走向规模化[3]。

2 南宁市武鸣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支撑缺少,专业人才匮乏

农业发展需要有成套的先进生产技术作为支撑。南宁市武鸣区在规模化生产技术、景观设计技术、品种选择、工艺流程等方面仍存在欠缺,严重阻碍其休闲农业规模化发展。另外,武鸣区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出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达不到目标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应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要有过硬的技术手段,还要真正拥有一颗改造农村、发展农村的心,才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虽然武鸣区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专业性人才建设方面仍显不足,规模化生产方面缺少专业人才指导,使得休闲农业规范化发展受阻。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系统组织管理

武鸣区内部道路、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休闲农业资源多数均是聚集在落后乡村地区,在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不及时、资金链供应不上的情况下,落后乡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水、电、通信和环境卫生等条件难以适应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发展。南宁市武鸣区各休闲农业经营基地大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内部基础灌溉、道路设施薄弱;大部分休闲观光园内道路设施均无硬化或美化;基地至村屯、基地内部之间的道路有待提升、硬化修缮;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目前,南宁市武鸣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导致其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速度缓慢。武鸣区虽成立了扶贫工作小组,但在乡村旅游及休閑农业方面仍缺少系统的组织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2.3 产业发展落后,缺少品牌支撑

武鸣区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由于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色产品较少,发挥不了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大多数产品均为自产自销模式。另外,武鸣区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增收渠道较少,难以持续稳定增收。虽然武鸣区积极响应三产融合的发展战略,但是其仍处于发展摸索边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发展模式。现如今,武鸣区沃柑产业发展迅猛,不仅仅有龙头企业支撑,其沃柑基地、包装物流等方面也渐渐趋于成熟。武鸣区农业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品牌核心价值和附加价值均较低,缺少休闲农业品牌效应。在特色农产品品牌方面,武鸣区打造了较多果蔬类特色农产品品牌,但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在武鸣区未来发展中应探索建立更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可多方位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形成当地产品品牌效应,大量吸引外地游客,发展旅游业,以提高经济收入。

2.4 村民综合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

村民接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且留守在村里的农民多数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妇女、儿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武鸣区自身劳动力不足,难以快速吸收新技术并加以应用,自身劳动效率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另外,一些农户的自身内生动力不足,想要自己动手发家致富的意愿不强;某些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想通过劳动致富脱贫;还有部分村民为了享受扶贫政策,不外出打工,使得家庭贫困程度加深。

2.5 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乡村污染需逐步改善

习近平提出生态环保理念,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促使人们愈发重视生态环保。武鸣区地理偏僻,环保意识不强,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迟缓。加之前些年为拉动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武鸣区曾大范围种植桉树,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种植桉树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减少土壤水分,且桉树会阻碍土壤中其他植物生长,造成其他作物低产。虽然武鸣区已不再推行种植桉树,但是由其造成的影响及乡村污染治理仍需循序渐进予以改善。

3 南宁市武鸣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根据武鸣区发展状况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个方面提出符合当地发展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策,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3.1 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兴旺

休闲农业的提出使得农村发展不仅仅要依靠传统农业自身,而是可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三产融合发展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兴旺。以武鸣区休闲农业示范区为例,堆肥和沼气处理等增加了农业产量,新兴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水平;建立观光区、采摘园等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对新采摘的果子进行原料加工、销售运输,增加产品附加值,促使农业具有深加工、旅游、文化宣传和康养等功能,推动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广西三产融合发展存在三产共存的现象,如何使得三产真正融合在一起发展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3.2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激活自身内在动力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导向,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因地制宜地对南宁市武鸣区提出发展建议是重中之重。武鸣区很重视人才教育培养,已新建多所大学分校区,以努力提升教育科研实力。武鸣区大学城的建立无疑会为武鸣区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打造更加专业的优秀人才队伍。强有力的外界支持是重要保障,内生动力也必不可少。激发农民的自身劳动欲望,鼓励农民投身休闲农业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组织引导其到当地的示范区(点)进行工作,并积极听从政府对休闲农业的规划安排。一方面可增加自身收入,另一方面可为武鸣区全区的规划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内在动力是不竭之源,只有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激活其内生动力主动为乡村旅游贡献力量,才能使乡村振兴道路一片光明。

3.3 开发特色产品,宣传传统特色文化民俗

目前,武鸣区正在积极进行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星级农家乐的创建工作,全城区共有农业示范点、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等共30余家。广西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无疑是在我国大背景下做出的正确决定,对广西休闲农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开发当地特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广西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其民俗丰富多彩,组织提供新颖有趣的特色民俗活动,可吸引大量游客,增加自身魅力。举办地方民俗特色活动,一方面能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可宣传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唱山歌比赛、篝火晚会、全家出行旅游等安排凸显了广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在宣扬传统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风土人情的同时,可展现当地淳朴民风。

3.4 践行生态发展,保护美丽家园

武鸣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提出“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美丽和谐”的新发展方向。武鸣区提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以新的主攻方向即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广西始终积极响应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从源头改善化肥使用过多导致土壤板结的现象以及垃圾隨处丢弃影响村容村貌的现象。武鸣区利用沼气制作及堆肥等方法解决了垃圾随处丢弃问题,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于重点污染区,武鸣区加大监管力度,针对采石场建立标准化建设约束制度,大力推进生态镇、村的创建工作,增加资金投入保护生态环境。

3.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撑,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建设人才队伍的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目前,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是“三治结合”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4]。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对乡村振兴尤为重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保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不断完善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以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为支撑,才能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得以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2]任开荣,董继刚.休闲农业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195-203.

[3]马思捷,严世东.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160-164.

[4]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12.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乡村旅游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