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辉艺术就是漫漫的“长征”

2020-08-14 12:29书童
南风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光辉篆刻书画

文/ 书童

谢光辉

笔名墨云、牧云,别署梓杏山房、柷敔堂,湖南耒阳人。中国书法研究院教育委员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诃林书院特聘书画家。书法初以颜欧立身,后学秦篆汉隶、二王、宋明诸体。作品入展全国“孝文化”书法展、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15 至2019 深圳书法篆刻年度展、创意与传承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等十余次展览。

虽然已是不惑之年,但是他的脸上总有着孩子般的纯真。

和他聊天,有人说他很像90 后,他直言:“这都是艺术给我的滋养!”

这就是谢光辉,为了艺术,他曾留下了“爱的伤疤”,为了梦想,他曾在全国东奔西跑。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书画印,他以此传道授业解惑,也以此求真求善求美。

那么,他究竟走过怎样的艺术之路?

那一年,他留下艺术的伤疤

耒阳,湖南千年古县,是蔡伦的故里。1980 年,谢光辉出生在这里。

湖南在近现代的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继出了很多政治、文化、艺术名人。比如曾国藩、刘少奇、毛泽东、沈从文、陈寅恪、齐白石。因此,虽然家族中并没有从事艺术的人,但是谢光辉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艺术。

小学三年级时,学校开设了写字课,可是老师只是发了字帖,却没有任何示范,“因为连老师也不太会”。

虽然如此,谢光辉不知不觉就爱上了写写画画,当时他并不知道什么是书法,或许是“天生敏感”,看见小人书、课本中的插图,他总善于模仿。

上了初中,谢国辉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位艺术导师,这就是学校的国画老师蔡德云,蔡老师以颜体、欧体为根基,这让他特别佩服。

每次上艺术课,谢光辉都积极发言,课后跟在老师后面问个不停,蔡老师很快就喜欢上这个热情、好学、勤思的小朋友。

于是,谢光辉就跟着老师相继学习了书法、绘画、篆刻,他的艺术技巧和审美在大量的训练下进步很快。

说到篆刻,谢光辉说那时还留下过“艺术的伤疤”,他最早是拿着美工刀在木头上刻字,老师知道后,就说,“你应该买一把刻刀”。

按照老师的指示,他很快买到刻刀,随即老师送了他一块石头,看到透亮细腻的石头,他高兴地跑回家,洗了洗手就开始了篆刻。

或许是由于年纪小,因为没有握紧石头,一刀下去刻刀就划破了手指,这时鲜血直流,母亲看见急忙帮他止血,并奉劝以后不要再刻字。

他表面答应,可是对于艺术的热爱却有增无减,经常口袋里揣着篆刻刀去小溪、河道边捡石头,能刻动的都拿回家当印石练习。

为了梦想,我一度东奔西跑

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谢光辉作为美术特长生考入湖南第三师范学院。

这是湖南有名的艺术师范院校,他在学校深入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工笔画、书法等门类。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找工作,而是去北京军区当了兵,提及为什么当兵,他说,“这是80 后那一代最大的梦想”。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人才,谢光辉因为艺术的特长很快被发现,并被任命为连队文书,也因有书画功底,相继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

他们相互帮助,彼此砥砺,很快组成了所在部队的文艺群体,谢光辉自然是骨干中的骨干,他的作品也相继发表在《解放军报》《战友报》《解放军画报》等部队刊物上。

当了两年义务兵的谢光辉离开了部队,这一年他21 岁,年轻人总有属于那个年纪的躁动与热血,他说:“为了梦想,我一度东奔西跑。”

本来父母已经给他在家乡找好工作,他却觉得不能总是在老家,现在北国风光已经见识过了,那么下一步应该去看看南方的景色。

于是,谢光辉来到汕头,成了一家公司的宣传专员,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的板报、展板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领导同事交口称赞。

干了三年后,正当领导打算提拔他时,谢光辉觉得似乎这也不是自己的梦想,回顾少年的历程、青年的成长,喜欢的好像还是艺术。

于是,他独自来到深圳,在一家画廊成为专职书画师。由于有很好的书画基础,他经常为顾客书写各类作品。

来画廊的人都是对书画有所喜爱,甚至也有专业的书画家,因此,谢光辉结识了更多书画界的朋友。

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最终成为宝安区一家培训机构的书法老师。

当然,有时也会偷师学艺

之前,谢光辉主要学习的是楷书,比如颜真卿《颜勤礼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教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楷书,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他相继涉猎了篆书、隶书。

于是,他先后临写了《峄山碑》《秦诏版》《杨淮表记》《石门颂》等秦汉碑刻,这让他的艺术水平更进一步。

或许是天性使然,谢光辉对于各种艺术总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喜爱,单纯的书法总也无法充填他对于艺术的渴求。

因此,他先后在绘画和篆刻上下足了功夫,比如篆刻,开始他以齐白石的印谱为主要取法对象,随后很快深入汉印,参考民国王福庵、陈巨来诸名家。

在绘画方面,谢光辉最早喜欢的是工笔画,但是这种绘画手法只是单纯地描摹事物,无法很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怀。

没有多久,就转到宋元一路的画风,在艺术中他辗转反侧、如痴如醉。

提及“假如艺术遇到瓶颈怎么办?”谢光辉坦言,“我都是自学,我的老师就是书籍!”讲了一会,害羞地补了一句,“当然,有时也会偷师学艺!”

比如谢光辉长期写的都是静态书体,一次看好友邹挺写行草书,讲到“疏密”,他问道:“行草书有疏密,楷书也有吗?”邹挺答道:“书法都有疏密!”

说着,两个好朋友就以墨论道,谢光辉对于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创作出的书画篆刻也更有韵味。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写道:“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谢光辉看来,学习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艺术修为,没有很高的审美眼界,无论多努力,终究都难以有所成就。

可是,回看大千世界,“俗”几乎是很多艺术爱好者的通病,他医治俗的方式倒也简单,一是多读书,向古人无限靠拢;二是多和朋友交流,向朋友取经。

“艺术就是漫漫的长征!要想提升就要不断保持空杯的心态,永无止境地学习。”谢光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猜你喜欢
光辉篆刻书画
春在飞
就在家门口
篆刻
小小书画廓
党的光辉
光辉的七月
书画
书画
书画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