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空间叙事策略

2020-08-14 10:17宗戎
声屏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策略

宗戎

摘要: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叙事中,运用了他者化的叙事、语义逻辑、意义无限衍义的方式构建起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重性叙事空间,打造出了一个复合式的感知空间,在给予观众对于国宝的构想和体验的同时,提升了观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微纪录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  空间叙事  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下我国纪录片空间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231)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新移民的互联网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17BXW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作为个体的受众在传播实践中被激活,从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到新媒体的积极参与,在传者与受众间形成了多元且碎片化、自由且颠覆性的新媒介景观,受众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微审美的审美趣味。微纪录片就是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和媒介表达方式的新兴艺术形式。在微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其常常被认为是“低成本”“制作周期短”的快餐影视作品。然而,微纪录片的“微”从其本体上看,是时间维度的考量,是通过对视频时长的压缩以便于其更有效地融入到新媒体平台中去。尽管微纪录片在时间维度的限制使其在叙事层面上未免有些局限,但也促使其在空间维度的叙事必须强化拓展和延伸,开辟出新的叙事路径,构建起更为宏大的意义传播空间。

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微结构”影像,讲述了百件凝聚炎黄子孙气魄与智慧的国宝故事,阐释了数千年华夏神州璀璨与厚重的中华文化。在这仅有的5分钟的叙事时长中,《如果国宝会说话》完成了一次突破性的尝试,构建起了一个具有三重性的叙事空间,从物理的、精神的和社会的空间构建起对于这百件国之瑰宝的感知、构想和体验,以全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寓意的当代讲述面对新媒体平台的受众,既顺应他们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审美和信息理解,又满足他们对于多元意义的需求。

他者化叙述下的视听话语空间

相较于无法言说的静物国宝而言,《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视点和叙事声音都是他者化的叙述话语,以开放的方式匹配视听语言表达,伴随着叙述者和观众共同感知国宝由表及里的魅力。“视点是身體处所,或意识形态方位,或实际生活定位点,基于它,叙事性事件得以立足。” ①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视点聚焦于国宝的物理空间,意味着系列微纪录片的表达是以何种角度存在于国宝的故事之内,而与之对应的是叙事声音,“是指讲话或其他公开手段,通过他们,事件及实存与受众交流”,②则从一个外在、过程性的听觉角度统摄这部系列微纪录片表达的话语。

首先,视觉空间的虚化。作为“探索者”的叙述者在讲述国宝的时候,他者化的视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宝的物理空间,而是形成一个探索的过程,再辅助于叙事声音的他者化理解,重新填充这个过程,由此将国宝从自身的时间历时性中抽离出来,形成带有混沌色彩的、更为宽广的叙事空间。当“人头壶”被置于银河背景空间的时候,观众可以感受到历时性被抽离的虚无感,全身心的浸润在对这件国宝的感知和想象中,再伴随着叙述者的叙事声音所填充的更为丰富的他者化理解,促使观众在混沌中渐渐被充实,不自觉地去感知人类早期凝望宇宙、生命的思考意境。此外,从“木雕双头镇墓兽”在虚幻的生命之树中,感知到楚国艺术对于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向往;从“铜奔马”在旋转光线中,感知到汉代工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大量使用黑色背景空间所赋予国宝的厚重与质感。与此同时,再辅助于更为先进的视觉影像技术,以微观化的视听将纪录片的视点角度再深化,立体、逼真地还原国宝的细节,从而将虚化的视觉空间呈现得更加完美、细致。

其次,定制化的视听表达。由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国宝不能成为叙述者,在他者化叙述的过程中,视听表达需要基于“探索者”对于国宝及其意义理解和实践,为每件国宝量身定制影像风格和表达方式。一方面,定制化视听表达会根据每件国宝的特质塑造这一集特有的视听风格。他者化的视点和叙事声音会基于国宝的特质赋予其表达的调度、风格、节奏,促使观者完全融入到对于每件国宝的探索过程中去,结合视觉中的国宝的细节与背景的虚化,塑造出既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中奇异造型所带来的神秘感,也有鸮尊中呆萌气质所注入的诙谐气氛,还有跪射俑中视听真与幻的镜像世界。《如果国宝会说话》结合每件国宝特有的文化内涵,创造出每集不同的节奏和风格化影像,为每件国宝打造专属的感官空间,促使受众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于国宝信息的获取过程上,而是能够沉浸到“探索者”叙述的语境中去,体验与叙述者共同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定制化视听表达拓展了受众感知国宝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要在他者化叙述中对静止在历史长河的国宝进行直观感知,视点和叙事声音不能只聚焦于国宝本身,还需要通过多元的视听化方式呈现国宝的文化脉络。《如果国宝会说话》大量灵活使用影视视听技术,在细节上以动画的形式激活国宝中图案,更加真切地感受国宝的真实和活力,如《良渚玉琮王》中复活了神人兽面像的怪力乱神形象,《狸猫纹漆食盘》中重生了狸猫憨态可掬的形象。在叙事框架上,重构每件国宝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有的如《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运用影像技术以动画的形式直观表现象形文字是源于生活的,有的如《鹰顶金冠饰》中以中原与匈奴的对手关系而使用手偶来表现,有的如《战国商鞅方升》中以情境再现还原历史情境。不难看出,《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每一集都会运用数字影像技术,以“见招拆招”的方式完善国宝探索过程中的背景、人物、行为和事件的呈现,既能增强国宝信息的传播,又恰当地融合了趣味性,使得受众在感知国宝时获得专业的、人性化的体验。

在他者化的叙述下,《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视点和叙事声音形成了更为多元的、开放的组合方式,在拓展微纪录片叙事空间的同时,将国宝从时间的历史性中抽离出来,放置于重塑的国宝专属物理空间,与当下的观众共同探索和感知,让国宝走进每位观众的心理空间。

语义逻辑下的叙事空间构建

百集系列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分为四季播出,每季25集。从已播出的两季的50集来看,每集的开端部分都会呈现出三组文字,徐徐展開,在强烈而厚重的仪式感中构想语义链,以语言符号指定和联想的意义架构起叙事空间。

每一集中三组文字的结构层次是一致的,第一组文字往往就是第二组国宝名称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第一组文字是一种概念化的呈现,涉及到形象、材质、形态、种类、文化等领域,第二组文字则是对国宝的命名,两组文字是概念意象与具象实物的关系。然而,前两组文字的呈现并不是简单叠加的文字游戏,而是两组文字之间语义相互阐释的过程,塑造新的语义逻辑。

从前两组文字被阐释的过程来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以一件国宝的形象和属性确立其本体的语义坐标,再将这件被命名的国宝置于第一组文字所呈现的概念化的语义中,推动其本体原有语义的横向滑动,促使这件国宝自身历史脉络中所蕴含的背景、人物、行动、事件全部被置换于更加抽象的概念之中,被重新梳理和阐释,从而完成该件国宝从原有形象和属性中逐渐抽离和提升,将这些无不包涵着独特历史价值的国之瑰宝从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抽离出来,转向从语义空间中重新认识这一件件国宝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第一季的第一集《人头壶》中的“人”“人头壶”两组文字的语义联想,就是将“人头壶”的物理性质的材质、形象、形态融入到“人”这个抽象概念中,延伸至人类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对于自身文明价值的思考。不难看出,《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以语义逻辑的方式避开了单集时长只有5分钟的局限,在将国宝从时间逻辑提取出来的同时,有效地拓展了表意空间,给予观众对于国宝更加多元丰富的认识。

然而,《如果国宝会说话》仅仅只是从语义的联想中审视国宝并获取意义的话,它是不完整的,因为国宝本身是不能述说,它就需要被一个叙述者从语义中串联并阐释,以此形成微纪录片的叙事。如果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组文字和第二组文字之间的相互阐释是基于国宝自身意义的凝聚与移置,那么,第三组文字则是基于当代语境设定下对国宝及其意义的故事化诠释。从字面上看,第三组文字与前两组文字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第三组文字呈现的是对国宝诠释的观点,将抽象的意义阐释赋予了当代讲述的灵魂,为每集的叙事脉络预置下清晰且明确的方向、层次和范畴。其实,《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的叙事结构在前两组文字所形成的语义逻辑的牵引和制约下已经形成,第三组文字所形成的观点犹如画龙点睛,以他者化叙述激活国宝,将国宝的意义阐释嵌入当代语境,以当代讲述的方式重新串联起国宝被阐释过程中涉及到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元素,构建起观众所熟悉的起承转合。《如果国宝会说话》当代视角的故事化讲述打破了观众对于这些国之瑰宝价值和意义认识上的距离,每位观众都可以从国宝的语义逻辑演进中感知到眼前这件国宝的历时性发展脉络给予自己以及民族所带来的文化影响,犹如息息相关的纽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铭刻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叙事空间与受众的现实生活空间形成了沟通路径。

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基于每件国宝自身的语义逻辑构建每集的叙事结构,开篇的三组文字犹如空间的纵横坐标,第一组和第二组文字的语义逻辑置换出国宝的全新意义阐释,第三组文字的故事化诠释则实现了国宝的当代讲述,它们之间既相互游走又相互阐释,跳脱出原有时间逻辑下的历史认知,不仅构建起了面向当代观众的重新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义空间,也构建起了系列微纪录片的叙事空间模式。

文化意义无限衍义下的社会空间

从已播出的两季50集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来看,不仅仅是展现每件国宝在特定历史时期极致的技术工艺,更是梳理出沉淀于历史脉络中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实践空间。

系列纪录片中的每件国宝都是铭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符号学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③以当代视角讲述《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每件国宝,就如同解码隐藏于其中千百年的文化基因,附着于国宝中的文化意义在历史脉络中被不断衍义,形成了一条衍义链,以此纵览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比如,“簋”在周朝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是“利簋”对于当代考古的意义在于其中刻有商周两朝更迭的描述性铭文,有助于学者对中华历史的准确考证。对于现代人而言,“利簋”除了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之外,其三千年前的文字依然可以被当代人辨识,三千年前的造型也与当下日常生活中的碗相似。

当观众观赏《如果国宝会说话》已播的两季50集时,无论观众是选择其中的任意一集,还是50集都看,他都可以感受到国宝所散发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由于微纪录片的每集都是以当代讲述的角度阐述国宝文化意义的历时性衍义,感知的是每一集的差异性过程演绎。因此,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观众在面对这部系列微纪录片所构建的共时性结构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一个开放性的格局。可以说,对于同样凝聚当代文化影响的观众个体而言,剧集中与自己相似的文化视点和熟悉的话语方式,促使观众也会伴随这种衍义的叙述思路,产生自己对于国宝文化意义的衍义,接受这些国宝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并形成对于国宝及其文化意义的认同感。

尽管《如果国宝会说话》首播是在每晚10点的CCTV9纪录片频道,但以每集五分钟的时长和电视收视传统习惯而言,其并不是为电视媒体量身定做的,而是更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每集正式开始前和结束后,都会出现“叮铃铃,叮铃铃,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查收”,以及“叮铃铃,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两句提示性的语句。这两句话是以互动的口吻面向受众发出邀请,邀请观者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每集国宝进行对话。

对话意味交流,意味着观众有意愿从主观和客观上去感知和理解系列微纪录片中所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着《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文化意义将被移动互联网络的对话者所解释,以发送者的身份将自己解释的文化意义转化为新的符号传送给另一个对话者,寻求他的再解释,以此类推给移动互联语境的其他对话者。因此,《如果国宝会说话》就不再仅仅是一部讲述国宝故事的纪录片了,它形成了一个具体的抽象空间。这个空间超越了物理影像呈现和个体心理构想的叠加,在它们之间的相互阐释、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被社会网络生产出来,是一个动态中存在矛盾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被生产出来的社会空间中,既能包容《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百件国宝的差异化视听呈现,又能容纳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既能给予观众对于国宝的直接体验,又能包容来自于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所有想象;既能融合《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所有国宝文化元素,又能开放地接纳非文化元素的浸润。

总而言之,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他者化叙述和语义逻辑的方式肯定性地解构了每件国之瑰宝,构建开放式的共时性文化矩阵,与观众形成启发性对话,重构文化意义无限衍义的体验空间,实现构建叙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

①②[美]西摩·查特曼著,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137页。

③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