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嵌入视角下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2020-08-14 10:15王毅林李华伟
科技资讯 2020年1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社区互联网

王毅林 李华伟

摘  要: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郑州市5个社区智慧化物业管理现状,从认知、关系、文化、政治四大维度选取18个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现状、外部情境、居民感知、企业能力5个主成分对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具有显著影响。以期为巩固我国智慧化物业管理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  社会嵌入理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c)-0009-02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剧增,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进行社区物业服务管理,以此来克服传统物业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物业服务质量、降低物业服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然而,在现有研究中,李鑫(2019)对智能物业管理平台的构建思路、建设框架以及保障因素进行研究[1]。李霞等(2019)针对物业行业的发现现状、转型升级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2]。综上,尽管学界对“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研究日益重视,但尚未从社会嵌入视角来探讨影响“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因素。有鉴于此,该研究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对“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巩固我国智慧化物业管理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2  理论分析与因素提取

社会嵌入理论认为,具体实践中的个体和组织决策行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下,竭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3]。而这种嵌入性主要分为4个层次:认知、关系、文化、政治。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框架,逐一分析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建设影响因素在各个层面的嵌入性。首先,认知嵌入性是指在竭力推进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实践中,各个主体对此会形成不尽相同的思维和认知,聚焦于“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意愿及物业管理企业的建设理念态度等。其次,关系嵌入性是指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只是整个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注重于网络关系对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带来的平台与机遇。再次,文化嵌入性是指社区的整体文化环境对于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存在一定作用,文化嵌入性关注于社区居民的教育文化程度、社区共同文化信仰对促成社区“互联网+物业管理服务”建设的推动作用。最后,政治嵌入性是指建设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会受到各地社区的政治环境、政治体制的制衡。政治嵌入性着眼于政治要素对提升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建设水平的正向拉力,如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资金投入等。

3  数据来源与计量分析

3.1 研究数据

在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中,着重突出18个影响因素,使用李克特量表形式,将影响程度按照很不赞同、不赞同、赞同、较赞同和非常赞同分为5个等级。调查对象主要是金水区房管局负责社区物业管理相关负责人、街道办社区物业管理相关负责人、社区居委会和业委会负责人、社区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运营管理”相关企业负责人。被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社区名称、居民总数、社区总户数、社区地理位置等,被调查人员基本信息主要涉及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所处地理位置。调查问卷形式为纸质问卷,共发放问卷约206份,对不同社区“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收到有效答卷174份,无效问卷32份,则有效问卷率为84.5%。

3.2 实证分析

调查问卷中影响因素模块经过了原始数据的整理完成后,通过SPSS 21.0数据处理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检验得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689.205,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KMO值为0.882明显高于0.7。从而,这组数据是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的。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极大方差旋转后的因子指标分析后,从18个指标中得出了4个主因子,从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前4个特征值可以得出原始变量标准化方差的60.352%。因此,提取出来的4个主因子,主要用来将解释“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建设的影响因子分为了4大类(见表1)。并给予4个主因子进行合适的名称,以便对“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建设的影响层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一个主成分因子方差解释的贡献率为19.671%,在第一个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5个(见表2),包含了以下变量:目标理念、建设方式、管理能力水平、社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习俗。这几项都是社区层面上对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平台的基础条件,因此把它们命名为“社区现状”。

第二个主成分因子方差解释的贡献率是15.318%,在第二个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4个,包含以下变量:利益诉求、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推动作用。这些都是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平台的必要条件。因此命名为“外部情境”。

第三个主成分因子解释的贡献率为14.526%,在第三个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2个,包含以下变量:居民动机意愿、居民感知利益。这4项变量站在社区居民的视角对“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认知,将其命名为“居民感知”。

第四个主成分因子方差解释的贡献率为10.836%,在第四个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2个:技术能力水平、资金数量。这两个变量都与社区物业企业的资本及技术能力有关。因此,这个主成分被命名为“企业能力”。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影响“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因子有社区现状、外部情境、居民感知、企业能力和居民特征。其中社区现状因子对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贡献率最大,表明社区自身的基础条件的提升是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根基。着眼于社区现实情况,对“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建设的目标的引领、把控和统筹的影响,以及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备性、社区经濟发展水平和社区文化习俗等都间接影响建设。因此,保持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管理能力,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重要基础。

外部情境因子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助推功效。政府的积极引导对建设“互联网+

物业服务管理”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站在社区物业企业层面,“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物业服务管理手段的革新和物业服务效率的提升,更将孵化出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和新型的社区商业模式,甚至推进物业企业在社区多主体互利共赢中实现盈利。据此,在外部情境中增添物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也是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重要一环。至此,维系政府的扶持关系,加大物业企业建设力度是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重要保障。

居民感知因子则着重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对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平台的认知,主要包括意愿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以及效仿感知。社区居民作为物业服务企业服务的重要主体,物业服务企业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作为第一要义。其中,使用意愿和获益是居民对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正面影响期望,也是对更加科技、便捷、高效、个性和精准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教育,维持物业企业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是社区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重要前提。

企业能力因子则主要是从物业企业的资本能力和技术能力两个维度对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产生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新模式开始出现,使得它成为互联网旗帜下所有物业公司都想“跑赢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许多物业服务管理公司都已在谋篇布局,寻求转型升级。大中型物业服务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中小型企业也要规划好顶层设计。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物业服务企业应抓住“互联网+”的浪潮,增强企业硬件设施设备是建设“互联网+物业服务管理”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鑫.浅析“互联网+”时代智慧物业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与建设[J].现代物业,2019(4):10-11.

[2] 李霞,徐鸿涛,林翱.“互联网+”时代物业企业转型升级探索[J].住宅产业,2019(9):57-61.

[3] 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2):1-8.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社区互联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