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专业课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0-08-14 09:58孙鹏涛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孙鹏涛

【摘要】中职学校作为工匠的摇篮,在融入“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绝不能泛泛而谈脱离实际,甚至把“工匠精神”作为一门课程枯燥灌输给学生。只有将“工匠精神”倡导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才能真正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从而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德技融合”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 “工匠精神” 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脊梁,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深入地推广必然会给职业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因为只见物而不见人,只见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不见精神,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相应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规划出人才培养的正确模式。

1.国家对职业教育定位的转变

国务院2019年刚刚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国家标准的设立、师资建设、校企合作、毕业生待遇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明确。特别指出,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更是同等重要。

2.人才需求的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工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原有的低端密集型操作工人必将被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产线所代替。原有唯学历、唯技能第一的固有态度,将转向“高技能、高素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学生主体的转变

目前,职业教育的学生主体已经多是00后,他们追求自我,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他们活泼好动,缺乏自我约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但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从事实际操作类课程,并且大多数同学愿意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二、具体实施

将“工匠精神”深入落实到学校、系部以及班级的各个层面,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进而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我校智能制造系利用“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在校内开展的契机,合理利用资源和多年积累的专业育人模式,提出了“一个体系、三门课程、多重渠道”的“工匠精神”实施理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专业育人之路。

1.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1)文化育人。智能制造系结合机电类专业的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和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凝练出了以“精益求精、以精致远”为核心,“精塑品格、精修专业、精炼技艺、精守规范、精育作风、精研创新”为具体内涵的“六精”文化。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始终秉承文化育人、文化感人、文化达人的作风。

(2)活动育人。本校作为全国总工会发起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上海市首场展示学校的契机,智能制造系聘请了央视大国工匠商飞集团的胡双钱、沪东造船厂的张冬伟两位大师作为客座教授,每學期定期为学生授课,参加学生活动。智能制造系还通过“我心中的小小工匠评选活动”“工匠之星评选”“走进沪东船厂,访大国工匠”“中国商飞,国之重器”“走访徐小平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建立起了学习大国工匠的自觉意识和态度。

(3)环境育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促进学生树立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格塑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系部在四个楼层分别建设多媒体互动液晶展示墙、系部专业文化展板、优秀毕业生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展柜等环境育人体系。突出打造了融入工匠精神内涵的,具有本专业特色育人环境。

(4)管理育人。中职校班主任担负着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重任,是“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环节。系部选派选具有专业背景、政治素养过硬、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鼓励支持班主任参加“骨干班主任”“班主任高级研修”培训。同时,系部定期召开“工匠精神”主体班会评选活动,全体班主任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2.打造“德技融合”核心课程

系部围绕三大专模块,在2017年就开始着手探讨“德技融合”课程的实施渠道和步骤。之后,融入系部的文化内涵,确立的《数控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电工基本操作》三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打造。从课程内容、校本学材、课程模式、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全面支撑项目建设。在经过几轮的修改实施后,三门“工匠精神”核心课程已经基本成型,相关学材在不断完善。

3.取得的初步成果和效果

在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中,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都充满了“工匠精神”的元素,在劳动的过程中,良好的专业习惯和专业品格得到了树立,职业素养有效提升。学生自觉养成了认真、严谨、坚持、创新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

(1)细致培养,规范课程。以数控专业为例,课程中明确规范了每堂课使用的刀具、量具、设备使用时长、加工废料清理等一系列的数据指标。学生自主负责设备当天设备的运行、维护、保养。工量具与材料的使用都需要填写领料单,和使用申请,与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全面对接,提升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

(2)创新思路,全面发展。智能制造系重点培养维护、检修、制造类人才。学生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弱。“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后,课程中融入实验探究、探索归纳等创新思维培养元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学习信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申报个人专利22项,教师身边专利10项,扶植学生创业20项。在学生群体中掀起了创业创新的高潮。

(3)提高标准,精育英才。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中职学生要求取得中级工的技能等级。结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智能制造系电工专业的校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学习能力强,专业素养好的学生,帮助他们打通高级工的技能晋升渠道。

三、总结思考

1.培养“工匠精神”只有以专业为落脚点,才能有效实施

“工匠精神”不是单纯枯燥的理论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一些宏观的宣传、活动、德育课程进行落实,这反而会激起学生对“工匠精神”就是歧视中职生,号召我们就业的偏激想法。只有将“工匠精神

”提升到职业信仰的高度,“人人追求,人人崇尚”。并通过专业课程不断实践,不断体验,才能真正将“工匠精神”植根于学生内心。

2.“工匠精神”的培养,要引入校企合作机制

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对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这就是强调要利用企业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对校内的专业课程、师资、教学模式进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

3.“文化育人”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

“专业技能”只能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文化育人”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技术人才。因此,“工匠精神”与自身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工匠精神”能否长效实施的基础。智能制造系没有单纯地将“工匠精神”进行刻板复制,而是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度融合与凝练提升,“精益求精、以精致远”的核心内涵是系部40多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它贯穿了专业学习与人才培养的始终。

经过实践与探索,可以明确“工匠精神”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要坚定的持续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系部,进班级,充分兼顾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专业育人”为载体,切实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