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中学生有效地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2020-08-14 09:48黄克堂
考试与评价 2020年8期
关键词:素材积累引导

黄克堂

【摘 要】 学生写作议论文缺乏素材,很大一个原因是素材的积累无效,针对这一现象,本人结合自己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实践,阐述对素材的分类、评注、概述、交流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这四种方法是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引导  素材  积累  有效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写作素材,要么堆砌生活琐事,要么重复观点,空泛议论,写出来的议论文显得内容单薄,质量不高。作为一名中学生,课内外多少也有一些阅读量,怎么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呢?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认真整理过作文素材,有一小部分学生手里有个“素材本”,但缺少系统性整理,随意性太强,没有分类,更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辛苦收集却无以致用,进而导致“无米之炊”。因此,“有效收集素材”成为语文老师指导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引導学生有效地收集并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本人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方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在分类中有效地积累素材

要让学生有效地积累素材,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给素材分类,因为在素材归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这则素材是什么类型、什么性质、什么主题等等,这无形中让学生对这则素材“把玩”了一遍,印象自然也会深刻些,另外同类的素材放在一起便于比较,也便于记忆,在议论文写作时就可以用好几个“点例”构成排比,增强论证的气势。但是,分类的标准很多,教师在引导时,应强调让学生学会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一种,否则会因为多标准而出现分类的混乱,不利于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在教学中,本人列举了几种分类标准让学生尝试分类。

1. 专题式分类。按素材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了专题。如:事件专题、人物专题、诗词专题、名句专题等,但这样的专题太大,没有实际意义,大专题还应该再细分,如:事件专题可再细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军事体育、社会治安等;人物专题可分为“风云人物”、“草根人物”、“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等,其中“风云人物”还可细分为政坛、体坛、文坛、军事、科学、教育等。

2. 主题式分类。即按素材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分类,也就是按素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生活哲理或人物的精神品质等来分类。如:“道德情操篇”——责任、诚实、爱国、实干、节俭、廉洁、奉献、爱心等;“个人修养篇”——自尊、宽容、谦虚、忍耐、毅力、乐观、进取、嫉妒、自私、贪婪、虚伪等;“求知探索篇”——严谨、勤奋、执着、质疑、专一、积累、创新、好问等。

二、引导学生在评注中有效地积累素材

学生仅仅把课内或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素材分门别类归入不同的专题显然还是不够的,尤其是一些人物事件类的素材,因为任何缺少有一定深度思考和理解的素材都不能真正属于自己,可能没过多久就忘了。要让学生对素材印象深刻,我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在素材后写一些简单的评注,就是在素材后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想与见解,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这则素材加深印象,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议论能力,因为,“评注”本身就是一种议论。

以下是一学生在“英雄人物专题”中整理的两则素材:

1.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发生森林火灾,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抵达海拔4000多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因风力风向突变,突发林火爆燃,现场扑火人员紧急避险,其中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队员壮烈牺牲。

评注:30名为国捐躯的烈士,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们用生命与忠诚彰显自己的职业精神。他们并非不知道前方危险,但他们一往无前,他们是和平时期的英雄,向英雄们致敬!

2.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究和跨越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19年9月17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勋章”。

评注:“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默默无闻,坚守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奉献自己,释放光芒,时代的楷模,国人的榜样!

通过这两则素材的“评注”,可以看出学生已深入思考或理解了素材所包含的“内在涵义”,写作文时若遇到“英雄”、“奉献”“忠诚”、“信念”、“榜样”、“职业精神”等主题时,自然就有素材信手可拈,做到旁征博引。

三、引导学生在概述中有效地积累素材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绝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让学生运用思维概述素材。所谓概述,就是把长篇的内容从某一个角度加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对这一则素材进行一番分析、理解、联想、感悟等思维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手中的素材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拥有。另外,学生在议论文写作常犯的错误便是“以叙代议”,事例论证时习惯长篇叙述,究其原因便是不会“概述”,通过概述式积累素材,也是对“概述”的一种锻炼。

学生素材示例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学生素材示例2:“何谓忠义?忠义是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忠义可以振奋人心,可以激发人们心底的力量,这力量可以抗击一切东西。”

学生素材示例3:“一闻琵琶情相触,再闻琵琶情相通,三闻琵琶情相融,诗人白居易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以上三则示例是教学《荆轲刺秦王》和《琵琶行》之后学生完成的“素材积累”作业,没有冗长的复述,也没有机械地摘录,而是做到简明的“概述”,有自己的分析、理解,也有自己的联想、感悟。与背诵这两篇文章相比,我认为这种带着学生灵魂的文字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实用的素材。

四、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有效地积累素材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生活、活动、信息,只有被注意、激发并转化、加工之后,才能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因此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素材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将“外在的素材”转化为“内心的素材”。笔者发现“分享交流”是这一转化的有效途径,我的做法是: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分享交流近期收集的素材。学生有了“分享交流”这一目的,他们就会去关注一些让他激动不已、感慨万千的素材,这些素材经过学生自身的转化、加工之后再与他人分享交流,不知不觉中就内化为他自身所拥有的材料。

素材的来源当然是生活和阅读,学生应当关注生活,多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博览群书多积累名言警句和精美构思等,但这些积累一定要建立在“内化”的基础上,因为只有经过“内化”才是有效的,而“分类”、“评注”、“概述”、“交流”在素材积累过程中就是“内化”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分析、感悟、表达中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2] 李平.素材积累的三种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2012(06).

[3] 陈仕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写作策略初探[J].教育科研杂志,2008(04).

*本文系大田县基础教育2018年课题“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与应用指导研究”[KYZ1800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素材积累引导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