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的功效

2020-08-14 09:48陈朝晖
考试与评价 2020年8期
关键词:分析课堂教师

陈朝晖

【摘 要】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微专题方式,提高二轮复习课堂效果。

【关键词】 地理课堂  微专题  教学效果

高三总复习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复习已学知识,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其中,一轮复习以夯实基础为目标,二轮复习以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统的二轮复习中,多以大专题和讲练结合为主,这种长时间的机械重复,容易导致学生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在当下特别重视能力立意导向、充分体现选拔人才的高考中,必须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复习效率。我认为在二轮复习中,采用“微专题”的形式辅助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微专题的作用

所谓微专题,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以某个切口小、针对性强的知识为中心,整合相关知识原理、规律,对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的微型复习专题,是地理高考复习的一种新方式。

1. 深挖知識,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在微专题“小尺度、小切口、新角度、深分析”这一设计要求下,微专题的确定,教师自己必须先研读考纲,深挖教材,梳理考点、重组知识、调整形式。复习内容强调知识的完整性,既注重知识、技能训练,又关注学生课堂及课后复习训练。教师通过优化整合复习内容,了解高考最新动态,提升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能力提高了,从而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2. 提升学生认知,提高复习效率

一轮复习时间紧、容量大、知识点较散、任务重,以其相反,微专题知识点小,内容集中、容量相对较小,时间长度较短,且知识覆盖面广。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可避免简单重复,弥补高考复习漏洞,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后期复习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例如,在进行气候内容的复习时,复习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气候对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的影响,和从区位角度分析对人文要素的人口、聚落、农业、工业等的影响。避免了气候大专题下的大量内容重复,同时又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3. 迎合高考特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专题复习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微专题的主题是多样的,如知识点专题、题型专题或练习作业中的易错题等。比如,综合题中多原因分析、说明类设问。笔者通过设计主题为“原因分析、说明类综合题解题方法”的微专题。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近年的几个典型的题目:2018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I)37题、2019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I)36题等。得出原因分析类试题解题三步骤:第一,找原因(利用影响因素找原因;利用区位条件找原因;从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找原因);第二,明确动作要求;第三,组织答案。通过对几个例题的分析,学生对于原因分析这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综合题的答题会有一定益处。

二、如何确定微专题

在《考试大纲》指导下,结合历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整合相关同类知识。可以在传统二轮大专题的框架下,量化考点,细分微专题。结合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例如:知识掌握上的问题、易错题类型,高频考点等各类问题。以突出重难点为核心,来确定微专题内容,注重各种细小问题,促进高效复习。例如,在大气这一大专题下可以细化为许多微专题,如下所示:

也可以抓学习中的缺漏,补充复习微专题。从平时教学来看,学生在图表类题目上,得分较低。图表是地理的信息语言,图表材料包含着解题所需的丰富信息,对图表的解读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学生解决此问题的能力,可设置以方法指导为主的微专题,促进学习方法的掌握。比如,在常见的地理图表范围里,设置“常见结构统计图”、“区域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表格”等微专题,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空间。

三、微专题运用示例——地形中坡向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不同坡向对气候要素中气温、降水、光照的影响存在差异,可以将坡向划分为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阴坡气温则相对更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在山脉迎风坡水汽受地形抬升,水汽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背风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例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中A处的豪雨林(温带雨林)平均年降水量高达5080毫米,在1981年的时候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K城海拔1048米。很早以前居住在K城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发现这里的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

1. “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

A. 暖流流经增温 B. 反气旋气流下沉增温

C. 暖锋过境增温 D. 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

解析:根据K城西侧河流的形态可判断,K城西侧有山脉,即K城位于山的东侧,结合经纬、海陆位置可知位于西风的背风坡,盛行西风越过山脉气流下沉增温。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既要求明确区域,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要求学生在山地这一小尺度中灵活地解读地形对气候、植被景观的影响。通过本题的深度讨论分析,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内在关系,重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四、运用微专题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性

首先在微专题的选取设置上,我们必须要在学生的基础上展开,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立微专题教学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师不可实行“满堂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过程中来,拓展思维,提高认识。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中,在课前就提出了复习的要求与建议:让学生自己整理区位条件的相关内容,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都有哪些问法。在课上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自己整理的内容,然后教师点评,效果良好。

2. 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微专题特点是小尺度、小切口,容易忽视整体性。因此在设计微专题时,要加强考情、学情分析,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主线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只有熟悉知识间的相互内在联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微专题复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它对教师具有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深入教学研究、关注学生发展,同时让课堂充满新的气息,有助于实现高效备考。

猜你喜欢
分析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分析:是谁要过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回头潮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