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探究

2020-08-14 12:54陈星雨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

摘要: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一直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中重要问题,公信力缺失使得非营利组织很难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很难推动相关活动的开展。自然之友在十多年发展中一直重视公信力建设,有所成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先通过查询相关文献,再借鉴自然之友在公信力相关方面建设的案例,探寻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措施,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自然之友

一、引言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是近年来非营利组织研究中的热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主体往往是公众,提升非营利组织自身公信力是赢得公众信任的重大法宝,然而近年来“郭美美事件”等负面消息严重影响非营利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再加上非营利组织先天的缺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相关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念界定,明确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内容。张松峰认为非政府组织公信力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活动中为公众所认可和信任的能力,包括影响力、号召力及其权威性,反映了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一种形象映射与评价,具体表现为满意度、信任度和认同感[1]。柴静,谢鸿飞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外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看法、评价、信任、好感,是组织留给外界的印象[2]。王名认为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公信力指的是社会对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公众依托其实现某种公益价值的心理凭借”。

根据相关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解读来看,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非营利组织提升自己形象,加强自己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法宝。在非营利组织中如果缺失了公信力,将会减少民众对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破坏非营利组织的形象,降低非营利组织办事效率。

所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首先概述当下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发展薄弱的表现以及分析当下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少的原因,其次归纳总结文献中对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法,借鉴《自然之友2018年报》和自然之友官网简介,通过自然之友开展的代表性活动,探究自然之友在开展活动中公信力建设的措施。

二、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会通过非营利自身相关制度、管理体制、信息公开、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展示出来,这些表现也就是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所进行的补救措施。

(一)非营利组织目的性质不纯粹,行政色彩浓厚

组织性质异化从组织的产生来看,非营利组织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政府机构改革转化而来,二是由原国有企业职能部门转化而来,三是社会自身产生的非政府组织。当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以第一、二类为主,第三类组织很少[3]。所以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之间关系很密切,从多个方面都受制于政府“控制”,非营利组织在运行时缺乏独立性,就不免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很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非营利组织性质不纯。

(二)财务管理混乱,透明度低

首先是资金使用,目前来说,非营利组织在筹资方面本来就一筹莫展,很多非营利组织都因为没有足够经费而无法开展活动,再加上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对于资金不合理使用以及对资金监管体系的缺失,导致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其次是管理成本。由于非营利组织内部专业财务人员的缺少,不利于组织对各种款项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成本也不断地增加。

(三)内部治理结构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首先是理事会发挥其支持和监督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对于目前非营利组织来说,理事会过于形式化、流程化。其次是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相关制度不完善,比如监督评估制度实施不到位,财务制度不够规范和透明,目前以“双重领导制”为主的登记制度过于混乱等,都导致非营利组织内部结构不合理,使得办事服务效率低下。

(四)信息公开不透明,信息不对称

对于很多非营利组织来说,对于其内部相关信息以及外部有关信息的公开和更新不及时,对于公益性组织来说,捐赠方捐赠的资源是否能运送到受益方手中很重要,如果信息不对称不仅使捐赠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受损,更使受益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降低了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公信力。

(五)内部人才引进困难,外部公众参与程度低

由于非营利组织给予的待遇不高,目前在社会中认可程度较低,所以非营利组织人才引进很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专业化人才为非营利组织谋划道路和筹划活动,导致组织活动开展艰难,公众参与程度低。

三、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一)内因

1.内部管理结构混乱,相关制度缺失

首先是制度缺失。如果组织内部的管理混乱,缺乏部门间分工合作,就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做事推诿,容易滋生腐败。由于监督评估制度、财务制度、产权制度等相关制度不完善,所以会导致非营利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混乱。

2.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我国非营利组织缺少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組织社会责任的不明确。非营利组织具有公益性和志愿性等特性要求成员有很强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但是目前非营利组织对自身使命和目标模糊不清,导致组织成员失去方向。

3.人力资源专业性差,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在非营利组织成员中,有很多并不是专业从事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专业人员,成员缺乏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储备,并且非营利组织对于专业知识提升的培训和相关教育比较少,就会出现非营利组织成员专业性差,素质低下的现象。

4.信息公开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到位

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本身和相关信息不了解,在去捐赠时无法查询到捐赠信息时就会对非营利组织产生不信任感。所以当前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到位也成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低下的关键原因和重要原因。

(二)外因

1.社会诚信体系薄弱,志愿精神缺失

“郭美美事件”等与非营利组织有关负面消息暴露之后,这引发了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志愿精神成为非营利组织实现其组织价值最重要的精神支撑,然而由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并不如意,所以公众对于捐赠这种需要高度志愿精神的活动热情并不是很高涨。

2.监督评估体系不严格,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对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的第三方机构的缺失,公众缺少监督非营利组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新闻媒体对非营利组织活动的监督力度也不够强大。再加上制约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是很健全,所以缺少约束力。

3.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复杂,不能独立发展

当前无论官办社团还是草根组织都过于依赖政府,和政府之间关系密切却不是和公众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在非营利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过于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得组织很难脱离政府独立发展。

4.公众责任感不强,公众参与度低

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主要表现在社会认可与支持的程度,直接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社会动员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的高低。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与志愿性的特征,决定了所开展的活动需要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对非营利组织不了解,还有近几年负面消息的暴露都削弱了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案例分析

(一)选取自然之友原因

自然之友于1993年注册成立,成为中国成立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一直相信: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必能带来环境的改善。所以近年来通过在环境教育、家庭节能、生态社区、法律维权以及政策倡导等方面努力,在带来环境改善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公众心中公信度。并且自然之友对于环境保护措施涉及多个方面,有利于更全面的发现自然之友在提升公信力上的举措。

(二)自然之友在公信力建设方面相关案例

通过选取自然之友公众行动——低碳+、自然教育——盖娅自然学校、法律与政策倡导——推动环境法制建设这三个方面案例,从实际行动、教育和法律三个方面探寻自然之友在公信力建设方面的措施。

1.公众行动——低碳+

(1)案例简介

低碳 + 项目从气候变化的宏大议题切入,积累了一批低碳家庭改造案例。2018 年,低碳项目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建造低碳展馆实体平台,打开公众参与入口,将节能改造试点推向城市社区等公共空间。通过参与式工作坊和“一日馆长”培养计划,带动更多公众群体深入参与低碳议题,陪伴和支持“绿色社群”成长。

(2)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启示

①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提升公共责任感

通过建造实体展馆平台,可以让公众在线下真实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激发了公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展现了自然之友致力于将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成自觉行动的社会责任。

②注重成果和實际作用

自然之友注重项目的有效性,通过一些成功改造案例,才建造实体平台将成果展示出来。后来将此项目推广到公众当中,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低碳活动当中。

2.自然教育——盖娅自然学校

(1)案例简介

盖娅自然学校通过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培育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2018 年是盖娅自然学校成立的第五年,各项环境教育课程间互相关联、层次递进的作用逐渐显现,与内生出的体验师网络互相促进,推动绿色公民的培力。

(2)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启示

①提升成员管理素质和专业性

盖娅自然学校的建立,通过教育和培训,为自然之友以及相关非营利组织活动运输具有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提升非营利组织成员管理素质,提升人力资源专业性建设,也扩展组织发展空间。

②加强信息公开,促进公民参与,提升公众监督意识

公众在盖娅自然学校中学习,就会关注相关动态,从而提升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意识,为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奠定公众监督的基础,而且各种教育课程之间密切联系,交流信息和经验,也是信息公开的一种形式。

3.法律与政策倡导——推动环境法制建设

(1)案例简介

通过发起系列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支持更多环保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参与重要环境立法与政策制定,参与重大环境决策从大气、土壤、水、生态等领域坚守环境与公共健康底线,推进环境法治进程。从《新环保法》2015年实施至今,自然之友已经提起了31起环境公益诉讼,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等多个环保领域,用案例探索实践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2)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启示

①推动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

自然之友在推动相关环境公益诉求的同时,还参与重要立法与环境制定,推动了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这也获得了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国家大事方面的信任。

②加强合作,促进行业规范

秉承着合作共赢的理念,自然之友与全国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加强合作,在推动环境法治进程同时,不仅促进了环保相关领域的行业规范发展,更是通过合作方式,促进非营利组织行业规范发展。

五、加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

非营利组织透明度越高,意味着组织运行良好,组织管理效率高。所以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教育提升成员专业性,加强队伍建设,从而提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规范相关监督体系

第一,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意识。社会公众是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主要力量,提升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就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能够审视自身的问题,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让公众满意就是加强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

第二,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是传播事实引发公共舆论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震慑力,因此新闻媒体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对非营利组织形成外部压力。新闻媒体应该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如实对非营利组织相关信息报道,让公众看到真实非营利组织的样子。

第三,促进行业协会内部互相监督。互相监督会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当与合作伙伴密切联系时,就会默默形成一种互相监督的功能,还能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第四,完善政府监督制度。政府监督是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最权威、最有效、最起作用的监督方式。但是在监督过程中,政府应该理顺自己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命令式直接管理,应该参与式间接监督。

(三)完善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一般来说,第三方评估由行业内权威专家组成,所以这种评估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参考性,也能号召非营利组织参与进来。第三方评估机构应该独立运行,不能受到非营利组织的制约,评价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四)加强信息公开,促进全民参与

非营利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相关信息公开,加强捐赠路径和结果的信息公开,加强非营利组织透明度建设,从而提升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了解和信任。自然之友的盖娅自然学校,通过让公众真正进入到组织内部学习,了解组织相关信息,促进全民参与。

(五)明确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提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

使命是非营利组织社会价值的宣言,展现了非营利组织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明确组织的使命,让成员对组织认同,提升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向公众展现一个良好的形象。

(六)完善內部治理结构,促进相关制度完善

完善非营利组织内部理事会监督评估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和登记制度,减少工作中出现的混乱,提升非营利组织办事工作效率,为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松峰.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6.

[2]柴静,谢鸿飞.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业.2017,(12):40-42.

[3]刘卫.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其治理对策[J].理论观察.2013,(89):71-73.

作者简介:陈星雨(199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在校本科生,河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国际视野与一般框架
浅析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分析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