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弦外音”,走进语境之幽径

2020-08-15 13:32张帆
天津教育·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境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张帆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挖掘其中的“弦外音”,能从中有所感知,产生顿悟的灵感。本文主要从融入自我解读、关注集体意见、揣摩细枝末节、随笔展露感触等角度,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倾听“弦外音”,融入语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弦外音;语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1-0181-02

【Abstract】 In the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er needs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imlication of the sentences and understand something that is hidden in the words. The article explains to us how to listen to the implication by combining the context,reading by oneself, focusing on collective advice, thinking of some words and sentenses and writing the feeling while reading.

【Keywords】 Primary Chinese;Reading teaching;Implication;Context

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特别是要求学生从静态的文字中发现背后的新鲜故事,需要学生从“蛛丝马迹”中探寻隐藏其中的“言外意”。其实,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生命力的,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主动深入探知,聆听其中的弦外音。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多在学生“欲言又止、欲思又停”的时候予以点拨,多让学生怀着好奇去“咬文嚼字”,冲破文字本意的束缚,多用心聆听弦外音,走进语境,定会发现更多的不一样,产生深厚的理解顿悟,能在原汁原味吮吸书香中“豁然开朗”。

一、融入自我解读——对话作者

教师多给学生自我揣摩解读的机会,能帮助学生运用眼观、口言、脑思,激活其整体理解感知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不妨多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设想主动融入语篇,利于其在自觉对话作者的基础上打开表达思维的话匣子。学生带着自己的设想对话作者,能获得丰富感思,如,在《走月亮》教学中,可运用此法。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你见过月亮吗?”主动融入语篇阅读,引导学生从语篇中找出自己的感知。很多同学将自己主动融入语篇中,多与作者开展对话,让学生从“月下江景”中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很多同学将自己的阅读理解主动与作者进行对话,在由此及彼的联想中形成深刻感知,让他们在主动融入自我解读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他们从作者欣赏的月景中获得顿悟灵感。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将自己融入相应的语篇中,多鼓励他们从相应的情境中深入体味其中的内涵。教师可结合学生在自我的解读中发现,多鼓励他们从多元化角度解读,能让他们在真正深入语篇探知中体味和揣摩作者的匠心意图。

二、关注集体意见——细探疑惑

“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阅读引导中多给学生相互切磋和主动沟通的机会,多鼓励他们主动融入团队协作探知中深入交流,定会利于学生在主动参与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思维灵感。教师在阅读引导中多鼓励学生关注集体的意见,多在集思广益中深入体味其中的内涵意义,利于其在相互切磋中丰富认知感思。教师多给学生自由建言献策的机会,能给学生足够的话语表达权,如在《三打白骨精》阅读引导中,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解读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可建议学生在主动朗读的基础上,多深入挖掘其中每一个细小环节,引导学生从小说发展情节中揣摩其中的内涵意义。教师可建议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白骨精为何要三变?孙悟空是怎样发现白骨精阴谋的?你若是唐僧见到孙悟空打死了村姑、老妇人和老公公,会有怎样的想法?你如果是孙悟空又有怎样的想法?教师不妨引领学生从西天拜佛取经出发,从“历经磨难”的角度来深入体味作者的表达意图,请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在主动协作探知中归纳相关意见,让他们在真正融入相应的情境中多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多建议学生从文字背后挖掘相关信息,引导他们在主动融入问题中深入构思,自由抒发自己的思维灵感,多让他们在不断融入相应的情节中触发灵感,捕捉隐藏在其中的言外意。

三、揣摩细枝末节——领悟章法

一叶知秋,往往越是细节之处越有值得研究研读的地方,里面包含的智慧和艺术更是不可估量。教师多从文章的细节之处,多带领学生主动深入钻研和探知,让他们在主动融入栩栩如生的情境中去聆听细微声音,定能发现文章的与众不同。教师多带领学生揣摩文章的细节,能获得不一样的感思,如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阅读引导中,不妨多给学生揣摩细节的机会,帮助他们从中研读其中精妙。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主动研读“……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枪支、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岛上。他用帆布搭起帐篷,作为栖身之处,并将船上运来的东西藏在这里……”建议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鲁滨逊是靠什么生存下来的?作者在細节描述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很显然,这样的开放性话题能在紧扣表现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短句、动作等描写来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能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鲁滨逊的顽强意志。作者在这样的细节描述基础上,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能够让我们从中体味到作者细致描述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师可建议学生在主动细致描述中多提出自己的观点,多给他们自我尝试和主动切磋的机会。很多同学从细节描述方法中主动归纳、提炼相应的技法,能够在主动模仿和临摹中获得灵感。教师可建议学生从語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角度,从语句组织运用等方面深入体味其中的内涵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主动揣摩中多融入细节表现的语境中,多鼓励他们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达。

四、随笔展露感触——言意合一

读写结合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重要方式,体现了语言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有机融合,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言意合一的效果。教师多鼓励学生运用随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多给他们相应的提示和引导,多鼓励他们在主动二次解读和修补完善中丰富自己的阅读思维,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种不一样的收获也是学生主动融入课文表达语境的重要延伸,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语篇的激情与内生动力。学生随笔展示,能给他们再次阅读文章的拓展延伸机会,如在《船长》阅读引导中,可采取此法。学生在阅读了文章后,定会有各种感触体验,面对生死,是如此的镇定自若,是如此的视死如归,实在是难能可贵。面对船长的表现,其他的人物则是慌乱不堪,这是作者运用对比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大意。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感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切磋,特别是“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慨。对此,教师可建议学生运用随笔的形式予以表达,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主动提出相应的想法,像:船长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自己却在死亡面前不退缩,好样的,为哈尔威船长点赞;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我,真为“诺曼底”号的游客能遇到这样的好船长感到幸运,为哈尔威船长打Call;我真想运用电影拍摄的方式来再现当时的情景,给观众提供深受教育和倍受感染的教材……

总之,一切以满足学生的阅读理解探知需要为切入点,教师应多给学生足够的自我理解体验机会,多给他们自由切磋的机会,探出“言外意”,听出“弦外音”,这样定能使阅读富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宗媛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语境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