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研究

2020-08-16 13:55尚晓丽黄玉兰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普公园旅游

尚晓丽 黄玉兰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是城市极具特色的湿地保护形式,是城市的“绿色之肺”。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是将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娱乐休闲三大功能有机结合的新形式,能为城市湿地公园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科普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最后对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进行探讨。

引言

湿地公园是伴随社会对湿地重要性的理解不断加深发展起来的、极具时代特色的湿地保护形式。2005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国家湿地公园是抢救性保护湿地资源、缓解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新型模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的要求,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论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对构建城市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践行。21世纪是不确定性时代,随着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是世界性主题,人们急需要在娱乐休闲中提高生态环境素养。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应运而生,通过将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娱乐休闲三大功能有机结合,为城市湿地公园带来经济效益。

一、国内外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的研究

“科普旅游”一词是在中国产生的,在国外相当于“公众理解科学旅游”,西方虽没有专门的名词,但很早就在付之行动。西方的“科普旅游”起源于工业旅游,公众通过参观汽车等工业生产线和生产场所,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收益,于是“科普旅游”应运而生。国外对科普旅游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具体场所,如科技场馆、国家公园、古建筑、遗址遗迹等。研究内容有:游客行为研究、游客需求研究、科普旅游与环境关系研究、游客体验研究、环境影响研究、科普教育模式等。关于湿地公园科普旅游相关的研究有以下内容。

Dolske、DonaldA(1995)针对进行科普旅游的国家公园环境退化原因进行研究,提出对策,科普旅游的主要科普内容为生态知识、环境知识等。David(1998)在观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动力模型,总结了湿地旅游的好处及各种湿地具有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认为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普旅游是可行的。Kim、Samuel Seongseop(2003)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国家公园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影响科普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Mckeever(2005)以美国黄石公园为例,在分析黄石公园科普发展的进程中,对不同角色(国家、科普践行者、科学家)的作用和科普教育模式进行研究。Wong(1997)指出全球气温变化会影响湿地旅游,在对湿地生态系统空间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经济评估模型。Shutes(1997)认为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开发湿地的旅游价值需要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Silvius(2016)以英国诺福克湿地为例,提出湿地开展旅游应合理规划线路和旅行方式,从而保证湿地生态多样性。

(二)国内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的研究

国内关于科普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普旅游资源、区域科普旅游研究、专项科普旅游等方面。关于科普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科普旅游资源分类、分区与评价方面。最早的研究是黄丹斌(2001)借鉴美国科普旅游的旺势将科普旅游资源分为原始旅游资源、历史典故旅游资源、民间趣闻旅游资源、现代科技园区旅游资源和科技馆旅游资源。李绍刚(2004)将东北科普旅游资源分为7个大类、21个亚类、69种基本类型;根据科普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功能分区,将东北科普旅游资源分为东、中、西3个大区、8个亚区。唐顺英(2007)将山东省科普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两大类、3个大区,并根据资源的密集程度、资源特色以及知名度等因素,提出要重点建设8个科普旅游基地。刘晓静(2016)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层次分析等多种数学方法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发展潜力评价、竞争力评价、旅游资源分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等。

区域科普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李绍刚(2006)对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对科普旅游进行分区。刘丽华(2013)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对沈阳市科普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刘丹等(2007)对沈阳地区的科普旅游产品开发和资源利用提出对策,该研究可以为项目研究提供参考。

专项科普旅游主要集中在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方面。陈怀宇(2002)提出在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普旅游,首先要挖掘科普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然后建立合理的解说系统和相应科普展馆。杨廷锋(2009)对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开发进行探讨。梁留科(2012)通过借鉴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区开发科普旅游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自然保護区开发科普旅游的可行途径。葛玉珍等(2008)对桂林植物园开展科普旅游进行研究,分析了桂林植物园开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对公园进一步做好科普旅游工作提出了建议。赵永峰等(2014)从科普旅游游客感知入手,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游客感知的资源与产品、服务、价格和环境的4个因子,针对游客感知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陈伟(2019)运用RMP分析理论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旅游进行研究,提出开发休闲生态科普旅游、体验生态科普旅游和专项生态科普旅游的开发建议。

二、文献述评

通过文献整理,国外对湿地公园科普旅游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但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科普旅游在生态系统检测、评价、恢复和保护湿地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专门针对湿地开发科普旅游产品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对科普旅游的研究近几年比较多,但缺乏专门对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因此,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尤其是关于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研究,对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资源的挖掘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旅游产品开发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三、相关概念界定

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将城市湿地公园定义为:“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为目的,兼具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游览等功能的公园绿地。”相对于一般的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除湿地保护外,更强调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城市湿地公园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功能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开发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新华网,2020)。借鉴旅游资源的概念,科普旅游资源被定义为,凡是对旅游者造成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吸引力的一切客观事物,都可称为科普旅游资源(李天元,2003)。

四、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资源分类

在总结前人和城市湿地公园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将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两大类,每一类都有具体的亚类,具体如图1所示。

五、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探讨

科普旅游资源是科普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科普旅游产品是科普旅游资源实现科普价值的载体。本文在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探讨科普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根据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体系的内在时空分布逻辑和产生机理,借鉴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将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为三圈时空体系:核心产品(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產品)、外围产品(城市湿地公园内其他旅游产品)、延伸产品(城市湿地公园周边配套产品),如图2所示。

核心产品是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产品,包括自然科普旅游产品和人文科普旅游产品两大类;外围产品是城市湿地公园内其他旅游产品,如休闲类产品、基础设施产品、文化产品等;延伸产品是城市湿地公园周边其他旅游产品和城市湿地公园所在城市的旅游产品,包括科普旅游产品也包括其他性质的旅游产品。城市湿地公园所在城市的城市旅游知名度,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的主要吸引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的吸引系统。对于游客而言,特别是外地游客,其在选择去一个地方旅游时,往往会综合看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基础配套设施,而较少单独看景点的旅游资源。城市湿地公园科普旅游也是一样,不能独自发展,要和周围及城市的旅游产品整合起来,相互借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科普公园旅游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公园里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