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20-08-16 13:55李娜张辉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榆林市资源型榆林

李娜 张辉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城市资源的枯竭,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被提上日程。榆林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旅游产业成为重要的接续产业。本文在榆林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分析榆林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榆林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按照《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资源型城市的划分,榆林市被列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

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榆林市旅游业的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自然风光雄伟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颇高,目前已成为全市重点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榆林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如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榆林经济社会转型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旅游产业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可以产生大量的直接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从旅游收入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同比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为57 251亿元,同比增长11.7%。国际旅游收入1 3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旅游产业的关联产业强、乘数效益大,决定了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

(二)优化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靠资源开采,往往会造成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产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等突出问题。目前,榆林经济运行中表现出以“二产发展为主导,煤炭化工为代表”的主要特征。而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则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代表,在发展过程中,受乘数效应影响,会直接或者间接带动诸多第三产业的发展,诸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多个方面。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一产独大”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不断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三)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岗位。而且随着发展水平提高,就业作用愈加突出。当今在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就业人数比例为10%,而发达国家中则高达20%。统计预测表明,到202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和间接就业人数分别达到8 339万人和2 662.8万人。这充分说明,旅游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刺激其他行业的就业需求,为缓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做出积极贡献。

(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开采为主,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采空区地面塌陷、水位下降、河床断流、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而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对生态环境的依附性很强。为了给游客提供良好的环境体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规划,营造风景宜人、环境优美的旅游环境。所以旅游產业的发展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榆林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榆林市自然地理区位独特,造就了区内特色鲜明、种类多样旅游资源。榆林市地处于风沙草滩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北部的塞外风光,南部的黄土风情,城区的明清四合院在这里交融,长城蜿蜒,黄河咆哮。据普查,榆林市旅游资源有单体1 005个,按照国际标准,分属7个主类,21个亚类,72个基本类型,占到87.5%的主类、67.7%的亚类、47.1%的基本类型。依据国标分类和加权赋值评价,榆林市旅游资源禀赋中有优良级资源133个,其中四、五级资源33处,可开发潜力较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明显地表现出地域集中、线形集中、等级集中、节点集中等特征。榆林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良好的资源组合,生态环境良好,地势依山傍水,文化古朴浓郁,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旅游区位优势显著

榆林市在旅游开发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榆林市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是“青岛-太原-中卫-河西走廊-乌鲁木齐”新亚欧大陆桥中腰,居于西部大开发、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重点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群和青银联系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理和经济区位极为重要,具有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基础和条件;榆林市目前已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三位一体”化发展格局。高速公路总里程及人均里程均居全省第一,县、乡村柏油路全部连通,已形成连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兰州、银川、北京等周边大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和市县“6小时往返”交通圈;铁路形成了以太中银、包西铁路为主动脉的铁路大框架。榆阳机场已成为西部最繁忙的支线机场和陕西第二大航空港。良好的区位条件极大地提升旅游的可进入性,为榆林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旅游发展政策利好

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第一次专门针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台的综合性政策文件。2008年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榆林确定为首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2016年《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是榆林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期;要在做强做精能源化工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文化旅游等四大接续产业,全面构建高端低碳现代产业新体系;要发挥榆林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将文化旅游业打造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2016年,《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培植文化旅游业,明确构建旅游业六大支撑体系,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着力打造目的地型区域中心旅游城市。2018年《榆林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了榆林旅游发展的进度。一系列旅游发展的利好政策,为榆林市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榆林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的、较为固定的印象。城市旅游形象影响了游客对该目的地的认知以及出行意愿。旅游业作为一种形象经济,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旅游发展竞争的重要环节。榆林在长期发展过程给外界留下了“古城”“驼城”“黄土”的印象。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能源之都”成为榆林的新形象。近年来,榆林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推出“陕北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等一系列活动;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神木高家堡、清涧路遥纪念馆等走上热搜;随着红色体验旅游的“红火”,杨家沟、神泉堡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榆林的城市旅游形象趋于模糊。与周边城市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如延安的“革命圣地”、鄂尔多斯的“天骄圣地”等相比,榆林的旅游形象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榆林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产业融合指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同一个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旅游产业融合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在各产业之间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挥旅游产业在其他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在各方积极协作下,榆林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产业融合大多停留下产品层面,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满意度不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在“旅游+农业”方面,以乡村农业观光和森林观光为主,典型代表为赵家峁杏花、黄崖窑油菜花、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等均以观赏为主体旅游项目,其他旅游项目较少。第二,在“旅游+工业”方面,旅游产业融合程度非常低。榆林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工业产业遍布,当前能叫得出来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几乎没有,这充分说明榆林在“旅游+工业”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重视度远远不够。榆林境内大量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废弃工业企业厂区、矿井等,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不仅成浪费资源,而且极大地影响城市形象,对旅游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第三,在“旅游+第三产业”方面,突出表现为旅游与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产业分布零散,未能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产业的竞争力弱。旅游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区域旅游合作力度不强

近年来,榆林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陕甘宁蒙晋沿黄区域投资促进合作倡议书》《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晋陕蒙(忻榆鄂)黄河区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等一系列的规划文件出台,为榆林区域合作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榆林作为资源型城市,在一系列区域合作规划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能源化工的合作,而其他领域的合作相对较少,尤其是旅游文化领域的合作涉及更少。当前主要的旅游区域合作有,2013年,榆林市与银川市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2017年主办了陕甘宁蒙晋沿黄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交流会,并参加各类旅游推荐会,旅游区域合作形式处于初级阶段。榆林低处陕晋蒙交界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是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成员,是晋陕蒙黄河区域的一部分,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合作的良好前提下,榆林要积极推进旅游层面的区域合作,签订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区域内旅游线路互联、游客互送、信息互享,进行旅游项目的共商共建,实现区内旅游错位发展。

(四)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榆林已经建成了“榆林旅游”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3个网络媒体互动平台,以进行榆林旅游宣传和信息发布。游客可以通过登录3个媒体平台获取榆林旅游的信息服务,包括各旅游景区介绍,同时涵盖部分旅游线路、旅游酒店、旅游交通等方面的信息。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旅游服务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定制化,传统的旅游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更高层面的需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旅游“大数据”的力量,分析游客隐藏在“大数据”后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移动智能端大眾化、APP全民化的形势下,提升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创建智慧旅游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榆林旅游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这为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目前,榆林还没有实现对各景区的数字化管理,无法实现景区的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定、数据推送等功能,不能精准掌握旅行社、交通服务、购物等数据。

四、榆林资源型经济转型中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塑造特色城市旅游形象

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是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生态环境的塑造和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其中,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是关键。榆林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赋存大量历史古迹。榆林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历史古迹旅游为先导,其他旅游项目逐步发展的特点。作为资源型城市,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是榆林当前最亮的城市名片;此外,在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的荣誉下,榆林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城市景观、城市街道绿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生态长廊等在视觉、触觉和嗅觉方面不断改善。榆林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塑造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要不断加强特色旅游产品设计,不断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游客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榆林在传统历史古迹旅游类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同时要积极开发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专项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榆林的地脉特点和文脉,突出榆林旅游的鲜明特色,塑造“一城分两地,多娇新榆林”的城市旅游形象。

(二)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融合

旅游业并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产业,而是综合了各个生产和消费的跨产业消费结构,不仅涉及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关联了农业、交通、房地产、文化、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形成“旅游+”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按照产业经济学原理,旅游产业融合可以打破产业之间的边界,在不断创新和升级的基础上,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提供新型旅游服务,衍生新型旅游企业,为游客带来更加完善和个性的旅游体验,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2018年,《榆林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与相关资源统筹开发,实现文旅融合、体旅结合、农旅牵手、商旅并进、教旅互动、工旅联动、科旅共生、城旅同步,催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榆林旅游发展要形成产业融合,形成“旅游+”,打造旅游产业集群,不仅要从旅游六要素层面加强产业融合,更要以旅游融合农业、林业、工业、文化、教育、体育、科研等产业,发展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融合以旅游为功能,统筹各产业要素,实现“旅游+”模式。

第一,在“旅游+农业”方面,科学规划,要统筹管理,在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休闲、健身、养生、度假等旅游项目,积极扩展农业旅游的产业链,从“食”“住”“行”“购”“娱”等角度完善农业旅游的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农家住宿、餐饮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满意度。第二,在“旅游+工业”方面,工业旅游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工业沉淀资本,促进资源的二次利用,降低因资本沉淀造成的损失。在工业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先梳理榆林境内工业旅游资源,包括可进行工业观光旅游体验的现代企业园区、传统厂矿区以及废旧厂矿区等。工业旅游开发可以通过打造工业历史博物馆、工业主题公园、现代企业园区观光、传统厂矿区体验等,让游客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工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升旅游体验。第三,在“旅游+第三产业”方面,可从“旅游+文化”入手,要深入挖掘榆林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榆林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可以着力打造以黄土文化、草地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路遥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将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结合,利用各类博物馆、主题公园、遗址遗迹、长剧院等进行文化展示,同时可以大力开发文化类旅游纪念品,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加强区域合作可以提升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榆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经验较少,为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应不断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具体思路如下。第一,要加强陕甘宁蒙晋沿黄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利用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优势,制定区域旅游合作协同发展规划。第二,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设计区域旅游线路,开展主题旅游协同合作项目。要主动与延安市合作,开展“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项目;主动与鄂尔多斯合作,开展“大漠风情旅游”项目;主动与延安、吕梁等地合作,开展“黄土风情·黄河神韵”旅游项目;与甘肃、宁夏、内蒙、山西等地合作,联合开展“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旅游项目。第三,要利用区域合作优势,开展旅游营销合作。要充分利用区域合作平台,实现旅游营销互通互助,利用合作区内的游客流和信息流,节约旅游营销成本,放大旅游营销效果。

(四)建设智慧旅游平台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規划》要求。加快旅游信息化发展,既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游客需求的内在要求。智慧旅游的建设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必然,是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向。智慧旅游发展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3个层面。因此,榆林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建设,从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管理3个层面,实现大数据管理。要以政府主导,建设榆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互联网端和移动智能端,通过LBS等手机定位服务,将智慧旅游平台发送给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通过行业大数据的分析,更新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提供差异化旅游服务;通过游客旅游偏好分析,制定旅游营销策略等,实现大数据下旅游的“精准服务”“精准营销”和“精准管理”。

榆林市作为资源成长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逐步实现能源化工产业内部高端转型升级同时,要着力培育接续产业。旅游产业因其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的促进作用成为榆林城市转型中的六大接续产业之一。榆林市要积极利用资源型经济转型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针对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塑造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入手,不断加快榆林旅游产业发展,为榆林经济转型服务。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猜你喜欢
榆林市资源型榆林
榆林感怀
走榆林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