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的实践研究

2020-08-16 01:00沈伟胡安兰沈慧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成效

沈伟 胡安兰 沈慧珺

[摘 要] 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跨校际协同教研共同体,依托智慧平台进行校际协同教研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以专业引领、骨干引领、主题引领、理念引领的新型教研方式。采用集体备课式、主题研讨式、课例评价式、问题诊断式和网络沙龙式等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带动了薄弱学校,拓展了单校教研,促进了大众教研,达成了资源共享。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学研究;平台;方式;成效

众所周知,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让更多教师参与,及时回应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促进更多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在传统的教研模式下,包括教研员、学科大组成员在内的县级教研团队的指导力量是有限的,传统的现场教研方式也很难做到全覆盖,其作用也很难有所突破。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平台、自媒体平台为教研活动提供的支撑,建立校际协同教研机制,推进中小学教研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教研方式转型的需要

《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实现教研方式网络化。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常态化的动力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现有平台注册的教师空间,积极参与网络协同教研。《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创新教研工作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因此,推进教研方式的转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研模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要求。

2018年以来,我们依托市级智慧教育应用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主动进行了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取得了明显效果。实践证明,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是开展跨地域校际协同教研的有效途径,是传统教研方式的补充与拓展,有效缓解传统教研受空间的限制,弥补了单校教研力量的不足,为校际教师搭建广泛的交流合作平台。

二、智慧平台:校际协同教研的支撑

1.以平台支撑改变教研方式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际协作,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下,通过网上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就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借鉴与激励,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活动目标。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不同于现场教研,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教研,是不同学校的教师以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研究主题,依托智慧平台,同步或异步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研讨,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研讨与交流活动或上传一些资料,而是由发起人在智慧平台上发起活动,建立学科研究小组(网络教研组或工作坊),满足更多人参与交流与研讨的愿望,分享经验和成果,拓展教师的视野,改变教师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促进教师间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

2.以平台支撑激发教研智慧

一个人的所想、所言、所为是有限的,受其自身素质和思维习惯的制约,但一个团队、一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依托智慧平台的教研,为教师搭建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所有教师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思考者,都可以通过平台发起教研活动、参与活动,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意見与见解,避免现场集中教研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活动中有很多个人没有思考到的东西,往往也会在平台上蹦跳出来,激发大家去思考,促进教师教研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三、校际协同教研:校本教研的拓展

校际协同教研模式是校本教研模式的拓展,其并不是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的教研再现,它的重要性也并不仅体现在多上几次课,而是在于学校之间共同进行教研的整个过程。依托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是不同学校之间在平台上协作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由单校教研拓展到多校合作教研。

1.构建跨校际的协同教研共同体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可以满足广大教师更深层次的个性化要求和更大范围的人际交流需要。建立以智慧平台为载体的跨学校的教研共同体,有效整合不同学校间师资资源,推进学校教研组向网络教研共同体转型,推进不同学校教师以“实施者”“参与者”的角色,围绕主题,梳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教学主张,使每一个参与者提出的个人问题转化为共同体的“公共问题”,实现教研活动网上互动、相互交流、协作研讨,拓宽教研路径,大大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促使教师在更大的背景下获得专业成长。

2.形成清晰的校际协同教研思路

网络教研改变着教师传承性、个体性劳动方式下形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智慧平台的研究和实践,能有效形成以专业引领、骨干引领、主题引领、理念引领为主的新型教研方式。

(1)专业引领。教研员、骨干教师等以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方法和应用等为出发点,在平台发起教研活动,启发和引领广大教师广泛地交流研讨,或在教研员的指导下,由参与教师提出问题,其他教师自发参与的交流研讨,充分发挥教研员在专业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校际协同教研的实效性。

(2)骨干引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直接参与对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的研讨与交流,可以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自由发言,随时提出问题,在观点碰撞和相互激励中点燃教师的研究意识,获得问题的多点求解,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反思的自觉性,提高自身的“获得感”与“提升感”,促进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3)主题引领。梳理、提炼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以带有普遍且具共性的、又难于解决的问题为主题,采用学科工作坊的方式,以各学科组为单位,以主题引领为特征,以“主题+网络互动”为基本形式,通过平台发起主题研讨、集体备课、在线评课、互动交流等活动,广泛交流与研讨,引导教师养成研究的习惯,提升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教学素养。

(4)理念引领。未来学校建设将是智慧型的,提倡教师教研方式网络化。依托智慧平台,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教研,采用“教师个人——学科组(工作坊)——课题组——教研网络片”思路,推进线上与线下、协同与自主相结合,双项驱动,推动传统现场教研和单纯的网络教研向混合式教研转变,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教学思路,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

四、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架构

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是一种线上与线下教研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是依托智慧平台的支撑和网络技术支持,由学科协同小组根据平台模块功能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设计集体备课、主题研讨、在线评课、在线培训等不同类别的教研活动。同时在一系列指导策略干预下,以基于平台的应用与不同的方式发起平台活动,上传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交流发言、在线评价和视频讲稿等,引领教师参与活动,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反思,为课题组研究决策提供实践支撑。课题组根据各学科小组研究、总结、反馈情况,不断地完善教研活动的协同、指导、激励方式,创新方法,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验证、改进、深化,形成一套有效支持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的指导策略体系。其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五、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实践

网络教研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于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是不同学校教师依托智慧平台的网络教研,包括集体备课、主题研讨、在线评课(课例评价)、问题诊断、网络沙龙等形式。

1.集体备课式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集体备课旨在集大家智慧,形成教学共识,以达成更好地教学效果。传统的集体备课就是同年级同学科组教师聚集在一起,参照教材、教学参考书等资料,讨论教学目标、重难点,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等,但受时空影响,教师的想法无法得到完全表达,意不够深,不够透彻。

由学科小组召集人依托智慧平台发起的集体备课,先确定主备人,由主备人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初案)上传到平台,参与者登录平台,根据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形成个案,并保留在平台。主备人根据每一个修改后的个案和大家提出的建议对教学设计再修改,形成共案,并将共案再上传到平台,供所有参与教师使用与参考,同时运用共案开展线下研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依托智慧平台的集体备课所形成的共案,合理的吸纳了大家的建议,融众家之长,能为参与者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设计,促进校际教师课堂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优化。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2.主题研讨式

学科小组确定发起人,收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主题,发起主题研讨活动,参与教师登录平台参与主题研讨与交流,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言与交流,并能即时看到所有教师的发言或评论。同时,学科教研员针对参与教师的发言做必要的评论与引导,使参与者通过互动研讨,在别人的观点中发现自己观点的偏差和别人观点的优点,找到共鸣点,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如高中英语组的“经典阅读”、小学英语组的“故事教学”等主题研讨活动,明确活动的目的,把问题聚焦于学生学习,让参与者广泛讨论与交流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和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改变传统教研的老套路。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3.课例评价式

以学科小组教师为主体,采取“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应用”五个环节的流程方式,开展在线评课。先由作课教师将所备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视频等上传到平台,然后由参与教师登录平台在线观摩,也可以通过视频定格、播放、回放,进行在线评课,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的一个或若干个教学情境、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问策略、师生互动等,发现优点和不足,做出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价,让不同状态的教师融入其中,在观点碰撞和相互激励中点燃教师的研究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反思的自觉性。如初中道德与法制组的“主题式教学案例”在线评课活动,以“浸润”的方式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寻求更好的教学策略,使评课聚焦细节,帮助作课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4.问题诊断式

学科小组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发起在线诊断、研讨活动。以学科小组为单位,由发起人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相关问题,学科小组一起讨论研究,并形成解决策略,然后在实践中去尝试、应用。如初中物理组发起的期末测试试题在线评析活动,参与教师通过平台提出自己对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试题的质量与对学生评价作用的分析,展开研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效果。

5.网络沙龙式

在网上可以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因此,以教学中的热点话题为主题,发起人将自己的理解、思考上传到平台,发起交流活动,其他教师可以无拘束地参与对话,自由发言,共同分享备课、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反思、班级管理等成功经验,推广自己成熟的教育教學方法。如小学语文组“口语交际”研讨,给每一位参与者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反思、去沟通、去交流,通过对大家的反思进行归纳梳理,实现对个人反思的补充,形成所有参与者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共识。

六、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成效

1.突破了时空限制

依托智慧平台的教研是一种超越时空、辐射更广泛的开放式教研。发起人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研讨主题等上传到平台,参与者可以不定时、不定场所地围绕主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讨,实现同步变为异步,解决了众多教师不能同步参加教研活动的矛盾,使定点聚集的教研活动全空间延伸,打破传统教研在时空上的局限。

2.带动了薄弱学校

中心学校(片区教研中心)依托智慧平台发起线上教研活动,所辖学校教师通过平台参与活动,双向互动,有效缓解小规模学校教师因编制紧、教学任务重等原因无法参加现场教研活动的困境,也更好地解决教学点为参加教研,一人照看多班的问题,有效带动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教研工作。

3.拓展了单校教研

依托平台发起教研活动,活动范围由一校变为几所学校,构建以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组成的教研指导团队为引领,广大教师参与的校际协同教研共同体,将单个学校的校本教研拓展为校际教研,特别是教研指导团队的进入,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厚度和宽度,为校本教研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4.促进了大众教研

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能全程参与平台教研,与所有教师进行互动,引领更多不同层次、学识基础和不同环境的教师参与教研,使参与主体范围得以拉伸,活动面得到大幅扩展,有效地解决了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研组织缺失、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的问题,因而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困惑。

5.达成了资源共享

中心学校和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师资和教育资源优势,将教学教研成果等生成性资源,通过平台分享到各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教研员、骨干教师通过开设“名师课堂”等途径,把优秀课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上传到平台,为教师提供最直接的学习资源,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和教学示范的作用。同时,所有教师都可以把日常教学随笔、学习感悟、读书笔记和教学教研成果上传平台,分享给大家,实现多向互动、资源共建共享。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是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一个综合研究领域,也是合作学习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的一个新研究领域。经过实践,我们认为,以智慧平台为载体,融入互联网思维的校际协同教研,改变了教师的研究状态,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新途径。随着智慧学校建设的推进,教研网络化不再是一种倡议,而是一种教师行为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思维方式的创新,它以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超越时空的优点,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教研的内容,拓展传统教研的范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我们也认识到,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方式的实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既取决于智慧学校建设与发展,也取决于大家对教研网络化的认同与参与。推进教研网络化的实践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8-04-21].http://jyt.ah.gov.cn/164/view/22132.shtml.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0.html.

[3]任剑锋,焦宝聪,方海光.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交流与协作专业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1(01).

[4]张帆.校际协同教研模式构建探索[J].江苏教育,2018(8).

[5]王诗堂,张金福.共享教研文化促进教师成长——网络教研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广场,2018(01):89-90.

[6]朱慕菊.论网络教研[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4-5.

[7]肖正德.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34-36.

[8]任剑锋,杨典华,方海光.基于网络的主题研讨式教师校际协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9):6-8.

【项目来源: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AH201805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平台成效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