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山河精神的班本新劳动教育之路径创生

2020-08-16 01:00李燕珍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育资源

李燕珍

[摘 要] 国务院规定劳动教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的学农实践基地。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农村小学生纯朴的劳动品质亟待培养,故秉着从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开展班级层面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挖掘教育资源,创建基础课程,开辟农耕园地,引领学生了解、体验与践行长山河精神,进而传承长山河精神,凸显当地特色的劳动教育。

[关键词] 长山河精神;教育资源;基础课程;农耕园地

基于对学生劳动现状的观察,笔者认为现在的农村学生劳动积极性有待加强。我们发现新时代学生相较于以前的学生劳动机会少,自己的事情不会做;家务劳动懒得做;农耕体验更是少。有家长向教师反映:“农村的孩子家里有菜园,可孩子没时间劳动。我们小时候学校里还有劳动试验田,现在孩子连农具都没摸过,蔬菜和谷物都不认识!”长山河是一条人工河,是我们身边的“红旗渠”。班上大部分学生知道或是听说过身边有一条长山河,且有的学生其家人有过长山河开挖的经历。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长山河精神了解甚微。引领学生从家乡文化中寻找历史,其中挖掘长山河的艰苦奋斗精神便是劳动教育的根基,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这是多么重要的爱国教育。

2020年5月18日,省教研室组织召开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座谈会,本次会议对一线教师如何落实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与时俱进,围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尝试。基于农村学生劳动现状,笔者以班级为单位,整合当地场馆资源,引领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传承长山河精神,培植学生劳动素养;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开辟“快乐农场”农耕实践基地;同时积极探索、编制班本劳动基础课程。通过班本新劳动实践,引领学生感悟、体验、践行长山河精神,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挖掘教育资源,了解长山河精神

基于对学生劳动现状的观察,以及对身边“红旗渠”的了解甚微,如何让孩子们快速接近接受这个历史事件?我们架起认知的桥梁,提炼长山河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劳动,让学校劳动教育换新颜。笔者依托乡土乡情,设计了寻访长山河实践路线:长山闸——镇印记馆——长山河村文化公园。通过活动根植“长山河精神”,激发自主劳动的积极性,凸显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如图1长山河文化研学路线。

1.长山闸领略风光

长山闸在澉浦镇南,对减轻杭嘉湖平原的洪涝灾害效果显著。如今的长山河不只是排涝通道、航运通道的水利工程,已建设成为美丽的景观河道。守卫家乡“红旗渠”,教师带领学生见识自己家门口的美丽风景,领略了开闸泄洪的壮观景象,学生不禁感叹南排工程的伟大。

2.印记馆解读历史

笔者组织学生参观镇印记馆。印记馆里,看到家鄉人民挖掘长山河的历史足迹。组织学生看一系列挖掘长山河的场景照片,了解挖掘真实状况。欣赏印记馆墙上雕刻着长山河挖掘场景的雕像,了解挖掘事件。观赏农耕用品展区,这些农具散发着乡土味道,是一个承载记忆的摇篮。学生开始对农具使用方法进行研究,明白了使用农具是门技术活。

3.长山河村悟精神

长山河村因长山河的途径而得名,为传承长山河精神,村里建设了长山河党建主题小公园,对长山河精神进行全方面阐述。组织学生走访村民,听老人们谈亲身挖掘长山河的经历,感悟祖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在长山河畔庄严宣誓。

孩子们通过参观长山河景观、印记馆、长山河村,活动中同学们耳闻目染着劳动人民开挖长山河的“条件差,挖掘难,热情高”,也深切感受着一个水利工程的神话,百折不挠的长山河精神在少年儿童的心间萌芽。开挖长山河的镜头浮现在我们眼前,参观活动使孩子们的文笔更真切了,作文语言更生动了。如琪琪同学写的《游长山河感想》,灿灿同学写的小诗《长山河精神诗三首》,图2所示。

5月23日,老师带我们去澉浦镇的长山闸站,你若不认识路线,只需沿着长山河的水流向走就行了。“快到了!”我们欢呼着。宽宽长山河像一条晶莹的丝带,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动,映照着蓝蓝的天空。大桥的南边有座红色房子,那就是长山闸大坝,大坝上有七个闸门,长山河的水流出了大坝便到了东海。

知道长山河是一条人工挖掘的河道吗?到通元镇印记馆找到答案吧。追随长山河印脉,印记馆的墙壁上有当时海盐劳动人民挖掘长山河的场景。劳动人民是怎样挖掘的呢?我们又去了长山河村党建文化公园,村民小雪奶奶跟我们讲了开挖长山河的步骤。

二、创建基础课程,体验长山河精神

在长山河精神引领下,我们开设了班本新劳动基础课程,指导与训练学生参与云劳动、班级劳动、居家劳动。课题组将利用网络班会课、综合实践课开展班本新劳动生活劳动课程,教学生学会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凸显日常生活中劳动的必要性。

1.日常打卡养成记

我们利用钉钉打卡制度,根据主题定期上传劳动的照片或视频,周末小结学生劳动情况。在班级公众号设立了周光荣榜、实践先锋专栏,公示优秀典型事例。如疫情期间,班级利用网络云课堂每周开展一次疫情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劳逸结合,愉悦身心,有“寻找厨房的春天”“折纸致敬爱心天使”等主题的劳动实践,学习后进行打卡实践,如图3。

2.岗位竞选值日生

班级里的卫生保洁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劳动课,要设立专门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打扫。同时分工明确精细,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中来。采用岗位竞标制,我们设立了桶长、图书管理员、垃圾分类督导员、桌长、包干区长等,采用竞标的方式,做好班级卫生值日工作。每当劳动时间,校园呈现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

3.家务劳动评比制

我们开设了家务劳动课,指导学生本学龄段应该学会的家务劳动。遵照“长山河精神”劳动金奖、银奖、铜奖评选标准,开展家务劳动竞赛活动。每月一评比:4月学习洗碗劳动,5月学习烧一道菜,6月学习整理房间……家校合力督促孩子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让孩子在平常、平凡的,有时甚至是脏、累的劳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

三、开辟农耕园地,践行长山河精神

學农活动是一种“真”的教育、“活”的教育,不断丰盈着“时代新人”的生命意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全方面育人的功能。为开辟校园农耕实践园地,我们购买了十六个种植箱,这便是我们班的农耕实践园地,我们把它叫作“快乐农场”。我们将班级学生分为八个小组,根据孩子们的喜好种植了八种果蔬。孩子们在果蔬种植活动中体会艰苦奋斗精神,感受劳动的快乐。

1.快乐农场种希望

因疫情的影响,在前期网络课堂平台进行了园地规划与安排,开学第一天便是快乐劳动时间。本学期我们选择性地种植了生长期较短的果蔬,有番茄、扁豆、生菜、芽苗菜等,在学生喜好前提下选择种植项目,进行翻地、播种、施肥。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的种植,西红柿长出了果子,黄瓜开出了小花。孩子们与小苗一起长大,更加珍惜时间与生命。经常带学生去观察种植的农作物,进行农场写生,农场日记的记载。有了亲身体验写的日记语言鲜活又灵动。下面是班上豆豆同学的农场日记,图4是学生农场写生作品。

4月28日 晴 星期二

我们班的大力士一起拼搭网购的种植箱,他们没有说明书也能搭成,真厉害!

5月6日 晴 星期一

今天,我焦急地来到学校,跑向“快乐农场”。心里特别担心五一期间农场的种子被太阳晒死,或被大雨淋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菜苗还在呀!它们竟长得很高了,我的心里乐以忘忧,终于放心了。

5月28日 阴 星期四

我们带上剪子到农场给西红柿修剪枝叶,拔去杂草。茂盛的枝叶遮住了西红柿的果实,西红柿已经长得好大了,圆咕隆咚的好像在与我们玩捉迷藏。它们看起来像个穿绿色衣服的大胖小子,可惜还不能吃。还有很多小小的西红柿,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就很难发现他们。

2.养护管理探技巧

为了将农耕园管理的实践活动落实到每一天,贯穿一年四季,我们采用承包责任制,将农耕园分为均等的区块,由学生自己认领劳动区块,每个学生负责相应的区块,根据自己任务,积极参与到农耕园地的管理中。孩子们有不懂的回家问爷爷奶奶,学习管理的技巧。

真正热爱劳动的表现是,在完成同一类劳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班主任经常在家长群里发布农场的照片,群里的孩子们爷爷、奶奶聊得很是热闹,个个都是农作物的种植专家。例如,种子播撒之前先浸泡2小时;西红柿还可以用扦插的方法;播种前要在泥土深处撒点复合肥;黄瓜与西红柿需要搭架子;要修剪枝叶,选掉一些果子……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养护记录,何时除草、施肥、分枝等都有详细记载,管理的同学互相分享养护经验。自那以后,孩子们都能持之以恒地参与到家中的菜园劳动中,亲子种植其乐融融,长山河精神入人心。

3.超级农夫获丰收

劳动让学生内在的美好完整地、立体地展示出来,让教师和家长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班级的凝聚力和家庭的幸福感也增强了。在“长山河精神”的引领下,创设农耕园激发劳动兴趣,开设班本新劳动基础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看得见的瓜果蔬菜等物化的成果,更主要的是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劳动精神上发生了质的转变。他们独立奋起,自己的事情“不想做”变“自己做”;他们责任担当,班级劳动“懒得做”变“大家担”;他们心怀感恩,家务劳动“不会做”变“抢着做”。

总之,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整合当地可用资源,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历史,挖掘长山河精神的领航作用,在劳动教育中传承长山河精神。源远流长的长山河文化孕育了勤劳勇敢的长山河人民。勤劳淳朴的民风犹如长山河的水浸润着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长山河儿女。让我们带着历史的点点滴滴,以“长风破浪、气吞山河”之气势,奏响未来发展的盛世华章。

参考文献:

[1]傅小芳,丁宇红.常态化系统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苏州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9(5).

[2]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20(4).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潇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史建奎.让劳动成为链接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桥梁[J].中小学管理,2018(10).

(责任编辑:刘 莹)

猜你喜欢
基础课程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
开放教育资源愈加受美国高校青睐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微课框架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成之道
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