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中的应用

2020-08-17 07:09李鹏举孙留振张凌云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7期
关键词:前牙牙槽骨牙周病

李鹏举,孙留振,张凌云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河南 安阳,455000)

牙周病是临床常见口腔疾病,其可累及牙龈组织、深层牙周组织,该症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损害口腔咀嚼功能,造成牙齿松动。随着牙周病患者牙周组织被破坏,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间咬合力失衡,改变牙齿受力方向,造成前牙松动、移位,不仅影响牙齿功能及美观程度,还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病,形成恶性循环,需尽早诊治。常规根面平整、龈下刮治、龈上洁治等基础治疗虽能减轻牙周症状,但其作用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前牙移位[1-2]。口腔正畸是治疗牙齿畸形有效方法,其可矫正牙齿,解除错k畸形[3]。为探讨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现选择81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共81例,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通知书,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牙周病诊断[4],患者伴前牙突出、移位、牙间隙增宽。(2)牙齿松动度≤II度;(3)既往无正畸治疗史;(4)精神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2)伴全身性感染;(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5)合并口腔颌面异常,如舌体异常、咀嚼异常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38.82±4.39)岁;牙周病病程1~9年,平均病程(4.51±0.49)年;合并症:牙髓炎20例,龋齿21例。对照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39.13±4.46)岁;牙周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98±0.56)年;合并症:牙髓炎25例,龋齿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行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包括菌斑控制、龈下刮治术、龈上洁治、根面平整等,并根据患者牙周袋情况予以消炎治疗,待牙周症状得到控制后采用差动直丝弓技术对前牙进行矫正。

观察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后,待其牙周症状显著改善,病情稳定后拍摄全口牙体曲面体层面,若牙槽骨吸收处于静止期,则可行口腔正畸治疗。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正器,先用较细镍钛圆丝(直径0.35~0.40cm)矫正,之后逐渐选择相对粗的矫治弓丝(直径0.40~0.45cm)。对前牙进行结扎后,将橡皮链挂于尖牙之间,内收前牙关闭牙间隙。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适宜正畸力,正畸周期为6个月,嘱患者每月复诊,并视患者复诊情况调整正畸力。正畸期间,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正确漱口,加强口腔清洁,尽可能少食甜食,少饮碳酸饮料。正畸后可去除方丝矫正器,佩戴牙齿保持器,防止前牙移位复发。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1.3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口腔医学新进展》[5]中相关标准评估,①显效:牙周症状消失,前牙复位良好,美观度高,咀嚼功能恢复,牙齿松动度<I度;②有效:牙周症状消失,前牙复位良好,美观度高,牙齿松动度I~II度;③无效:前牙移位无改善,牙齿咬合无力。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1)牙周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探诊深度、前牙覆盖度、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2)牙齿功能:参照口腔功能评估对患者牙齿咀嚼功能、固定、舒适、美观程度予以评估,各项目评分1~5分,得分越高表明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经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有效率为67.50%,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牙周指标

治疗前,两组探诊深度、前牙覆盖度、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探诊深度、前牙覆盖度、牙周袋深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牙槽骨高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牙齿功能

观察组咀嚼功能、固定、舒适、美观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3。

2.4 典型案例

患者女,年龄29岁,主诉上下门牙见牙缝就诊。患者面部左右对称,张口型及张口度均正常,无疼痛,上下牙列散在间隙,前方扇形、前突,个别牙扭转(见图1-2);曲面断层片不见全牙列,牙槽骨高度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见图3)。患者先行牙周系统治疗,牙周情况稳定后予以系统性正畸治疗,期间定期牙周会诊,择期采用MBT托槽矫治技术进行固定矫治,前方双排托槽关闭间隙,之后定期复诊,视情况调整正畸力,患者治疗后效果(见图4-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比较(,m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比较(,mm)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 <0.05

表3 两组牙齿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牙齿功能评分比较(,分)

图1 治疗前

图2 治疗前

图4 正畸后复查

图5 正畸后复查

图6 正畸后复查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感染性疾病,该症多因微生物感染所致,可累及牙槽骨、牙龈、牙周韧带等。近几年,成人牙周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为75%~80%[6]。牙周病可引起牙龈萎缩,牙周组织受损,随着病情加重可致前牙移位,导致牙齿咬合关系发生改变;另外,牙齿受力方向改变,加快了牙周病病情进展,最终造成牙齿脱落,二者互为因果,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

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可解除牙周局部刺激因素,改善症状,但难以矫正牙齿错位关系,恢复牙齿咬合关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7-8]。常规差动直丝弓技术针对前牙压入为差动过程,但需先压入一对,再压入另一对,是一个渐进过程,且所用时间较长。口腔正畸治疗,能促使牙齿咬合关系恢复,稳定口腔环境。于牙周基础治疗后,确定牙槽骨吸收处于静止期予以口腔正畸,采用直丝弓固定托槽矫正技术可将移位前牙内收,关闭(缩小)牙齿间隙,恢复其咬合、覆盖、邻接关系[9-10]。口腔正畸以生物力学原理为基础,并利用各种矫正装置调整患者牙齿、骨骼、肌肉间协调性,矫正错位牙,纠正创伤咬合及病理性移位,增加牙根覆盖,并刺激游离龈缘,使临床附着点位置上升,对牙龈组织形态及功能恢复有益。口腔正畸通过纠正移位前牙位置,恢复前牙功能及理想牙弓形态,维持口腔内环境稳定及牙周健康[11-12]。王志刚[13]等研究结果显示,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治疗中,其有效率高达90.00%,患者满意度97.0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进一步证实了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有效性。分析原因是,牙周稳定后予以口腔正畸,可将拥挤错位牙列排列整齐,消除牙颌创伤后关闭或缩小前牙间隙,使其病理性移位得到纠正。

探诊深度指用牙周探针探测到的龈袋或牙周袋深度,其可准确反映牙周病变程度;前牙覆盖度指从上前牙切端至下前牙唇面最大距离,正常情况下,前牙覆盖度≤3mm[14];牙槽骨是牙周组织及全身骨骼系统中代谢、改建最活跃部分,一旦骨吸收增加或骨新生减少,亦或两者并存则可导致牙槽骨吸收,使牙槽骨高度降低,故测定牙槽骨高度可反映牙周病变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牙槽骨高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探诊深度、前牙覆盖度、牙周袋深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口腔正畸可改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牙周指标,其研究结果与卜华伟[15]报道基本一致,分析原因是口腔正畸治疗通过矫正错位前牙,降低创伤性咬合潜在风险,从而改善牙周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咀嚼功能、固定、舒适、美观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口腔正畸可提高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牙齿功能,分析原因是口腔正畸可关闭前牙间隙或将其调整至理想状态,完成牙齿重建,恢复其咬合关系,改善咀嚼功能,美观度高。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可改善牙周指标,提高牙齿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前牙牙槽骨牙周病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干预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美观的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青年人正常前牙牙根与牙槽骨位置的CBCT研究
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切牙牙槽骨骨量的研究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喝生姜水预防牙周病
玻璃纤维桩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