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共情,让孩子健康成长

2020-08-19 12:56吴在天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8期
关键词:共情玩具情绪

吴在天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共情呢?为了方便理解和操作,我将以一个真实故事为例。

有位妈妈说,两岁大的女儿最近总是特别容易哭闹,比如玩具掉地上了,女儿会说捡不起来。其实,她是完全可以捡起来的,之前妈妈见到过她自己捡起玩具。妈妈试图让女儿自己捡起来,但女儿不理睬,继续玩其他的玩具。妈妈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得由她自己来做,也没有去管。正当她准备拿手机听音乐的时候,女儿却又突然哭闹起来,要求妈妈去捡掉在地上的玩具。

这位妈妈很苦恼:“我是应该捡起玩具给女儿,满足她的需求,还是不理她任由她哭闹?但如果孩子一哭闹,我就赶紧安抚她,顺着她的想法,是不是也不正确呢?”

共情的方法:五步走

其实,共情是有步骤可以参考的。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将情感分成了可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和难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好的父母可以作为孩子情感体验的容器,并且把孩子不能承受的那些情感体验给予概念化,然后再将这些容易消化的内容返回给孩子。

父母的回应,就是接纳的反馈。比如孩子哭闹时,可以蹲下来陪着他,温柔地告诉他:“你现在觉得很难过,是吗?”

类似这样的互动,就是和孩子确认他的感受,为孩子的情绪体验命名。用你的行动和语言与孩子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哭闹,也许只是想要一个爱的回应,而你的接纳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步,对产生的情绪做判断,把情绪和现实的问题区分开。

如果是现实的问题,孩子的确遇到了挫折不能完成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支持孩子即可。如果事情是孩子可以完成的,那就不是现实引起的情绪,而是孩子的某些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三步,和孩子澄清现实和情绪,并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比如对孩子说:“你想妈妈帮忙,但是妈妈没有来,你觉得不开心,而不是因为你不能捡起来,是吗?”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肯定孩子有自己捡起玩具的能力。其次是和孩子確定她真实的情感需求是什么,“你可以捡起来,但是你希望妈妈帮你捡起来。”

第四步,可以和孩子互动,进一步了解孩子真实的情感需求。

比如:“妈妈没有帮你,你觉得妈妈不爱你,是吗?你希望妈妈帮你捡起来,是希望妈妈多陪你玩,是吗?”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肯定你对她的爱,肯定你对她情绪的接纳。

哭闹的时候不是任由孩子哭,也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而马上去做些什么,而是先帮孩子做情绪处理的工作,接纳孩子、允许孩子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的情绪能够被很好地接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看见的。这时候,就可以准备下一步,让孩子心智的成长再上一个台阶。

第五步,教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需求。

比如对孩子说:“如果你需要妈妈帮助的话,可以用语言表达。如果你哭闹的话,妈妈也未必能够马上明白你的想法,因为那时候,妈妈的注意力会在你的感受上。而你用语言来告诉妈妈‘我现在不想自己捡起,想让妈妈帮我,那妈妈就明白了。”

告诉孩子用语言,而不是哭闹来表达。也许,这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有显著的效果,但如果可以这么操作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能够清晰地表达需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以上五步就是对孩子共情的整个过程。简单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去发现他们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接纳和确认情绪,并鼓励、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共情的核心:尊重

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共情,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要先放下自己,尤其是放下成年人已有的想法和判断,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所遇到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容易做到。

我们往往会对孩子提出建议、安慰或者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而这也许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心理学家卢森堡博士曾说过一个自己的经历。有一天,他的女儿在照镜子时说了句:“我丑得像一只猪。”作为父亲,他忍不住对女儿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本以为这可以让女儿开心一点,谁知,女儿非常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喊了一声“爸呀”就摔门而去。后来,卢森堡博士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发现自己的安慰来得不合时宜,也许女儿只是希望父亲可以留意到自己的感受,而他的安慰好像否定了孩子的感受一样。

他回忆说,如果当时能够去问女儿:是不是对今天自己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可能会让女儿更舒服一些,因为这样的话容易让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可能把内心更多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卢森堡博士说,在安慰别人或者提建议前,我们需要先看看,那些安慰和建议是不是别人想要的。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会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说教、出主意,“我觉得你应该怎么样”;给孩子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很努力了”;选择性共情,只顺着孩子的情绪;等等。这些共情的方式忽略了去体会孩子此时的感受,都会阻碍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也许问题解决了,但感受却还影响着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有无名火的原因。如果孩子想要别人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的内心可能是不大舒服的。

无论是哪种错误的共情姿势,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只不过有些否定比较隐蔽,让人不易发觉。如果真的去共情孩子的话,就意味着你需要先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身心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这就是共情的核心:尊重,尊重孩子的状态,尊重孩子的情绪。

共情的基础:爱

现在有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和课程,都有讲到与孩子共情的技巧和方法,父母也很认真努力地学习。但过了一段时间,很多父母发现学到的方法不太灵。我想说的是,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基础的原因。

这个基础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没有爱,或是不够爱,我们学来的技巧和方法,往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咨询工作中,我看到很多父母在物质上确实满足了孩子,也感觉到了他们对孩子很用心,但在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却很冷漠。他们没有实实在在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的释放,尊重孩子的感受。

当然,这不完全是父母的过错,也有父母自身成长的因素,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没有很好地被共情过。

怎么办呢?有个最简单的方法,父母可以试着用自己当年做孩子时的感觉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是只盯着孩子的行为,比如事情合理不合理、想法和诉求是不是超出了应有标准等。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和孩子达成情绪性的共鸣,尤其是面对越小的孩子越要这样。

猜你喜欢
共情玩具情绪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