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大同古城茶庄史迹钩沉

2020-08-20 08:34谢佳辉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广丰茶庄古城

谢佳辉,孙 瑜,王 勇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 037009)

1 广丰茶庄

1.1 广丰茶庄的建立

广丰茶庄是大同古城的百年老店,由大同近代工商业实业家高松龄创建。民国17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广丰茶庄积累了一定的资本。高氏兄弟看到了茶叶贸易具有发展的前景,于是决定在开设了分店广丰仁记茶庄,店址坐落于大北街,由高松龄的弟弟高师龄经营打理,在不久之后广丰仁记茶庄又出资开设了分店。当时高氏兄弟经营的茶庄几乎垄断了大同古城的茶叶贸易,广丰茶庄在大同茶业处于领先的地位。受到文革的影响广丰茶庄的牌匾被毁坏,茶庄改名为大东街茶叶市场部,1980年代店铺得以恢复原名,后来改为“经营承包责任制”。高氏兄弟创建的茶庄字号推动了大同古城的茶业贸易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们的饮茶习惯也随之改变。

1.2 广丰茶庄的销售渠道

在历史上大同古城就是一个重要的商埠,在明代的时期就是与北方蒙古族贸易口岸,由于大同古城独特的地理因素,曾经三设马市,为大同古城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同古城与内蒙古、蒙古为邻,是走向边境贸易的必经之地,连接山西南北的茶马古道,外国商队进入内地贸易的主要路线之一。[3]大同古城是万里茶道的必经之地,大同古城有两条东西两条线路,东线主从大同古城的南郊区境出发,经过口泉镇、平望镇到达大同古城,然后向东经过三十里铺、十里台、戴家屯等地区,到达怀安县境内。西线从怀仁县出发,经过左云县境内,向西到黄家店、庄家店、社家到达左云县城,左云县城出来向西,经过乔家窑进入右玉县[4]。而在茶庄没有设立之前大同普遍销售的是砖茶,随着茶庄的逐渐设立大同茶叶贸易变得更加活跃,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广丰茶庄为例,在茶品供应上,为了迎合北方和本地顾客的喝茶习惯,主要以“千两茶”为主的砖茶,“千两茶”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低,在大众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满足大众的饮茶习惯。这种茶由晋商从南方采购,然后通过加工而形成,因茶由老秤一千两的重量,所以人们称之为“千两茶”。广丰茶庄往往会把这种茶的价格定的很低,所以在与其他茶庄竞争中有优势。广丰茶庄还经营各种各样的品种,每种茶都有不错的销路。在货源方面,高松龄从最初主要由太原、天津、北京等地采购已经加工配制好的陈茶,逐渐发展到从苏州、杭州等地南方各地进货,并发展到自己加工配制茶品,新茶渐渐多了起来。在销售渠道上,高松龄坚持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各类茶叶行销到雁北各县及临近的蒙古地区,年销售总量达到了七八千万斤(旧制,约4万千克左右)。

1.3 广丰茶庄的图片资料

大同各地寺庙现存各类碑记石刻上,记载里数千爿有能力资助重修寺庙的字号店名及其捐款数额。在这些碑记中可以看到大同商界经营的行当门类齐全,充分反应出清代大同晋商的雄厚实力,也体现了大同晋商热衷于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积极贡献的精神。在碑记石刻众多的字号店名中可以看到茶庄字号的身影,仁记茶庄也出现在其中。

图2 广丰茶庄的茶罐子②

茶罐子的正面是一幅优美的画,上面有印有“广丰昌茶庄”的字样,下面是一个优美的女子望着窗外,屋里煮着茶的生活景象;背面印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左侧面印有广丰昌茶庄的地址“开设山西大同府城,西山牌楼东街路北”;右侧面印有各种各样的茗茶要目。

2 一和功茶庄

2.1 一和功茶庄的建立

一和功茶庄由义和功的后人创设于民国初年,创设者张氏来自于山西太原晋阳,店址坐落于在大同古城四牌楼的大南街路西。当时在四牌楼一带分布的茶庄还有大东街的广丰茶庄、大东街的三义兴、大北街的仁记茶庄、大北街的永康茶庄、大西街的仁记茶庄分店等,一和功茶庄也在其中。到了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一和功茶庄规模超过其他茶庄成为大同古城内规模最大的茶庄,而后又在内蒙古的包头和呼和浩特、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等地开设分店,茶叶生意规模不断地壮大。抗日战争时期,一和功曾多次为贺龙部队转运货物,被日伪军发现,在不久之后倒闭,但是一和功茶庄无私的爱国精神无不被人们所感动。

2.2 一和功的图片资料

图3 一和功茶庄的店铺③

一和功茶庄位于大同府城内四牌楼一带的大南街路西,图片中发现店铺门前的顾客络绎不绝,饮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中就流传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话。

图4 一和功茶庄的罐子④

图5正面印有“一和功茶庄”的字样,下面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背面印有“green tea”的字样;侧面分别印有本号宗旨“加意监制,诸品名茶,不图厚利,为广招徕”和本号希望“货销畅旺,四远名扬,同业商战,始终强上”的字样。

图5 一和功茶庄茶盒⑤

此图为一个可以抽拉式的木盒子,正面上部分印有“一和功”的字样,左右两边还印有茶庄的地址“本号开设四牌楼南街,坐东向西门面便是”,中间部分还有一幅寓意美好的画;底部是茶庄的名称;侧面印有“普洱和滇南”的字样还有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

3 永聚祥茶庄

3.1 永聚祥茶庄的建立

永聚祥茶庄是祁县的有名茶庄,由何家筹资建立于清道光年间,原址在祁县城内的大东街,现在遗址仍然保存完好。当时员工最多时有20多人,总号就设有大掌柜、二掌柜、内事掌柜、上街伙计的职务,分号还设有老板和伙计,他们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5]永聚祥茶庄的掌柜和伙计们都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也是永聚祥得以壮大发展的重要因素。永聚祥在当时是总号,在湖南安华、山西大同、陕西西安等地设有分号,分号遍布于各个省份。大同分号在当时不叫永聚祥,而是改名为“兴隆茂”,老板是祁县人许世进。兴隆茂茶庄迎合人们喝茶的喜好,所以顾客络绎不绝,成为清末民初时期大同古城著名的茶庄。

3.2 永聚祥茶庄的销售

万里茶道的开通使得茶叶传到了亚欧许多国家,茶叶从此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喝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清朝道光年间蒙、俄等国每年都会从我国购入大量的茶叶。晋商看到了商机,一些大的茶庄都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打造专门的茶叶品牌,获取更多的利益,永聚祥茶庄也不例外。永聚祥茶庄当时在南方有自己的茶叶基地,每年茶庄都会派人南下收茶,雇佣当地的茶农对茶叶进行加工成各种各样的茶叶,而对于茶叶有严格的要求,不论是茶叶的选摘还是加工、包装都有自己的标准,这样打造出来的茶叶才能有好的市场。最后在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运往各地进行销售。一部分的茶叶运至分庄零售,另一部分会继续北上,销往亚欧大路上的其他国家。从安化水运到达汉口,在转运至襄樊,经过河北、河南省社旗镇,在改用驼队继续向北,经过洛阳、晋城、长治、出祁县的子洪口。再换用畜力车继续北上,经过太原、大同到达归化。再换用驼运分为三路继续出发,向西经过归化、包头、宁夏、兰州、敦煌到达叶尔蓝;或者从归化、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乌鲁木齐到达塔尔巴哈台;向东经过张家口、多伦、齐齐哈尔到呼伦贝尔;向北从归化出发,经过库伦、恰克图、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最后到达圣彼得堡[6],全程总长度到达一万多公里。永聚祥茶庄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砖茶,当时在安化设庄,在大同、归绥等地设有分庄,取名为兴隆茂。茶砖的包装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图案,分成许多小块,喝茶时掰出一小块即可。最有名的还是永聚祥茶庄的千两茶,它的形状是圆柱形,重量可以达到旧秤一千两,所以称为千两茶。

3.3 永聚祥茶庄的经营模式

永聚祥茶庄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顶生意的模式,顶生意指的是掌柜根据在职员工的业绩,经过评定以后给予一定的股份额,享有分红的权利,但是不承担亏陪责任,只有学习年满三年的伙计才有资格拥有股份额。通常从一厘开始,然后不断的增长一直到十厘为全俸。全俸的拥有者一般是大掌柜,分庄与其他掌柜拥有八厘。这样的模式一直到职工去世后还可以继续享受分红。[7]顶生意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山西商人的一大发明,就算是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一方面把员工与茶庄的利益紧紧的绑在一起,使得员工尽心尽责的为茶庄创造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把经营使用权与资本所有权进行分离。[8]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激励职工与企业共同的向前发展,体现了晋商在管理经营方面的创造力和智慧,是晋商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永聚祥茶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永聚祥茶庄掌故与伙计们都特别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在当年的许多商号中就数永聚祥伙计藏书最多。[9]可以看出当时东家对于文化素质的重视,这也促进了伙计们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融入到茶庄当中,形成永聚祥茶庄特有的文化,使得永聚祥茶庄得以兴盛的原因。在永聚祥茶庄中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在祁县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佳话“最好好不过永聚祥的茶饭”。永聚祥伙计的伙食是有讲究的,餐桌上的菜比较丰盛,甚至还有些山珍海味。[10]东家认为只有把员工照顾好了,员工才能为茶庄带来更多的利益,才能为茶庄做更大的贡献。可以看出东家在管理经营茶庄上的想法是成功的,现在也是如此,只有抓住了人才,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4 结束语

本文以清末民初大同古城茶庄为视角,以文献、实物和口述史料为依据,对大同古城茶庄进行钩沉揭露。可见,万里茶道的途经给大同古城带来了勃勃生机,带动了大同古城商业贸易的发展,给大同古城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大同古城成为万里茶道上连接亚欧大陆商贸的重要城市。大同古城是万里茶道的途经城市之一,万里茶道申遗不能没有大同古城,大同古城应当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遗产点。

注释:

图片由大同土木堂吴老师提供。

图片由大同古茶驿马老师提供。

图片由大同土木堂吴老师提供。

图片由大同古茶驿马老师提供

图片由大同土木堂吴老师提供。

猜你喜欢
广丰茶庄古城
通海古城缀记
清闲
晋商渠氏长盛川考略
广丰木雕传承与发展研究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玫瑰余香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发红包
鸿德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