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从省苏主席到内务部部长

2020-08-20 07:53卫平光张荣辉
党史文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领导

卫平光 张荣辉

曾山是从江西红土地上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山投身革命后,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历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东南分局副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商业部部长、内务部部长等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江西苏维埃运动的一面旗帜

中央苏区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江西是中央苏区的主体。曾山是赣西南苏区和江西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在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江西苏维埃运动的一面旗帜。

1925年,在大哥曾延生的引导下,曾山参加觉群社,积极投身大革命运动,次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曾山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领导官田暴动,揭开了吉安西区农民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不久,曾山担任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吉安、吉水、安福等十余县苏维埃政权。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刘士奇、曾山组成主席团,在吉安县陂头村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和红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决定将赣西特委和赣南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曾山被指定为特委常委。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为主席,赣西南各县的革命斗争自此有了统一的领导。

从1929年10月起,赣西地方红军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九次攻打吉安,曾山亲自指挥了其中几次攻打吉安的战斗。1930年10月4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曾山组织赣西南地方武装和十余万群众,配合红一方面军再次攻打吉安。曾山动员8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并在几天内筹集五六万块银圆和一二十斤黄金作为红军军费。在赣西南群众的配合下,红军胜利攻占吉安城。10月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是首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它的成立使江西苏维埃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开创了江西红色割据新局面。

作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为苏区的各项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土地政策方面,曾山坚决拥护毛泽东的土地革命路线,坚持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贯彻“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原则,领导各县开展分田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同时也推动了毛泽东土地革命路线的发展。邓子恢曾指出:“曾山同志对形成正确的土地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他正确地贯彻实施了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政权建设方面,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曾山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出席大会,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曾山领导召开了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健全了江西省市县乡各级苏维埃政府机构。1933年12月,在江西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受“左”倾领导者不公正批判,曾山改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部长,领导建立了江西苏区的财政体系,建立健全了财政收支制度,千方百计扩大财源。曾山还积极领导苏区人民开展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罗坊会议上,曾山极力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促成会议通过“诱敌深入”的方针,这一方针成为后来反“围剿”战争的重要原则。革命斗争中,曾山大力动员青壮年參加红军,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侦察敌情,组织担架队、赤卫队、慰劳队等等,配合红军作战。苏区时期,中央政府发行三期革命战争公债480万元,江西省承担了一大半,且提前完成购买任务。在江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红军接连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曾山号召群众筹集战费200万元上交中央。1934年6月,中央向苏区群众发出借谷24万担供给红军的号召,江西一省就借出了12.5万担谷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曾山临危受命,代理江西省委书记,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支援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

综观整个苏维埃运动时期,曾山一直战斗在斗争的最前沿,是领导江西苏维埃运动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不止一次地称赞:“在江西根据地的斗争中,曾山同志是有功的。”

新四军的重要创建者和领导者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侮。曾山受中共中央委派,协助项英回江西创建新四军,并领导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8年1月初,曾山到达南昌后,立即协助项英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曾山任副书记和新组建的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东南分局主要是为领导东南地区新四军的组建和抗战而成立的,曾山等先后到湘赣边、赣粤边、闽浙边等游击区,宣传党的政策,指导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从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参与决策,到武汉、南昌新四军军部创立,直至亲自赴各游击区传达动员,曾山“主要工作是集中部队”,并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革命事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党的坚强领导。东南分局刚成立时,东南地区党组织大部分遭到破坏,无法有效领导艰巨的抗战任务。作为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曾山积极执行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指示,恢复重建了土地革命期间被破坏的南昌市委和江西省委,并担任省委书记。自东南分局成立起,历经东南局、华中局、华中分局,曾山担任组织部部长达十年之久。在曾山的努力下,东南分局所管辖的江西省委和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部分地区特委组织均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江西党组织从1000多名党员,很快发展到1.8万多人,在各地的抗日斗争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曾山在抗日根据地积极贯彻党的经济政策,参与领导根据地的土改和大生产运动,新四军不但完成了自己生产任务,还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自1943年起,曾山兼管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抗战筹集经费和作战物资。为了打破敌人封锁,曾山通过地下党在上海、香港等地筹集大量经费,并购买大量军火、药品和生活物资,秘密运到根据地。为了同敌人作经济斗争,曾山一方面组织情报处,搜集敌、伪、顽各方经济情报,供华中局领导决策参考,另一方面领导创立华中银行,发行根据地货币,统一了华中财经,这些工作对于繁荣根据地经济、保障新四军后勤供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四军开赴皖南抗敌前线后,曾山随东南分局一起转战皖南,直接参与领导抗战。曾山多次会见江苏省委书记刘晓、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等,指导开展对敌斗争。曾山还亲赴新四军第七师视察工作,指导第七师粉碎敌人的“扫荡”。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后,曾山任华中局委员。刘少奇、陈毅相继离开华中后,华中局只有饶漱石、曾山两人,新四军军部只有张云逸和赖传珠两人,华中局和军部重大事务基本都是由饶、曾、张、赖四人共同决定,并联名向中央汇报。他们经常致电粟裕、谭启龙、龙跃等人,指示对敌斗争战略战术,部署新四军在浙江、福建、河南等地的战斗,并积极调派干部,充实新四军的领导力量。曾山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对敌斗争的策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东解放的“好后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补给。解放战争时期,战争的模式已经由游击战转入大兵团运动战,从而对后勤支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曾山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兼华东财委书记、财办主任等职,负责华东解放区后勤和财经工作,为华东解放区的后勤支前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山东期间,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曾山领导组建工矿部,将从华中撤来的军工干部和技术人员、工人以及设备和山东渤海、胶东、鲁南三个区的军工厂合并,统归工矿部管理,集中力量生产军工产品送往前线。解放济南时,为保证几十万大军的粮食和各种物资供应,曾山和华东财办干部一起,共调运了上千万斤粮食,保证每个指战员每天1.5斤的粮食供应。同时,组织了51万民工担负前方的运输、担架、押送俘虏、警戒及养路破路等工作。曾山主持接收济南时,入城当天就侦获、接收敌人13个完整的医药、通信器材仓库和1个地下汽油库,接收粮食近千万斤、西药2500多大箱。曾山将缴获的大量军火弹药及军需品交给军委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有力地支援了相关战场的作战。济南接管工作尚未结束时,曾山又奉命负责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后勤支前工作。

淮海战役期间,中央为保证部队供给,指示华东财委负责华东野战军经费。曾山为此奔波在华东战场各地,为部队筹集补给和经费。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各地共动用民工543万人,筹运粮食9.6亿斤,运送弹药1460万斤。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的情况下,这些军粮和军用物资全靠数百万民工用人力、畜力运输,这在我军支前后勤史上是空前的。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曾山则是这背后重要的动员者和组织者,为此做了大量极其繁重、艰苦的工作。

渡江战役前,中央将参加渡江作战的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两军支前工作全部交由华东局单独负责。两军及前线人员共约150万人,每月仅粮食就需9000万斤,支前任务比淮海战役更加艰巨。华东局决定由曾山负责领导华东财办、华东支前委员会和后勤司令部三方面工作,统一调剂支前物资,全面负责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在曾山等努力下,渡江战役前夕,共筹集粮食约1.5亿斤,各种船只2万余条,随军南下的民兵2万余人,民工178万人,华东支前物资准备就绪,部队粮弹充足。李人俊说,曾山同志“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好后勤”。周恩来代表党中央高度评价说:“曾山同志对统一华中及统一华东两地财政均有很大功绩,值得赞许。他积极拥护与坚决执行统一集中的方针,也为中央所深悉,并予信任。中央及军委完全信任曾山同志对于华东财经后勤的领导。”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统计,“自1947年国民党军向山东作重点进攻到华东全境解放,华东每年献出近40亿斤公粮,出动民工人数最多时竟达数十万以至百万以上”。曾山将这些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为华东战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领导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山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和内务部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曾山再接再厉,任劳任怨,在治理淮河、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交通运输事业和防灾救灾工作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水灾为重。1950年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河流域遭受严重水灾,受灾群众998万,重灾民690万,109万人无家可归。华东局派曾山到皖北指导抗洪救灾。曾山一方面调拨大量粮食和资金救济灾民,一方面向中央提出要大规模、有计划地彻底治理好淮河,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毛泽东对受灾群众十分关心,对治理淮河非常重视,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落实毛泽东关于治理淮河的指示,中央成立治淮委员会,任命曾山为主任,负责领导治淮事业。上任伊始,曾山立即抽调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治淮工作机构。曾山在既无经验可循、又无充足资金的情况下,依靠豫、皖、苏三省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治淮事业。曾山充分信任并尊重工程技术专家,提出要“依靠群众,依靠科学,科学与群众结合”的治淮方针,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曾山组织了大批中苏专家对淮河进行考察,做出科学合理的治淮规划,大膽采纳了中国专家汪家桢的方案,建成了著名的佛子岭水库。这座水库经受了多年的洪水考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曾山还十分重视对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例如,他力排众议,提拔年仅27岁的钱正英为治淮工程部副部长。钱正英不负厚望,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先后任水利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曾山等人努力下,治淮委员会云集了各类工程技术专家和知识分子1.6万余人,为治淮事业储备了大量人才。治淮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系统性的水利工程,由于计划科学、领导有方,到1952年,治淮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为后续治理奠定了基础。

正当曾山为治理淮河事业奔走忙碌的时候,1952年10月,为加强对中央财经工作的领导,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事业,曾山奉命调任政务院财经委副主任,并兼任首任商业部部长,协助陈云主管商业和财贸战线工作。曾山上任后,首先着手组建商业部,完善自身组织机构,并对国营商业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使商品流通趋向合理化,国营商业基本上掌握了全部的批发业务。其次,改造私营商业。195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曾山作为商业部部长和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重点参与了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这年6月,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曾山等人提出通过统购、包销、加工、订货等初级形式,将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是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为国家资本主义并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之一。1955年11月,在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上,曾山指出,通过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商业,在目前条件下把对资本主义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商业最好的过渡形式。此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步伐加快,很快进入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阶段。到1956年年底,全国8.8万余户私营工业企业、200万户私营商业企业,被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商业的轨道,基本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曾山作为这一创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之一,认真贯彻党的政策,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多次向中央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从而使新中国在社会震动很小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更加迫切。为加强对交通事业的领导,1956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交通工作部,任命曾山为部长,主要负责领导交通部、铁道部和邮电部的工作。曾山认为,如果交通事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狭窄地带”,阻碍和限制生产的发展。上任伊始,曾山首先抓交通运输系统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工作。铁道部、交通部成立之初,均先后建立了政治部及其所属系统的各级政治工作机构,与地方党委分工领导所属企业中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随着企业中党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政治机关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组织上的复杂关系,还影响到企业党委领导作用的发挥。为此,曾山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撤销铁道、交通、邮电系统中各级政治机关,加强党的领导问题的报告》,建议“撤销铁道、交通、邮电系统中各级政治机关,加强企业党委的组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企业首长负责制”,得到中央的批准。其次,召开南北方交通工作座谈会。1958年4月下旬,南方十三省、市、自治区交通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6月19日,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交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曾山在南北方交通工作座谈会上均发表了讲话,大大地鼓舞了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全党全民办交通的热潮。再次,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开展技术革命。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的号召,要在全国开展改良工具和革新技术的群众运动。曾山认为,交通系统的技术革命,应以大力提高装卸搬运能力、压缩车船停站停港时间为重点,自力更生地进行运输通信工具的制造和修理,同时要加强科学知识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在曾山的大力倡导、推动下,交通运输系统的技术革命取得了积极成效。上海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4个月内提出技术革新建议54.8万多条,落实了28.3万多条。全市交通、邮电、电信等方面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各单位1960年第一季度的生产大大超过了1959年第四季度的水平。

1960年11月,中央任命曾山为内务部部长,领导全国的拥军优属、社会福利、机关人事、救灾抗灾、行政区划等大量民政工作,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曾山在做好内务部日常工作的同时,花费大量精力领导开展救灾防灾、拥军优属等工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活,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发。1963年8月,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特大水灾,9.9万多个村庄被淹,1.9亿亩农田受灾。每当灾害发生,曾山即奔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并向中央汇报灾情。随后,中央先后向受灾省份拨发救灾款10.67亿元,使灾区群众平稳度过了灾荒。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8级大地震,受灾34万人,倒塌房屋500多万间。曾山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率团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并及时向中央汇报了灾情,提出要妥善安排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口粮供应,同时要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节约度荒、互帮互助,为中央更好地指导防灾救灾和恢复发展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拥军优属关系军队的稳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毛泽东说,“它是巩固人民军队的一项根本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共有烈属550万人、军属1290万人、残疾军人72万人、复员退伍军人713万人,拥军优属任务繁重,作為内务部部长的曾山对此极为重视。首先,争取到中央财政每年拨出1.6亿专款对烈属和残疾军人进行抚恤,特别是对二等以上残疾军人,由国家长期发给抚恤金,保障了他们的生活。其次,督促各地组织群众对烈属、军属和残疾军人进行优待,仅1961年,全国优待烈属、军属和残疾军人折款1.2亿多元。再次,大力举办优抚事业。截至1962年,全国开办烈属养老院1204所,另有29个省市设立了残疾军人休养院。在曾山的督促和指导下,各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使广大烈属、军属和残疾军人在政治上享受了应有的荣誉,生活上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曾山对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也十分关心。甘肃、青海两地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损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1962年6月,甘、青边界再起纠纷,曾山奉命前去处理。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曾山亲赴海子、哈尔腾等地区,走村串户,与牧民促膝交谈,走访各民族上层人士,召集党政干部座谈,全面了解边界各民族定居和生活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曾山分别在西安、兰州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经过曾山的努力,甘、青边界纠纷终于得到妥善解决,从而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稳定。

曾山革命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凭着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他从没有被吓倒过、退缩过。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计名利、一心向党,严于律己、勤政为民,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是江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领导
市领导会见
院领导简介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我家领导
领导的人
不能和领导抢戏
领导,您的威严掉了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