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处僵治困”策略分析

2020-08-20 08:02寇海炜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6期

摘要:“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如溃堤之蚁穴吞噬着社会生产要素,阻碍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处僵治困”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某集团公司化工板块“处僵治困”为背景,对其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论述,并提出为巩固治理成效,实现亏损不反弹、成效不反复,真正做到去产能和提升发展水平,有必要建立“处僵治困”长效机制。

关键词:处僵治困;僵尸企业;困难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16-0091-02

一、“处僵治困”的提出及必要性

“处僵治困”是处置“僵尸企业”、治理“困难企业”的简称,是国资委先后针对中央企业印发的专项工作方案,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对“僵尸企业”“困难企业”的界定,各行业标准不同,但停产多年、连续三年亏损、资不抵债,以及制约创新发展和调整转型升级的企业,被认定为重点关注对象。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中指出,电力、热力、冶金、石油加工等行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较高;从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如溃堤之蚁穴吞噬着社会生产要素,阻碍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由此“处僵治困”势不可挡。

1“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大量生产资源无法释放进行优化再配置。一是这些企业占有大量闲置甚至稀缺的土地、设备、厂房、原材料等社会资源不能被重新盘活、重新利用,投入到新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价值的再转换。二是阻碍了这些企业聘用的劳动力通过再就业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流向优质企业、高效企业,不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三是依赖银行和财政维持其存续的信贷、财政资金得不到释放,一方面,无法支持高新、优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地方财政的包袱。

2不利于市场竞争和行业良性发展。“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对市场的低效、无效供应,致使市场供应数量多、质量差,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价格战、资源战、广告战等恶性竞争,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供求关系和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形成不正当市场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产业集中度,进而阻碍了行业的持续良性健康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拉低集团企业盈利能力,加重集团企业财务负担。“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基本都存在成本高、负担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长期亏损,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给集团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加重集团企业财务负担,成为集团企业的包袱,降低集团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

二、“处僵治困”采取的措施

1规范程序,分类处置。中央企业的“僵尸企业”“困难企业”通常不止一家,且每家都有每家的问题,有共性也有个性,对这些企业的治理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需根据专项治理思路和目标,结合各企业特点,寻找不同企业共性,规范程序,分类处置,努力做到既做“加法”也做“减法”,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存量,提升绩效,适度投入,有序退出。目前“处僵治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有资源可利用、有一定发展前途的企业,可通过集中资源、优势互补,横向、纵向、专业化整合等兼并重组的方式来改造;二是企业有产品有技术,但管理手段落后,运行效率低下,可通过对标先进、精细管理、调流程变机制等强化管理的方式来提升;三是对于市场没前景、产品没效益、扭亏无望的企业,可通过股权转让、破产清算、关闭注销等方式予以清理淘汰退出[1]。

2因企施策,“一企一策”专项整治 。根据大致设定方向,结合行业发展规划、各企业所处区域环境和当地市场特点、各企业的定位和发展,从生产经营状况、亏损原因分析、可行的主要减亏扭亏措施、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对“僵尸企业”“困难企业”进行深入剖析,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即所谓“一企一策”制定各企业的专项治理措施和具体执行方案,专项治理方案有目标有措施,有组织保障有制度落实,形成专项业务闭环管理,有助于持续高效推进“处僵治困”工作的治理进程。

3各企业细化措施,多措并举。各企业根据既定总体目标,细化各项治理措施。解决兼并重组采取何种方式、具体操作程序是什么、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完善等问题,进而保证兼并重组的顺利完成;企业如何调整结构、优化生产、开拓市场、技术改造、挖潜增效、降本减费等,做到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升绩效水平;实施清算退出企业人员的分流安置、债务的清偿、资产的盘活处置等策略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效快速的退出;还有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倒排时间、保障机制的安排与落实等,均需逐一敲定。各企业多措并举,有条不紊,稳步推进各自的清理整治工作。

4压减法人、亏损子企业的治理助力“处僵治困”。压减法人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及亏损子企业治理工作与“处僵治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计划清理退出的“僵尸企业”一定在压减法人单位之列,压减法人单位部分是潜在“僵尸企业”“困难企业”。亏损子企业中的长期亏损企业大多是“僵尸企业”或“困难企业”,基本会陆续被列入“处僵治困”计划中。压减法人和亏损子企业这两项治理工作的实施:一是给企业增加双重压力,增强企业推进治理处置工作的意识及重要性,有效保障“处僵治困”工作进程;二是多管齐下,多方参与,为“处僵治困”开拓更多思路、方法和技巧;三是为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2],为行业健康发展添加助力。

三、“处僵治困”所得的成效

2016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处僵治困”工作,各相关企业经过不懈努力确實取得不错效果:社会生产资源得以释放、行业竞争力得以提升、企业负担得以减轻并迸发新活力。某集团公司化工板块下属12户“处僵治困”企业,1户清算退出,3户通过兼并重组、转型调整方式予以治理,其他均进行强化管理,改造升级。这12户企业,截至2019年年底,较2015年年末,利润总额减亏7386亿元,除1户完成清算,2户大幅减亏,其他均实现盈利,“处僵治困”效果明显。

1富余人员妥善分流安置。在“处僵治困”工作中,人员安置是最难的,人若得不到妥善安置,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无形中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成为各企业“处僵治困”过程中排在首位的重要任务。该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挖掘公司内部潜力,尽可能做到富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通过培训转岗、劳务输出、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停岗留薪、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自主创业等方式分流安置员工,切实保证职工队伍稳定。截至2019年年底,上述12户企业共安置和优化人员10447人。

2维持资金得以释放。通过“处僵治困”,“僵尸企业”“困难企业”要么清算退出,要么逐渐恢复“造血”功能,原来用以维持“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存续的集团公司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财政资金陆续得到缓解或释放。集团公司企业可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通过扩大产能、优化生产、开拓新市场等,让企业良性循环,高效发展。其他需信贷、财政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也有充足的资金运作经营。截至2019年年底,上述12户企业共释放各项资金2119亿元。

3资产盘活,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在“处僵治困”过程中,为防止可用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改善资产结构和成本结构,提高资产整体利用率和收益水平,各企业通过改造升级、内部调剂、出租、转让、拍卖、债务重组等方式盘活资产。同时,强化两金压控,开展资产清查、资产分类管理、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等专项工作,分析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运作,深化资产创效增效能力,有效提升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截至2019年年底,上述12户企业盘活资产金额共计252亿元。

4瘦身健体、聚焦主业,企业管理迸发新活力。“处僵治困”的开展让各企业摸清了家底,理顺了股权关系,明确了企业定位与发展。企业通过做“减法”,将该压减的清理掉,尽可能去枝强干,对剩余的主营业务,适当投入地实施技术改造,同时通过节能降本、优化挖潜、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等方式努力提升绩效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瘦身健体,确保企业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主业,进而增添企业活力,提升创效能力。

5结构优化调整,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各企业“处僵治困”的方式不同,在“处僵治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最终治理完成后实现的效果也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遇到哪些问题,企业均是结合自身实际,以提升创效能力为目的,合理筹划安排,通过做“加法”,对原料、产品、产业、资产等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强产销研协调,开拓市场,研究“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措施,开展合资合营,实施业务重组并购,从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提质增效,切实改变企业亏损现状,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持续开展“处僵治困”,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尚未处理完毕。“僵尸企业”“困难企业”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都有一个逐渐滑坡、日渐萧条的过程,同样“處僵治困”也如治顽疾般,并非短期行为。有些企业关卡多、障碍多,问题棘手,关关难过,举步维艰,治理过程中,要顾全大局还要考虑细节,要讲政治讲效益还要讲策略讲方法,“处僵治困”进程短则三五年实则更长。部分企业经过三到四年“处僵治困”,仍未治理完毕,还需时间继续解决。

2部分“困难企业”只是暂时扭亏。在“处僵治困”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和集团公司对“僵尸企业”“困难企业”给予大量政策支持和有力帮扶,很多企业由此被救活,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但有个别企业因历史负担重、经济体量小、产品附加值低等原因,通过国家扶持政策、集团内部帮扶措施等实现扭亏,可这只是暂时止住“出血点”,并非真正恢复“造血”功能,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类企业若想真正做到实质性扭亏、不复亏,还需时日加以巩固。

3防范新“僵尸”、新“困难”企业的出现。事情是动态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升级,“僵尸企业”“困难企业”的出现不可避免。一方面,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和“诊治”僵尸化和困难化企业,避免成为真正的“僵尸”、“困难”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治理起来也更棘手;另一方面,需要分析以往“僵尸”“困难”企业的成因,总结之前“处僵治困”的经验教训,对任何一个计划组建企业,从源头开始,进行事前事中控制,防微杜渐,避免以往的错误,防止新“僵尸”、新“困难”企业的出现。

五、结语

“处僵治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建立“处僵治困”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实现亏损不反弹、成效不反复,真正做到去产能和提升发展水平[3];同时压减法人、亏损子企业治理等专项工作多管齐下,保持企业轻装上阵,高效发展,在行业竞争力高居不下。

参考文献:

[1]许帆婷,周一兵,梅辽颖决胜处僵治困攻坚战[J].中国石化,2018,(09):13~16

[2]本刊编辑部加快瘦身健体 助推提质增效[J].企业文明,2017,(01):1~1

[3]马梅若坚决“处僵治困”才能稳经济促改革[N].金融时报,2019,(01)

作者简介:

寇海炜,供职于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