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约束下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基于要素替代、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的分析

2020-08-22 06:36王善高MWALUPASOEndelaniGershom
上海农业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丘陵平原

王善高,MWALUPASO Endelani Gershom,田 旭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王善高,MWALUPASO Endelani Gershom,田旭.地形约束下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20,36(4):122-13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非农部门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数量明显下降。 同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农村潜在劳动供应量出现了不足[1]。 自2000 年以来,非农就业工资的上涨推高了农业劳动力价格,而潜在劳动供应量的减少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在二者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农业劳动力价格迅速攀升。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1998—2015 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烤烟等作物的劳动力雇工工资分别由22.6 元(人民币,下同)∕d、19.9 元∕d、12.2 元∕d、19.7 元∕d、24.0 元∕d、14.7 元∕d上涨至125.5 元∕d、92.5 元∕d、100.2 元∕d、108.4 元∕d、89.4 元∕d、84.6 元∕d,分别上涨了5.6 倍、4.7 倍、8.2 倍、5.5 倍、3.7 倍和5.8 倍。 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它直接关乎着我国的农业生产,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采取怎样的策略行为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关于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促使农民减少劳动力使用,增加替代要素使用。 如:胡瑞法等[2]研究发现自农村改革以来,农民对三大粮食作物的劳动投入数量均稳定减少,机械投入均大幅度增加,化肥与其他投入也呈增长趋势,其中,机械对劳动的替代最为明显。 吴丽丽等[3]分析要素禀赋变化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关系时发现,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节约劳动倾向和资本深化迹象。 第二,劳动力价格上涨会改变农产品比较优势,引起生产结构调整。 殷海善等[4]指出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结构可能会从用工环节较多的经济作物转向用工相对较少的粮食作物。 郭健等[5]梳理农作物农业生产数据发现,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非农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会用高收入支付高成本,减少低产值粮食作物种植而增加高附加值园艺作物种植。 第三,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会改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 如:殷海善等[4]指出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的提高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的逐渐流失,精耕细作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种植方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机械、免耕少耕等替代劳力的现代农业技术。 李容容等[6]指出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机械社会化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式的农业方式。

梳理文献发现,现有文献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方面均做出了有益探讨,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未能系统识别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仅局限于要素替代或者产品替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事实上,劳动力成本的波动会促使农民重新分配他在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之间以及农业生产内部不同作物种植之间的工作时间,农户既可以采用要素替代劳动力,也可以从种植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转向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亦可以通过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增加外出务工时间来提高总收入。 第二,在探讨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均忽略了地形地貌的影响。 虽然一些学者已经从地形视角考察了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8],但他们主要研究的是不同地形上农业机械以及其他一些生产投入要素的使用差异,而并未考察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影响在不同地形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机械作业,而丘陵山区难以利用机械替代劳动力。 因此,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虽然农户会选择要素替代和产品替代,但在不同地形上,农户的选择应有所侧重,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有鉴于此,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实证检验不同地形下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省级宏观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期识别出在面对劳动力价格上涨时不同地形上农户的策略行为,探究出在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判断我国农业的生产形势,有针对地制定科学有效的农业政策,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 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

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理性经济”农户最直观的反应是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使用,具体表现为:要素替代、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

第一,要素替代是指农户通过调整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的配置比例,减少劳动投入,增加机械、化肥、农药等替代要素的投入,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生产造成的冲击。 因此,要素替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而增加农业机械使用,即采用机械替代劳动力。

第二,产品替代是指农户调整农作物种植品种,增加非劳动密集型作物或者收益较高作物的种植。一般而言,粮食作物投入低、产出低,而经济作物投入高、经济效益高[9],因此在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的地区,放弃种植低投入、低产出的粮食作物转而选择种植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作物也是农户的一种理性选择。 因此,产品替代会使得农户减少粮食作物种植而增加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

第三,非农就业是指农户减少农业劳动时间,而增加非农业劳动时间的供给。 一般来说,农户大多关注的是家庭全年总收入,因此劳动力成本的波动会促使农民重新分配他在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之间以及农业生产内部不同作物种植之间的工作时间,农户除了可以从种植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转向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也可以通过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增加外出务工时间来提高家庭收入水平,表现为非农就业的增加[10-11]。

然而,农户的上述三种策略行为均会受到相应的约束限制,如:产品替代能否实现受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对价格的限制,非农就业能否实现受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 除此之外,这三种策略行为还面临共同的约束条件——机械替代劳动力的可实现性,即地形地貌的约束。 大量文献指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适宜机械化作业;而丘陵山区,由于地形高低起伏和地块分散,机械作业受阻,农业机械化难度较大[12]。 因此在农业劳动力价格迅速攀升的背景下,面对地形的约束,不同地区农户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行为。 在平原地区,由于耕地适宜机械化作业,农户会大量采用机械替代劳动力,表现为要素替代。 与此同时,农户也可以减少粮食作物种植,转而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来获得高收益,表现为产品替代。此外,伴随着机械替代劳动力,大量农业劳动力会释放出来,而平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多,这为农户的非农就业提供了契机,表现为非农就业的增加。 因此,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平原地区农户可能会采取要素替代、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 而在丘陵山区,受地形约束,农户难以采用机械替代劳动力,但这不是说丘陵山区农户无法采用机械替代劳动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中央政府的重视,我国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13],因此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丘陵山区农户也会采取机械替代劳动力,只是替代程度会相对弱些。 此外,丘陵山区农户也可以采取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但一般来说,丘陵山区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户选择非农就业的难度较大,而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相对容易。 因此,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丘陵山区农户可能会采取要素替代和产品替代。

基于上文分析,提出以下几个需要依靠实证方程来验证的研究假说:

假说1:当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时,农户会减少劳动力使用而增加机械使用,即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促进农业机械使用量增加。

假说2:当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时,农户会减少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而增加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即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提升。

假说3:当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时,种植户会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而增加非农就业时间来提高家庭总收入,即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促进非农就业增加。

假说4:农户的三种策略行为会受地形地貌的约束,在不同的地形上,农户的选择各有侧重。 平原地区由于农地适宜机械操作而且非农就业机会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使用的促进作用、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更明显;丘陵山区受地形地貌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限制,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促进作用会更明显。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为验证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说,借鉴杨进等[14]的思路,分别构造了要素替代方程、产品替代方程和农户的非农就业方程,并通过3 个模型参数估计的显著性以及大小来分析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要素替代方程。 要素替代主要指粮食生产过程中采用农业机械替代农业劳动力,实际上考察的是农业劳动力价格变化对农业机械使用量的影响,模型设置为:

式中,jixiei表示农户每667 m2粮食生产的平均机械费用,由于农业生产的机械投入量难以度量,因此采用机械费用来反映农业机械的使用状况。Li表示农业劳动力价格,考虑到家庭用工价格通常会被低估,本研究采用农业雇工工资来表征农业劳动力价格。Xi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农户家庭状况(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是否为党员或干部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家庭耕地面积、生产性资产拥有状况、农业生产补贴以及地区虚拟变量等。εi表示随机扰动项。

(2)产品替代方程。 产品替代考察的是农业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模型构造为:

式中,zhongzhibii表示作物的种植比例,包括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Li表示农业劳动力价格;Xi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ωi表示随机扰动项。 此外,考虑到农户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也会受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成本收益差距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种植结构模型中进一步控制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较收益,比较收益的计算参照范成方和史建民[15]的思路。

(3)非农就业方程。 非农就业考察的是农业劳动力价格变化对农户从事非农就业的影响,模型设置为:

式中,feinongjobi表示农户从事非农就业的时间,Li表示农业劳动力价格;Xi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ei表示随机扰动项。 此外,考虑到非农就业受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实证方程中也加入了劳动力市场状况。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越多,因此用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表征劳动力市场状况,参照大多数学者的做法[16],用各地区的人均GDP 来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 年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研数据。 数据调查样本涵盖全国31 个省份的346 个县20 100 个农村居民家庭,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生产、收入、消费支出、人口特征、土地禀赋以及其他反映农户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处理中,删除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时为零的样本。 同时,由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南、青海、西藏和内蒙古这8 个省(市)粮食作物种植相对较少,为保证实证结果更具一般性,在实证中也剔除了这些特殊省份。

通过整理,本研究共取得了11 805 户有效样本,其中,平原地区有4 365 户,丘陵地区有3 918 户,山地地区有3 522 户。 考虑到与平原地区相比,丘陵和山地地区均存在田块细碎化严重、高度落差大、农业机械难以施用等共性问题,同时也为了方便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在实证分析中将丘陵和山地合并讨论,统称为丘陵山区。 相关变量的定义以及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Table 1 Main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要素替代的影响

利用公式(1)估计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要素替代的影响(表2)。 模型1—3 是以每667 m2粮食作物平均机械费用作为因变量,模型4—6 是以机械投工比作为因变量,二者相互补充。

首先,每667 m2粮食作物平均机械费用的结果显示,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同地区农户均会采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农业机械来替代价格相对高昂的农业雇工,即机械替代劳动力,这与殷海善等[4]、吴丽丽[17]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从系数大小来看,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682、0.717、0.587,表明在控制其他特征变量的影响后,农业劳动力价格每上涨1 元,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户的农业机械费用将分别增加0.682 元、0.717 元、0.587 元。 此外,还发现平原地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明显高于丘陵山区,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平原地区的机械替代劳动力程度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平原地区易于机械化作业,农户会大量选择机械替代劳动力。

其次,机械投工比的结果显示,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也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估计系数依次为0.065、0.074 和0.063,这进一步验证了模型1—3 的结论,即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的农户均会采取不同程度的机械替代劳动力,其中,平原地区的替代程度最高。

总体来看,模型1—3(粮食作物每667 m2平均机械费用)的结果和模型4—6(粮食作物机械投工比)的结果均验证了研究假说1,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普遍会采取机械替代劳动力,且平原地区农户选择机械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要高于丘陵山区农户。

3.2 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产品替代的影响

表3 展示了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产品替代影响的估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产品替代受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对价格限制,因此在实证模型中控制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收益比较指数;第二,考虑到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如果解释变量农业劳动力价格的计量单位是元的话,可能会存在模型估计系数偏小、不便解读的问题,因此在产品替代方程中,将农业劳动力价格的计量单位换算为百元。

表3 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产品替代的影响Table 3 The impact of rising agricultural labor prices on product substitution

首先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方程。 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从系数大小来看,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估计系数依次为0.265、0.197、0.320,表明在控制其他特征变量的影响后,农业劳动力价格每上涨100 元,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户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将分别增加0.265、0.197、0.320。 其次看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方程。 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且估计系数依次为-0.265、-0.197 和-0.320,这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方程的估计系数互为相反数(由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因此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粮食作物种植比例=1,所以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方程的估计系数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方程的估计系数会互为相反数),说明在控制其他特征变量的影响后,农业劳动力价格每上涨100元,全样本、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农户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将分别减少0.265、0.197、0.320。 结合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方程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方程可以发现,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用高收益覆盖高劳动力成本,表现为减少低投入、低产出粮食作物的种植而增加高投入、高效益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与郭健等[5]的研究结论大体一致。

有意思的是,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方程中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要明显高于平原地区,而在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方程中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要明显小于平原地区,这说明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丘陵山区农户的产品替代程度要高于平原地区农户。 可能的原因是,平原地区方便农业机械操作,而且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多,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户的选择空间较大;而丘陵山区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且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面对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户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相对容易。

总体来看,模型7—9 和模型10—12 的估计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说2,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表现为减少产值较低的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而增加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用高收益覆盖高劳动力成本,且这种产品替代行为在丘陵山区体现得更明显。

3.3 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表4 汇报了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非农就业影响的估计结果。 首先看全样本,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就全国范围而言,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户会将更多的劳动力转向非农就业。 从系数大小来看,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为0.166,表明在控制其他特征变量的影响后,农业劳动力价格每上涨1 元,农户的非农就业时间将增加0.166 d。 其次,分地形来看,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平原地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在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会增加平原地区农户的非农就业,但对丘陵山区农户非农就业的增加现象不明显。 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第一,受地形约束,丘陵山区机械替代劳动力的程度相对较低,因此释放的农业劳动力相对较少。 第二,一般来说,丘陵山区相对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劳动力市场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少[8],农户选择非农就业的难度较大。 第三,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丘陵山区农户会大量种植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劳动投入多且全年需要劳动力,年内不同时间需求也比较均匀。

表4 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非农就业的影响Table 4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ice rise o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总体来看,模型13—15 的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说3,就全国范围而言,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将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就业,而且这种现象在平原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而在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户的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上文的理论分析结果大体一致。

4 稳健性检验——来自宏观数据的佐证

上文的分析结果大体验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说,即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采取要素替代、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等策略行为,而且在不同的地形上农户的选择各有侧重。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更具一般性,采用省级宏观数据作稳健性检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宏观实证方程中,被解释变量依次为每667 m2粮食生产的平均机械费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其中,每667 m2粮食生产的平均机械费用由每667 m2平均机械作业费、排灌费、燃料动力费和固定资产折旧加总得到,计算公式为:每667 m2平均机械作业费+排灌费+燃料动力费+2∕3 ×固定资产折旧。 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非农就业比例即各省农村非农就业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 第二,选取农村劳动力工资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农业雇工的日工价来表征。 同时,参照杨进等[14]的思路,选取了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总数、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控制变量。 第三,省级宏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等。 本研究数据的起止年份分别为1998 年和2012 年,因为1998 年以前《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公布的雇佣劳动日工价数据缺失严重,而各省非农就业人员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仅公布到2012 年。 第四,为了与上文对应,同样剔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南、青海、西藏和内蒙古这8 个省、市、区。 最后,为了考察不同地形上农户决策行为的差异,参照李炳元等[18]、王亚辉等[19]的方法,将我国划分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其中,平原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宁夏、新疆及西藏;丘陵山区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

4.1 描述性分析

表5 展示了每667 m2平均机械费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非农就业比例以及农业劳动价格的变化趋势。 首先,就全样本来看,自1999 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价格由14.69 元∕d 上涨至2012 年的84.60 元∕d,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同期的每667 m2平均机械费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以及非农就业比例也分别由1999 年的46.71 元、0.28、0.29 变化至2012 年的147.64 元、0.35、0.48,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这得益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但不可否认,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推力。 其次,分地形来看,每667 m2平均机械费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非农就业比例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地形上各有侧重。 在平原地区,每667 m2平均机械费用的上升趋势更明显,由1999 年的65.51 元变化为2012 年的170.00 元,而且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每667 m2平均机械费用均要高于丘陵山区。 在丘陵山区,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上升趋势更明显,由1999 年的0.32 变化为2012 年的0.41,增长了近0.1。 但在非农就业比例上,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难分伯仲,变化趋势及幅度大体一致。 总体来看,表5 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说,接下来采用计量实证作进一步分析。

表5 每667 m2 平均机械费用、经济种植比例、非农就业比例以及农业劳动价格Table 5 Mechanical cost,economic planting ratio,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ratio and agricultural labor price of 667 m2

4.2 实证分析

表6 展示了宏观数据的实证结果。 首先,来看全样本,无论是农业机械费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还是非农就业比例,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进一步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采取相应的要素替代、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的策略行为。 从系数大小来看,在要素替代、产品替代、非农就业模型中,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依次为0.912、0.001 和0.002,表明在控制其他特征变量的影响后,农业劳动力价格每上升1 元,农户每667 m2农业机械费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非农就业比例将分别上升0.912 元、0.001 和0.002。 其次,分地形来看,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同地形上的农户对要素替代、产品替代、非农就业的选择各有侧重。 在要素替代模型和非农就业模型中,平原地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要明显高于丘陵山区,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平原地区农户更倾向于选择要素替代和非农就业;而在产品替代模型中,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估计系数要略微高于平原地区,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丘陵山区农户更倾向于选择产品替代,这验证了研究假说4。

表6 宏观数据的实证结果Table 6 Empirical results of macro data

值得说明的是,在微观农户数据实证中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而在省级宏观数据中丘陵山区农业劳动力价格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效应较小),二者之间结果不一致。 当然,这不是说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不稳健,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在微观农户数据中,非农就业指的是家庭农业劳动者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时间,是一个量的概念;而在省级宏观数据中,限于数据可获得性,采用的是各省非农就业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来衡量非农就业,这是一个比例的概念,二者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够反映我国农户的非农就业概况。 这是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也是数据可获得限制下的次优选择。

总体来看,宏观数据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说,即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选择要素替代、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等策略行为,但在不同地形上,农户的选择各有侧重。 其中,平原地区农户会更多地选择要素替代和非农就业,而丘陵山区农户会更多地选择产品替代。

5 结论与讨论

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它直接关乎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价格迅速攀升的背景下,系统分析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实证检验了不同地形下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省级宏观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结果表明,我国农民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面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户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行为,诸如:要素替代、产品替代和非农就业。 其中,要素替代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产品替代是为了获得高收益,非农就业是为了增加家庭总收入。 同时,在不同的地形上,农户的策略选择有所侧重,具体而言,平原地区农户会更多地选择要素替代和非农就业,丘陵山区农户会更多地选择产品替代。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户会选择相应的策略行为。 因此,对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民产生的影响不必要表现出过分的担忧。 考虑到农户的选择行为在不同的地形上有所差别,我国政府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农业政策。 首先,就要素替代而言,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均存在要素替代现象,因此平原和丘陵山区均要加强用于粮食生产的农业机械的研发、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 其次,对于产品替代而言,丘陵山区的产品替代现象更明显,因此需要加快研发针对丘陵山区经济作物的中小型农业机械,降低丘陵山区农民的生产成本,保障农民收益。 同时,也要对丘陵山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加以关注,防止种植比例出现较大逆转,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最后,就非农就业而言,平原地区的非农就业程度较高,而丘陵山区的非农就业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平原地区要以完善区域劳动力市场为主,包括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而丘陵山区要以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为重点,切实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丘陵平原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平原的草
浪起山走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胡丘陵《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