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素材“传统文化”多维解读

2020-08-22 07:45安徽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劳动

安徽 谢 涛

导 语

无论是“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的殷切希望,还是由“分食”到“合餐”饮食习惯的演变;无论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医药,还是天马行空、风靡中外的国产动漫……它们都带有鲜明的传统印记。如今,它们在新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意见》同时提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包括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有序安排学生集体劳动,等等。

在推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

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他们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从而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8日)

【多维解读】

1.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动是个人成功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劳动,一切都无从谈起。因为劳动,我们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历史,也因为劳动,我们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适用话题】

劳动、教育、传承、文化、创造、家风、幸福生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妨从“餐桌革命”做起

近日,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新时代文明工程倡议书,呼吁全民携手启动有利于健康中国的“餐桌革命”,践行“一分二公三自带”(分餐、公筷公勺、自带筷子),做推动“餐桌革命”的先行者,推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新生活方式,为拥有一个美好的“健康中国”而行动。

文明是人类社会数千年来发展演变的结晶,饮食习惯是文明的重要内涵。中国古人有“分餐制”的传统。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人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有学者考据大概是在宋明之际,古人从“分餐制”逐渐向“合餐制”演化。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餐具亲昵”“不分彼此”“不洁饮食”和“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当习俗都会引发健康危机,特别是“病从口入”更容易引起群体性感染的疾病发生。这些问题是现代文明的软肋,亟须通过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新生活方式来加以克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新生活习惯,这既是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现实启示,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长远要求。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5月7日)

【多维解读】

1.是灾难亦是契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因新冠病毒封禁的日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思考得更多更深,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改变生活习惯,在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人文环境里更好地生活。

2.改革总会遇到阻力,新事物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虽然2003年“非典”以后专家就提倡实行“分餐制”,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推广。究其原因很复杂:使用者的体验、商家的顾虑、饮食习惯等都影响人们的选择。这时仅仅倡议收效甚微,还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北京市人大已进行二审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就将“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传染性流感时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等内容纳入文明行为规范”。

【适用话题】

习俗、规则、风俗、传承、创新、对待错误、健康中国……

防治新冠肺炎见证中医实力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成为中国经验的一大亮点。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中,超九成患者使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药总有效率90%以上。可以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也要注重运用最新科技为其服务。面对如此复杂的疫情,在社区、在隔离点大范围发放中药,医生迫切需要患者服药反馈,患者亟待中医师用药指导。借助大数据,服药的人扫描中药袋上的二维码,生成病例日志,成为中医药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从而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支撑,使中医药疗效得到客观真实评价。无形助有形,前后方结合,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让中医药服务变成数字化医学,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让中医药诊疗规律得到总结、优化。古老的中医药历久而弥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焕发出更大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让中华文明瑰宝惠及世界,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就能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 2020年04月30日)

【多维解读】

1.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再立新功,成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让中华文明瑰宝惠及世界,就能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探索防控传染病的现代化之路,中医药不仅要作出应有贡献,而且应该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既解决了问题又惠及了民众,更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适用话题】

文 化、生 活、创 新、科 技、传统……

从上海出发,这部国漫“给世界好看”

5月7日,由啊哈娱乐(上海)有限公司出品的《伍六七之最强发型师》在网飞上线。此前,该系列第一季曾于今年1月10日经同一平台与全球用户见面。如今第二季上新,网飞方面沿用了强大的配音阵容为它制作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四个配音版本,29种不同语言字幕的版本,向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放送。

网飞,全球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之一,其对上线作品有着一以贯之的高标准。近年,国产动画在全球的能见度始终处于上升期,但能签约并续约网飞、更让平台投入强势制作力量的,“伍六七”是第一个。该动画制片人、啊哈娱乐首席执行官邹沙沙表示,发行到海外,关键要完成情感、审美、语境的跨文化兼容。换言之,在“给世界好看”之前,先得“让世界看懂”。在她看来,“伍六七”这个具有鲜明中国文化元素的角色,是在世界通行题材与符合国际化审美形象的双重加持下,取得了跨文化的通行证。

邹沙沙坦言,呵护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尊重并保护原创,让导演何小疯在天马行空的同时得以保留强烈的个人风格。至于被网飞看中,完全是在保证优质内容输出后的水到渠成。

(摘自《文汇报》2020年5月7日)

【多维解读】

1.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伍六七》的出品人兼制片人邹沙沙表示:“中国动画走出去,需要在人性、文化、审美三个层面与世界接轨,需要在剧情中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又有国际化讲述,用国际审美给中国文化做包装,让更多国外观众了解当下的中国。”

2.尊重独创。由于制片人呵护和尊重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成就了《伍六七》“从零到一”的突破。这个融合了喜剧、动作、剧情等多类型的动画剧集,凭借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 “圈粉”无数,更赢得了大量中外动画迷的偏爱。

【适用话题】

文化、独创、个性、民族、实力、中国元素、文化兼容……

猜你喜欢
中医药传统文化劳动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