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祖”,就是“宗”

2020-08-23 07:48郭晔旻
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世祖太庙开国

郭晔旻

祖有功,宗有德,自非功德厚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庙。

——《魏书·礼志》

从“汉高祖”说起

众所周知,刘邦“斩白蛇起义”,开创了两汉四百年江山。这位汉朝开国皇帝的经历很富有传奇性,与之相关的戏曲作品和民间故事也不少。其中当然有直称其名为刘邦的,但最常见的是“汉高祖”。这跟习惯上对汉代其他皇帝名号的习惯称呼一般使用其谥号,称作“汉某帝”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平帝的做法,显得很不一样。

如果查阅一下史书的话,又很容易发现,“高祖”这个称呼,实际上并不严谨。

司马迁在《史记》里虽然以《高祖本纪》为名,但具体所记载刘邦去世后的情况却分明写着:“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史记》这段文字的意思很清楚,汉代开国君主刘邦有两个正式称呼,其一是“汉太祖”,其二是“高皇帝”。《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解释:“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

“太祖”是刘邦的“庙号”,而“高皇帝”是其“谥号”。班固在《汉书·景帝纪》里记载,丞相申屠嘉等人上书汉景帝:“臣谨议,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这就在历史上首次为汉高祖的祭祀专庙命名为“太祖之庙”,同时为汉文帝的祭祀专庙命名为“太宗之庙”。由此可见,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而非“高祖”。

那么,什么是庙号呢?中国古代的帝王死后,必须在专门的祭祀之庙或在太庙里立室奉祀,在奉祀时不能直接称名,而必须特别追上一个称号,这就是庙号。由于庙号是皇帝死后由礼官和大臣根据其在皇族中的世系和功绩议定的,一般在皇帝生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

庙号的起源,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庙号是从汉代才开始使用的(所以刘邦是第一位拥有庙号的皇帝)。但是也有人考证,殷商时期的帝王最早使用了庙号,如商王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则称“高宗”。只不过后来的周、秦两代不再使用,而是到了汉代才算是恢复了庙号的使用。

到底什么人

配称“祖”“宗”

相比庙号的起始年代的糊涂账,庙号所用的“祖”“宗”二字的出处倒是清楚许多。儒家经典《礼记》明确写着:“祖有功,宗有德。”然而,怎么叫“功”,何者又谓“德”,这二字究竟该什么理解,各人看法也不相同。

东汉末期的学者应劭提出,“始取天下者曰祖,始治天下者曰宗”。“取天下”与“治天下”当然是“功”与“德”,但加上一个“始”字之后,似乎一朝一代最多也只能容下“一祖一宗”了,即便在当时,这也不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刘邦庙号“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两汉的“宗”更多)。

所以,后世唐代的颜师古就直截了当地说,应劭的说法是错的(“应说非也”)。但是他对应劭对“祖”的解释意见不大,而只认为“宗”不是“始治天下”而是“有德可尊”的意思。这样一来,一个朝代,就不必只限一“宗”了。

无论“祖”“宗”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庙号总归与皇家的宗庙有关。在古代,太庙中受祭祀的帝王祖先的数量是有限制的,周制有“天子七庙”,即太庙中同时受后世祭祀的祖先只能有七个。这七个祖先是最早的开国远祖和最近的六代祖先,合称七庙。正是由于庙的容量有限,不是每一个皇帝死后都能享此殊荣,只有生前建有丰功伟绩的君主,其神主牌位才能够进入太庙立室奉祀。

西汉十二帝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东汉十三帝也只有七个皇帝有庙号,其原因盖出于此。

“太祖”要比“高祖”多

自从汉代确立庙号之制以来,历朝历代大体继承,直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辛亥革命后宣布退位,光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庙号的封建帝王(清德宗)。

在庙号的“祖”“宗”之中,显而易见“祖”的评判标准要清晰一些。毕竟开国就是最大的功绩,没有臣子敢对此持有异议。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是“太祖”或“高祖”。称“太祖”者如宋太祖(赵匡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称“高祖”者为数较少,但也有如唐高祖(李渊)与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等几个例子。在“祖”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世祖”。

建立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是最早的一位“世祖”。从他的例子看,“世祖”虽然不是王朝的缔造者,但往往“另开统绪”,在王朝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所以后世元、清两代都有一位“世祖”。元世祖忽必烈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孙子,在他的统治下,蒙古汗国正式将国号定为“大元”,进而灭亡南宋统一中国。无独有偶,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虽然改国号为“清”是其父清太宗(皇太极)的手笔,但清兵进关“定鼎燕京”后,福临专门在北京城里重新举行了登基仪式,象征清朝从此承接中华正统。由于忽必烈与福临两人有“二次开国”之功,故而也都被称为“世祖”了。

另外有一些人,生前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托后世子孙的福,也进了太庙成了“某某祖”。比如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庙号只是“世祖”,原因就在于他把“高祖”让给了爷爷司马懿,“太祖”让给了父亲司马昭。虽然司马懿父子自从“高平陵政变”消灭了曹爽势力后的确执掌了曹魏的权柄,但到底在法理上不是皇帝(司马昭称晋王)。这种追尊没当过皇帝的祖先为“祖”的风气在后世愈演愈烈。

“一朝三祖”为哪般

实际上,帝制发展到清代,皇权登峰造极,庙号在本质上已经沦为吹捧前代皇帝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一朝三祖”的奇观。曹魏有“三祖”,但其中的曹操是追尊,在世时并未称帝,因此实际上只有魏文帝(曹丕)与魏明帝(曹叡)两位皇帝称“祖”。反观清代,迁都北京不久,就追尊顺治帝的八世祖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五世祖福满为兴祖直皇帝、高祖昌安为景祖翼皇帝、曾祖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要是算上这几位没当过皇帝的祖先,那就是不是“一朝三祖”而是“一朝七祖”了。

猜你喜欢
世祖太庙开国
开国将军李俭珠离休务农
开国中将彭明治的多彩人生
送你一幅画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金开国前的部落战争——以世祖至穆宗时期为中心
访北京太庙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刘先胜:从秋收起义走出的开国中将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元代太庙制度三题